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
2018-01-29沈武瑛
韩 英,杨 雪,沈武瑛,宁 敏
(浙江省宁波市浙江大学明州医院,浙江 宁波 315000)
神经源性膀胱(NB)是由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导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下尿道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总称,是脊髓损伤(SCI)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有充盈性尿失禁、尿潴留、排尿困难等,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造成难治性尿道感染、尿液返流、肾结石、肾积水,甚至肾功能减退或衰竭[1]。间歇性导尿(IC)能够定时排空膀胱,有利于维持膀胱的正常容积并促进其收缩功能的恢复,进而减少因膀胱过度膨胀导致的感染等各类并发症,提升病患的生活质量。IC已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NB的首选方法,是协助排空膀胱的金标准,已得到了广泛临床应用,现将IC在NB中的应用进展介绍如下。
1 IC分类
1.1 无菌性间歇导尿(SIC)
用无菌技术实施的IC称为SIC。在院内实施,可在患者全身情况稳定后施行。
1.2 清洁间歇导尿(CIC)
清洁条件下,规律将导尿管插入膀胱,定时排空膀胱的方法称为CIC。有学者认为大部分尿路感染是因膀胱过度充盈使血流减少导致的,所以无菌性导尿非必要。故只要在插尿管前,双手用洗手液或肥皂洗净即可,不用无菌操作,尿管带入的少量病原体可由自身免疫力清除。清洁IC是患者及家属能够在院外完成的一种导尿方法,适用于NB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与护士IC相比,患者或家属导尿感染率无明显差异。但患者出院后不能坚持IC,其长期依从性较差。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宣教等措施,能够提升患者出院后的依从性。因此,护理人员利用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采用多元化的健康宣教形式等措施,对指导患者的治疗并恢复其功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IC的时机与指征
2.1 应用IC的时机
损伤早期,为避免膀胱的过度充盈,以留置尿管为宜。当病情稳定后,为减少留置尿管所引起的各类并发症,应尽早进行IC。指南介绍,IC宜在病情基本稳定、无须大量输液、能够饮水规律、无尿道感染等情况下,一般在损伤后早期(2~4周)实施。
2.2 应用IC的指征
(1)神经系统病变引起的膀胱不能有效排空;(2)周围神经损伤后引起逼尿肌无反射活动的NB;(3)运动瘫痪性膀胱功能障碍等。尿道周围脓肿、尿道畸形、尿道出血以及严重的尿道炎、膀胱炎为IC的禁忌证。
3 IC的间歇时间
间歇短,多次导尿,可增加尿道的机械性损伤机率;间歇长,少次导尿,膀胱过度膨胀,导致膀胱内的细菌滞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尿道的感染率。导尿3次/d,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为6次/d的5倍,表明避免膀胱过度充盈是预防尿路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间歇时间取决于残余尿量,为4~6 h/次,不超过6次/d。当残余尿<100 mL或为10~20%的膀胱容积时,即认为膀胱功能已恢复平衡,可停止导尿。
IC期间要制定严格的饮水计划并控制饮水量[2](1500~2000ml/d),要做到均匀摄入,约125 ml/h。避免短时内大量饮水,以防止膀胱过度膨胀,导尿量不能超过500 ml/次。并根据膀胱压力和容量测定评估,以膀胱内压低于40 cm H2O、导尿量以不超过最大安全容量为宜。
4 IC操作流程
由护士完成无菌性IC;由患者或家属完成清洁IC,流程:(1)导尿前准备:准备8~12号一次性无涂层或亲水性导尿管及润滑剂、弯盘、尿袋或量杯,围上隔帘,保护隐私。女性另备一面镜子。(2)导尿管准备:取导尿管并润滑,避免污染。(3)用肥皂水或者清水清洁会阴部,特殊时期可用一次性湿巾。(4)双手用洗手液或肥皂搓洗干净。(5)将导尿管轻柔插近尿道;女性找尿道口需借助镜子。(6)用双手由外向内均匀地按压下腹部,由轻到重,向前下按压,待无尿液外流时,双手重叠加压促排,松手再施压反复多次,尽量排尽尿液。(7)缓慢拔除导尿管,用物需分类整理。(8)记录IC情况。
5 IC的优点
IC能够降低尿道感染,因留置尿管能损伤尿道的黏膜,降低局部免疫力,易导致尿道内压疮形成,并阻碍了前列腺液(有制菌作用)排入尿道,会增加尿道的感染率。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应尽早拔除导尿管,行IC;有助于NB向生理状态恢复并降低泌尿系统的感染率;定时排空膀胱能促进其收缩功能恢复;能促使逼尿肌的反射恢复正常;改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不影响患者的性生活以及其它康复锻炼;减轻并能改善长期留置尿管所致的心理影响[3],有利于恢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6 IC的注意事项
预防IC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尿道感染、尿道损伤、甚至膀胱内压过高所致的尿液逆行感染进而影响肾功能。应注意:(1)摄入量应1500~2000 ml/d,做到均匀摄入;避免短时内大量饮水,以防膀胱过度膨胀,此点在IC中尤为重要。(2)定时导尿,不应超过500 ml/次。(3)所用材料要柔软,尿管充分润滑,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4)保持尿管位置,直至无尿液排出;不能即刻拔出尿管,在缓慢轻柔拔除尿管时轻压膀胱区或屏气增加腹内压,促使尿液彻底排尽,不留残余尿。(5)挤压膀胱方法要正确。用力应先轻后重,并持续加压,按压3~4 cm即可。(6)在IC期间,记录患者的出入量情况。(7)每1~2周行尿常规检查,做中段尿培养。
7 IC的宣教
宣教对患者能否正确实施CIC起到决定性作用。首先,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或家属对泌尿系统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可提供相关解剖模型或图片或视频材料。其次,要评估患者或家属的学习欲望和能力,在宣教过程中加强隐私保护,为其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宣教形式应丰富多样不拘一格,可分为发放资料、提问法、口授法、观看视频等。
8 结 语
IC已被国际尿控协会推荐为治疗NB的首选方法,是协助排空膀胱的金标准,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临床应用。特别是CIC能够降低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依赖性,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强化其生活自理能力进而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助于其早日康复。出院后,由于CIC一日多次,患者或家属的依从性会变差,因此,良好心理辅导和健康宣教极其重要。应依据患者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体化的宣教计划。做到定期随访,解答疑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切实满足患者的需求。
[1] Linsenmeyer TA et al. Bladder management for adul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J].Journal of Spinal Cord Medicine,2006,29(5):527-573.
[2] 苏凌耘.间歇性导尿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应用进展[J].当代护士:专科版旬刊,2015,(3):22-25.
[3] 陈 旭,徐智仪.脊髓损伤患者留置导尿、间歇导尿与医院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的对比[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8):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