APP下载

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类群结构特性分析

2016-11-01蓝江林黄素芳

福建农业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放线菌样点类群

蓝江林,栗 丰,2,刘 波*,史 怀,黄素芳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3;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类群结构特性分析

蓝江林1,栗丰1,2,刘波1*,史怀1,黄素芳1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采用定点取样、平板分离的方法,分析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在30个样点5次取样过程中,微生物含量总体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含量变化幅度最大[(33.72~197.23)×105cfu·g-1],真菌含量变化相对较小[(7.87~48.64)×103cfu·g-1],而放线菌含量变化稳定[(20.14~33.18)×104cfu·g-1]。细菌含量类群Ⅰ(大于70.00×105cfu·g-1)平均9.2个样点、占总样点的28.67%;类群Ⅲ(小于30.00×105cfu·g-1)平均为8.6个样点,占总样点的30.67%;类群Ⅱ[(30.00~70.00)×105cfu·g-1]平均为12.2个样点,所占比例最大,为40.67%。真菌类群Ⅰ(大于70.00×103cfu·g-1)平均仅3.8个样点,所占比例最低,为12.67%;类群Ⅱ[(30.00~70.00)×103cfu·g-1]平均为6.4个样点,所占比例为21.33%;类群Ⅲ(小于30.00×103cfu·g-1)平均19.8个样点,所占比例高达66.00%。放线菌3种类群所占比例与真菌类似,类群Ⅰ(大于70.00×104cfu·g-1)平均仅1.4个样点,所占比例最低,仅为4.67%;类群Ⅱ[(30.00~70.00)×104cfu·g-1]平均8.4个样点,所占比例为28.00%;类群Ⅲ(小于30.00×104cfu·g-1)平均20.2个样点,所占比例高达67.33%。

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类群;空间结构

发酵床养猪是将微生物发酵技术和养殖技术相结合,利用垫料吸收养殖过程中排泄的猪粪尿,通过微生物进行原位发酵,分解消纳,去污除臭,实现了畜禽养殖的清洁环保[1]。生猪排泄的粪尿和发酵床垫料充分混合,发酵分解过程实质上是微生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转化过程,因此微生物群落组成与空间分布的研究是揭示发酵床垫料中微生物多样性产生和维持机制的必要前提,对及时了解发酵进程、有效控制发酵过程、优化发酵条件、提高粪污降解效率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粪便腐熟发酵过程中,无论是常温型还是高温型,细菌的数量占了绝对的优势,升温期各种微生物数量均有增加。进入高温期只有高温细菌和高温放线菌的数量继续上升,在腐熟期细菌数量下降,但放线菌和霉菌数量明显上升[2]。刘波等[3-4]运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研究了零排放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并提出了微生物群落分布的特征指标,构建发酵指数指示基质垫层的发酵特性。毕泗伟等[5]采用16S rDNA 基因文库技术分析发酵床细菌群落,结果表明,各层垫料细菌均分布在数十个已知细菌种属里,中层和深层垫料中具有明显的与分解氮等有机物相关的优势菌株。养猪发酵床垫料的微生物组成种类较多, 呈现出很高的微生物多样性。在同一个猪舍内,其管理方式较为一致,养殖环境基本相同,但各饲养栏内猪只的生长状况、生活习惯等均存在差异,会造成垫料中微生物优势种类,种群结构等也存在差异。本研究采集相同猪舍内不同饲养栏内的发酵床垫料,采用平板分离方法,分析研究垫料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多态性,不同类群微生物的分布状态,从微生态角度进一步阐明发酵床垫料中微生物的变化动态。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技术理论体系,也为该项技术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采样环境

采样地点为福州新店养猪场,饲养“杜×长×大”商品猪,采用接触式微生物发酵床饲养模式[1]。本研究样品采集自饲养第2批生猪起取样,取样期间室外气温为26~38℃,猪舍采用风机配合水帘降温,舍内温度27~32℃。

1.2样品采集

样点位置分布见图1。每个猪栏发酵床面积为6 m×8 m=48 m2,基质垫层厚度80 cm,主要配料为谷壳和锯末,基本配比为体积比1∶1,饲养25 kg左右的生猪40头。在猪栏纵向中轴线上距栏边沿1、3、5 m处设3个样点,每个采样点直径约40 cm,将垫料上下纵深翻匀,取样500 g待用,采样10个猪栏共30个样品,按照栏位样点顺序编号为1、2、3、…、30。从第2批生猪进栏舍起,每间隔15 d取样一次,共取样5个批次。

1.3发酵床垫料可培养微生物分离检测[6]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NA)培养细菌,马铃薯培养基(PDA)培养真菌,高氏培养基(改良)培养放线菌。称取10 g样品加入100 mL无菌水中,摇床振荡15 min,使之充分混匀,梯度稀释至10-2、10-3、10-4、10-5。每个浓度每种培养基平板涂布3块,每块平板涂布菌悬液200 μL。静置20 min,倒置于恒温箱中培养。细菌30℃,1~2 d;真菌25℃,2~6 d;放线菌28℃,5~7 d。统计菌落种类和数量,计算对应样品微生物的含量。

1.4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生态分布多态性分析

以样点为样本,以垫料中微生物含量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30个样点根据微生物含量(细菌、真菌、放线菌)分为高含量、中含量和低含量3个类群。绘制细菌/真菌/放线菌样点生态分布格局平面图,类群Ⅰ(高含量),图中以黑色标示;类群Ⅱ(中含量),图中以灰色标示;类群Ⅲ(低含量),图中以白色标示。

2 结果与分析

2.1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多态性

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的数量分布多态性结果见表1。由于各栏圈生猪的生长状况、行为习惯均以及人为操作管理均存在差异,采样期间各垫料样品的微生物的含量及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取样30个样点中5次取样过程中,微生物含量总体为细菌>放线菌>真菌。细菌含量最低为5.23×105cfu·g-1,最高达1 930.00×105cfu·g-1;放线菌含量最低为3.50×104cfu·g-1,最高达122.00×104cfu·g-1;真菌含量最低为0.75×103cfu·g-1,最高达277.5×103cfu·g-1。从各次取样总体平均值来看,细菌含量变化幅度最大[(33.72~197.23)×105cfu·g-1],真菌含量变化相对较小[(7.87~48.64)×103cfu·g-1],而放线菌含量变化相对稳定[(20.14~33.18)×104cfu·g-1]。

表1 微生物含量统计

2.2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微生物空间分布多态性

2.2.1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细菌空间分布多态性根据细菌含量为指标,将30个样点分为3类:类群Ⅰ为高含量,大于70.00×105cfu·g-1,类群Ⅱ为中含量,为(30.00~70.00)×105cfu·g-1,类群Ⅲ为低含量,小于30.00×105cfu·g-1。根据各样点细菌的含量类别,绘制样点分布格局平面图2。第1批取样(图2-A)细菌类群Ⅰ仅包括1个样点10,细菌含量为70.25×105cfu·g-1;类群Ⅱ包括16个样点,分别为样点1、2、3、4、13、15、17、18、21、22、24、26、28、29和30,含量为(30.00~60.00)×105cfu·g-1;余下的13个样点均属于类群Ⅲ,含量低于30.00×105cfu·g-1,其中样点16含量最低为5.53×105cfu·g-1。第2批取样(图2-B)类群Ⅰ包括10个样点,分别为样点1、2、4、5、19、、22、23、24、25和29,其中样点5含量最高为164.75×105cfu·g-1;类群Ⅱ包括13个样点,分别为样点3、7、9、10、11、14、16、18、20、21、26、27和28,含量为(30.50~69.50)×105cfu·g-1;类群Ⅲ包括余下的7个样点,其中样点15含量最低为8.25×105cfu·g-1。第3批取样(图2-C)类群Ⅰ包括11个样点,分别为样点1、2、7、10、13、14、22、24、25、28和30,其中样点10细菌数量最高为865.00×105cfu·g-1;类群Ⅱ包括13个样点,分别为样点3、4、5、8、9、12、15、17、20、21、23、26和27,含量为(34.50~66.50)×105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6个样点,其中样点18含量最低为8.25×105cfu·g-1。第4批取样(图2-D)类群Ⅰ包括15个样点,分别是样点1、13、16、18、19、20、21、22、23、24、26、27、28、29和30,其中样点1细菌含量最高为1930.00×105cfu·g-1;类群Ⅱ中包括7个样点,分别是样点2、4、5、7、9、12和25,含量为(32.00~64.75)×105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8个样点,其中样点1含量最低为13.00×105cfu·g-1。第5批取样(图2-E)类群Ⅰ包括9个样点,分别是样点2、3、4、6、23、27、28、29和30,其中样点3细菌含量最高为602.50×105cfu·g-1;类群Ⅱ包括13个样点,分别是1、5、7、8、9、12、13、14、15、19、22、24和26,细菌含量为(38.25~68.00)×105cfu·g-1;类群Ⅲ包括8个样点,分别为样点10、11、16、17、18、20、21和25,其中样点11细菌含量最低为10.10×105cfu·g-1。

2.2.2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真菌空间分布多态性根据真菌含量将30个样点分类分为3类:类群Ⅰ为高含量,大于70.00×103cfu·g-1;类群Ⅱ为中含量,为(30.00~70.00)×103cfu·g-1;类群Ⅲ为低含量,小于30.00×103cfu·g-1。根据各样点真菌含量的类别,绘制样点分布格局平面图3。第1批取样(图3-A)类群Ⅰ包括样点2、5和9,真菌含量高于80.00×103cfu·g-1,其中样点9最高为102.50×103cfu·g-1;类群Ⅱ包括11个样点,分别为样点1、3、6、7、8、14、15、17、25、26、27,含量为(31.50~60.00)×103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16个样点,含量为(1.05~26.50)×103cfu·g-1,其中样点12真菌含量最低为1.05×103cfu·g-1。第2批取样(图3-B)类群Ⅰ包括8个样点,分别是样点4、5、9、14、25、26、27、28,其中样点26真菌含量最高为192.50×103cfu·g-1;类群Ⅱ中包括6个样点,分别是样点1、6、7、8、13和15,含量为(32.50~67.55)×103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16个样点,含量为(1.05~27.75)×103cfu·g-1,其中样点12含量最低为1.05×103cfu·g-1。第3批取样(图3-C)类群Ⅰ包括样点19、20、21和25,其中样点19真菌含量最高为277.50×103cfu·g-1;类群Ⅱ中包括10个样点,分别是样点1、2、7、9、13、14、15、17、26、27和28,真菌含量为(30.00~62.50)×103cfu·g-1;其余16个样点属于类群Ⅲ,真菌含量变化范围为(2.75~25.00)×103cfu·g-1,其中样点12最低为2.75×103cfu·g-1。第4批取样(图3-D)类群Ⅰ包括样点16、18和19,其中样点19真菌含量最高为162.50×103cfu·g-1;类群Ⅱ中样点13、15、20和21,含量范围为(32.50~57.50)×103cfu·g-1;其余23个样点属于类群Ⅲ,含量变化范围为(1.50~25.00)×103cfu·g-1,其中样点24含量最低为1.50×103cfu·g-1。第5批取样(图3-E)。类群Ⅰ仅包括1个样点18,真菌含量为80.00×103cfu·g-1;类群Ⅱ仅包括1个样点17,含量为35.00×103cfu·g-1;其余28个样点均属于类群Ⅲ,真菌含量为(0.75~10.00)×103cfu·g-1,其中样点10含量最低为0.75×103cfu·g-1。在5批采样过程中,样点10、11、12、22、23、24、29和30真菌含量稳定,属于类群Ⅲ。

2.2.3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放线菌空间分布多态性根据放线菌含量将30个样点分类分为3类:类群Ⅰ为高含量,大于70.00×104cfu·g-1,类群Ⅱ为中含量,为(30.00~70.00)×104cfu·g-1,类群Ⅲ为低含量,小于30.00×104cfu·g-1。根据各样点放线菌含量的类别,绘制样点分布格局平面图4。第1批取样(4-A)类群Ⅰ包括仅1个样点2,放线菌含量为78.00×104cfu·g-1;类群Ⅱ中包括9个样点,分别是样点7、8、9、12、13、15、17、18和24,含量为(32.00~66.50)×104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20个样点,含量为(3.50~28.00)×104cfu·g-1,其中样点5和30含量最低为3.50×104cfu·g-1。第2批取样(图4-B)类群Ⅰ仅包括1个样点26,放线菌含量为73.00×104cfu·g-1;类群Ⅱ中包括8个样点,分别是样点7、8、 9、14、15、25、27和30,含量为(35.00~59.75)×104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21个样点,放线菌含量变化范围为(11.00~29.75)×104cfu·g-1,其中样点4含量最低为11×104cfu·g-1。第3批取样(图4-C)类群Ⅰ包括样点9、19和21,其中样点19放线菌含量最高为122.00×104cfu·g-1;类群Ⅱ中包括9个样点,分别是样点7、13、14、15、17、20、25、26和30,含量为(35.50~54.50)×104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18个样点,含量变化范围为(1.75~28.50)×104cfu·g-1,其中样点1含量最低为1.75×104cfu·g-1。第4批取样(图4-D)类群Ⅰ仅包括1个样点3,放线菌含量为83.00×104cfu·g-1;类群Ⅱ中包括7个样点,分别是样点2、4、5、6、7、8和9,含量范围为(30.50~49.75)×104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22个样点,放线菌含量范围为(0.70~28.50)×104cfu·g-1,其中样点30含量最低为0.70×104cfu·g-1。第5批取样(图4-E)类群Ⅰ仅包括1个样点28,放线菌含量为85.00×104cfu·g-1;类群Ⅱ中包括9个样点,分别是样点2、8、14、15、16、18、23、29和30,含量为(30.00~61.00)×104cfu·g-1;类群Ⅲ包括其余20个样点,含量变化范围为(3.45~28.50)×104cfu·g-1,其中样点1含量最低为3.45×104cfu·g-1。

在整个取样过程中,放线菌含量类群Ⅰ样点分布很少,第30 d类群Ⅰ有3个样点,其余时间均为1个样点,类群Ⅲ比较多,多于18个样点;样点10和11放线菌分布比较稳定,属于类群Ⅲ。

2.3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微生物时间分布多态性

2.3.1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细菌类群时间分布多态性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细菌类群分布比例见图5。高含量类群Ⅰ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1、10、11、15、9个,平均为9.2个。在总体30个样点比例趋势为先升后降,为3.33% → 33.33% → 36.67% → 50% → 30.00%,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1667x3-0.4286x2+ 9.7381x-7.8,R2=0.9215。细菌含量类群变化趋势函数生物学意义为:y为各批次本特征样点的数量,x代表采样的批次(每15 d 1次),通过函数计算出下批次样点中细菌高含量样点的数量,进而评估垫料发酵状况。

类群Ⅱ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16、13、13、6、13个,平均为12.2个。在总体样点数量所占比例变化与类群Ⅰ相反,为先降后升,为53.33% → 43.33% → 43.33%→ 20.00% → 43.33%,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75x3-5.8929x2+ 11.357x+ 9.4,R2=0.7589。

类群Ⅲ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13、7、6、9、8个,平均为8.6个。所占样点比例总体变化与与类群Ⅱ相似,为先降后升,为43.33% → 23.33% → 20.00% → 30.00% → 26.67%,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5833x3+ 6.3214x2-21.095x+ 28.4,R2=0.9956。

2.3.2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真菌类群时间分布多态性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真菌类群分布见6。类群Ⅰ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3、6、4、3、1个,平均为3.8个。所占样点比例总体为先升后降,10.00%→26.67%→13.33%→ 10.00%→3.33%,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6667x3-6.7857x2+ 19.548x-10.2,R2=0.8635。

类群Ⅱ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11、6、10、4、1个,平均为6.4个。所占样点比例总体为先降后升,为36.67%→20.00%→ 33.33%→13.33%→3.33%,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5x3+ 4.0714x2-11.429x+ 18.4,R2=0.7886。

类群Ⅲ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16、16、16、23、28个,平均为19.8个。所占样点比例总体为平稳上升,为53.33%→53.33%→53.33%→76.67%→93.33%),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1667x3+ 2.7143x2-8.119x+ 21.8,R2=0.9697。

2.3.3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放线菌类群时间分布多态性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放线菌类群分布见图7。类群Ⅰ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1、1、3、1、1个,平均为1.4个。所占样点比例总体为先升后降,3.33%→3.33%→10%→ 3.33%→3.33%,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5x4-6x3+ 24.5x2-39x+ 21,R2=1。

类群Ⅱ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9、8、9、7、9个,平均为8.4个。所占样点比例相当较为平稳,为30.00%→26.67%→ 30.00%→23.33%→30.00%,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0.5x4-5.8333x3+ 23.5x2-38.167x+ 29,R2=1。

类群Ⅲ在5个批次中样点数量分别为20、21、18、22、20个,平均为20.2个。所占样点比例较高,但数量比例相当平稳,为66.67%→70.00%→60.00%→73.33%→66.67%,变化趋势符合函数:y=-1x4+ 11.833x3-48x2+ 77.167x-20,R2=1。

2.4微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微生物类群分布多态性

5个批次样品中,细菌高含量类群Ⅰ和低含量类群Ⅲ所占样点比例相近,类群Ⅰ平均9.2个样点、占比28.67%;类群Ⅲ平均为8.6个样点,占比30.67%;类群Ⅱ平均为12.2个样点,所占比例最大为40.67%。

真菌则类群Ⅰ平均仅3.8个样点,所占比例最低,为12.67%;类群Ⅱ平均为6.4个样点,所占比例为21.33%;类群Ⅲ平均19.8个样点,所占比例高达66.00%。

放线菌3种类群所占比例与真菌类似,类群Ⅰ平均仅1.4个样点,所占比例最低,仅为4.67%;类群Ⅱ平均8.4个样点,所占比例为28.00%;类群Ⅲ平均20.2个样点,所占比例高达67.33%。

3 讨论与结论

粪污的降解是通过微生物完成的,微生物良好的发酵状态是发酵床养殖技术的核心,了解垫料各种状态下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状况是评价养殖垫料发酵程度的重要研究手段。刘云浩等[7]通过对比6种关于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总DNA的提取方法,表明SDS-CTAB结合法是一种高效、可靠的垫料微生物总DNA提取方法,有利于进行下游的分子生态学研究。郭艳等[8]研究了猪粪堆肥升温期细菌的分子生态学,表明堆肥样品都具有较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同时存在着明显的优势种群结构变化,中层多样性最为丰富。王潇娣等[9]采集不同年龄阶段猪只肠道内容物及不同饲养阶段发酵床垫料进行细菌分离,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猪肠道以及发酵床分离细菌种类相同,但是细菌含量存在差异。主要分离菌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链球菌、黏液性枯草芽孢杆菌、普通枯草芽孢杆菌。李婧[10]通过Real-Time PCR技术对不同深度中发酵床垫料中大肠杆菌、乳酸杆菌、产甲烷菌进行定量分析。发酵床垫料中表层大肠杆菌数量最多,达到9.68×105CFU·g-1,随着深度递增,大肠杆菌数量减少,40 cm深度处数量最少。乳酸杆菌存在于表层数量少,仅为3.69×103CFU·g-1。随着深度的增加,乳酸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15 cm处达到最高值6.08×103CFU·g-1。40 cm处乳酸杆菌数量最低,为1.16×102CFU·g-1。本研究采集10个猪栏30个样点5个批次的样品,采用平板分离法研究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动态,期间30个垫料样品的微生物的含量及结构也存在显著差异,微生物含量总体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其中细菌含量变化幅度最大[(33.72~197.23)×105cfu·g-1],真菌含量变化相对较小[(7.87~48.64)×103cfu·g-1],而放线菌含量变化相对稳定[(20.14~33.18)×104cfu·g-1]。

空间分布是同类空间事物的群体定位信息的反应,特定分布区域中的分布对象是单一性质的。空间对象按空间实体的几何形态划分为点、线、面,不同的空间分布对象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且具有各自相应的空间分布参数。Hao X等[11]研究了弱酸性电解质水对猪舍内环境空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显著下降(P<0.05)。刘波等运用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研究了零排放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标记多样性指数在基质垫层不同层次分布不同,提出了微生物群落分布的特征指标,构建发酵指数指示基质垫层的发酵特性[4-5]。本研究的30个样点5批次取样分析中,细菌高含量(大于70.00×105cfu·g-1)、中含量[(30.00~70.00)×105cfu·g-1]、低含量(小于30.00×105cfu·g-1)的样点数量平均分别为9.2、12.2、8.6个,占总样点比例分别为30.67%、40.67%和28.67%。真菌高含量(大于70.00×103cfu·g-1)平均样点为3.8个,占总样点数的12.67%;中含量[(30.00~70.00)×103cfu·g-1]样点数平均为6.4个,占总样点数的21.33%;低含量(小于30.00×103cfu·g-1)的样点数量则为19.8个,占总样点数的66%;即整个研究阶段,真菌数量相对较低。而放线菌高含量(大于70.00×104cfu·g-1)平均样点为1.4个,占总样点数的4.67%;中含量[(30.00~70.00)×104cfu·g-1]样点数平均为8.4个,占总样点数的28%;低含量(小于30.00×104cfu·g-1)的样点数量则为20.2个,占总样点数的67.33%。

研究表明很多放线菌可产生多种抗生素和酶,在微生物产生的新生物活性物质中,放线菌产生的就占到了74%[12]。植物土传病害逐渐严重伴随着根系微生物区系的失调,表现在真菌的增长幅度大,而细菌和放线菌的比例呈下降或小幅增长趋势,细菌性土壤变为真菌性土壤,结果造成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增加了植物病虫害的侵染程度[12-15]。在微生物发酵床养猪过程中,垫料中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在生猪的活动和管理操作的影响下随时变化。从本研究的30个样点微生物的分布状况来看,细菌各类群的分布呈现随机的特性,没有明显的规律,但总体上含量是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放线菌在各样点的分布也是以低含量为主,其中样点10、11、22在整个采样分析期间均处于低含量分布。真菌的含量最少,各样点以低含量分布为主,其中样点10、11、12、22、23、24、29和30这8个样点在5次采样分析中均处于低含量分布。在土壤真菌中,植物的病原真菌的比例显著高于细菌和放线菌,有机无机肥配施相对增加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可能减少土壤中的病原真菌数量[16-19]。发酵床垫料类似于土壤的体系,因此,从研究结果判断,发酵床垫料处于一个较好的发酵状态,能够及时分解消纳生猪排泄的粪污。

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项应用不久的技术,对于垫料发酵状况、评价标准等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对垫料中可培养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布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仅揭示了垫料中微生物群落动态的部分信息。对于全面了解垫料中微生物的动态信息,尚需要辅助更先进的、多样化的研究手段。

[1]刘波,朱昌雄.微生物发酵床零污染养猪技术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凌云,路葵,徐亚同.禽畜粪便堆肥中优势菌株的分离及对有机物质降解能力的比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8(1):36-39.

[3]刘波,郑雪芳,朱昌雄,等.脂肪酸生物标记法研究零排放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8,28(12):1-11.

[4]郑雪芳,刘波,林营志,等.利用磷脂脂肪酸生物标记分析猪舍基质垫层微生物亚群落的分化[J].环境科学学报,2009,29(11):2306-2317.

[5]毕泗伟,吴祖芳,虞耀土.16S rDNA 基因文库技术分析发酵床细菌群落的多样性[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13,26(1):18-22.

[6]许光辉.郑洪元.土壤微生物分析方法手册[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6.

[7]刘云浩,蓝江林,刘波,等.微生物发酵床垫料微生物DNA提取方法的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1,26(2):153-158.

[8]郭艳,张进良,邓昌彦,等.猪粪堆肥升温期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0,(9):74-82.

[9]王潇娣,廖春燕,朱玲.发酵床养猪模式中垫料的主要菌群分析[J].养猪,2012,(3):69-72.

[10]李婧.发酵床不同深度垫料中微生物与温室气体的分布特征[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11]HAO X,CAO W,LI B,et al.Slightly acidic electrolyzed water for reducing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in a layer breeding house[J].J Air Waste Manag Assoc, 2014, 64(4):494-500.

[12]文孟良,李铭刚,李一青.从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创制生物农药[C]//第五届新农药创制交流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化工学会,2003:146-147.

[13]李琼芳.不同连作年限麦冬根系微生物区系动态研究[J].土壤通报, 2006,37(3) :563-565.

[14]田苗,房敏锋,黄建新,等.根系土壤微生物变化对西洋参种植的影响[J].生物学杂志,2011,28(5) :38 -42.

[15]邸宁,刘志民,马焕普.拮抗放线菌G19 对monica 再植毛桃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8) :225-230.

[16]陈尧,郑华,石俊雄,等.施用化肥和菜籽粕对烤烟根际微生物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49(1) : 208-213.

[17]刘恩科,赵秉强,李秀英,等.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变化及细菌群落16S rDNA V3 片段PCR 产物的DGGE 分析[J].生态学报,2007,27(3) :1079-1085.

[18]FROSTEGARD A,BAATH E,TUNLIID A.Shift in the structure of soil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limed forests as revealed by 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analysis[J].Soil Biol Biochem,1993,25(6) :723-730.

[19]ZELLES L.Fatty acid patterns of phospholipids and lipopolysaccharide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communities in soil:a review[J].Biol Fert Soils,1999,29:111-129.

(责任编辑:林海清)

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crobes Population in the Fermentation Bed

LAN Jiang-lin1,LI Feng1,2, LIU Bo1*,SHI Huai1,HUANG Su-fang1

(1.AgriculturalBioresourceResearchInstitute,Fujian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Fuzhou,Fujian350003,China;2.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China)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crobes in the fermentation bed was analyzed by sampling and culturin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bacterium was highest, the second was actinomycete, the amount of fungi was lowest. In all of the samples,amplitude of variation of bacterial content was the biggest with(33.72~197.23)×105cfu·g-1, fungal content changes are relatively small with(7.87~48.64)×103cfu·g-1, and Actinomyces content was stability with(20.14~33.18)×104cfu·g-1. GroupⅠ(more than 70.00×105cfu·g-1)of bacteria content was averaged 9.2 sample points, accounting for 28.67% of the total sample; group III(less than 30.00×105cfu·g-1)was averaged 8.6 points, accounting for 30.67% of the total sample. Group II (30.00~70.00)×105cfu·g-1was averaged 12.2 points,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40.67%. Fungal group I(more than 70.00×103cfu·g-1)was averaged only 3.8 points, the lowest proportion for 12.67%, Group II(30.00~70.00)×103cfu·g-1was averaged 6.4 points, the proportion was 21.33%, group III (less than 30.00×103cfu·g-1) was averaged 19.8 points, a whopping 66.00%.The proportion of actinomyces was similar to type of fungi, group I (more than 70.00×104cfu·g-1)was averaged just1.4 sample points, the lowest proportion, only 4.67%.Group II(30.00~70.00)×104cfu·g-1was averaged 8.4 points and percentage 28%, Group III(less than 30.00×104cfu·g-1)was averaged 20.2 sample points, a whopping 67.33%.

litter in fermentation bed;microbes populationg;spatial distribution

蓝江林,栗丰,刘波,等.养猪发酵床垫料微生物类群结构特性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6,31(6):649-656.

LAN J-L,SU F,LIU B,et al.Analysis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icrobes Population in the Fermentation Bed[J].FujianJournalofAgriculturalSciences,2016,31(6):649-656.

2016-01-29初稿;2016-04-11修改稿

蓝江林(1972-),女,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应用微生物研究(E-mail:lanfz2008@163.com)

刘波(1957-),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微生物研究(E-mail:liubofaas@163.com)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5);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2012NZ0002);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94)

S 828

A

1008-0384(2016)06-649-08

猜你喜欢

放线菌样点类群
青藏高原土壤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泥土的清香来自哪儿
汾河源头水生甲虫物种多样性及其生态分布类型
基于空间模拟退火算法的最优土壤采样尺度选择研究①
谈谈玉米大田测产方法及应用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
苗圃国槐林和沙棘林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格局差异
泥土的清香自哪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