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分输血治疗产科大出血中输血护理的临床分析
2018-04-20周招兰
周招兰
(云南省文山州中心血站,云南 文山 663099)
产后出血属于产妇分娩之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会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而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很大的危害,而且失血量过多可以引发休克或者死亡。由于目前二胎政策的开放,大出血产妇的数量也逐步上升,成分输血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有明显的诊治效果,可是因为医护人员的不认真,致使一些产妇的预后达不到效果,为了完善预后效果[1]。本文择选医院产科展开成分输血的产妇72例,研究分析成分输血诊治产科大出血中展开输血护理干预的效果。具体资料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1月医院产科展开成分输血的产妇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在入院时均对病情展开确诊,按照诊治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护理组,各36例。其中,观察组年龄20~37岁,平均年龄(28.5±4.7)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16例;护理组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30.5±5.2)岁,初产妇15例,经产妇21例。各组患者在年龄等一般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对患者展开常规生命体征检测,察看患者在输血之后的状况,避免出现溶血现象,输血之前必须严格遵循三查九对。
1.2.2 护理组
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入下面几种特殊护理:a输血护理:输血必须经过两个人仔细核查之后才可以输注,进而避免出现差错,同时对亲属和产妇展开有关知识指导,解释输血的目的,从而缓解患者害怕的情绪,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b心理护理:对产妇展开有关的支持与鼓励,并且展开暗示,列举成功的例子,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信心。c输注洗涤红细胞护理:取三百毫升全血展开离心处理,清除白细胞和血浆,利用生理盐水展开洗涤,通常在三到四次,最后添加生理盐水展开悬浮,同时在输注之前要摇晃均匀,利用粗针头展开注射,并且要注重输注时间不要>3.5个小时,要酌情调节速度[2]。
1.3 观察指标
对其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满意度+基本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根据对比数据结果显示,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整体满意率相比观察组病患的护理整体满意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整体满意率[n(%)]
3 讨 论
围产期大出血是产科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临床医生在处置此类患者时应及时输注红细胞,否则具有极高的致死率。数据显示,产科输血率为0.4~1.6,当患者出现失血过多并且是持续出血导致生命体征不稳定时,必须及时给予红细胞的输注。产妇大出血后的输血目的是补充凝血因子及红细胞,恢复携氧能力,而不是容量复苏。为了避免大量补液和输血造成的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应同时输注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当发生纤溶亢进且FIB<100 mg/dL时应考虑输注冷沉淀或新鲜冷冻血浆[3]。
在目前的医学中,输血和临床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成分输血利用的血液样品,相比全血更容易储存,可是钾和氨的含有量较低,所以免疫反应和超负荷反应出现的机率较小,进而减少了血液的损耗[4]。由于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使得患者对健康的了解程度也逐步提升,现存的临床护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产妇的需求,因此,公众在不断探索更安全科学的护理方式,并且护理干预更加具备针对性,可以将病症的特征作为起步点,同时对患者展开评定之后,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并且对心理问题展开了护理。心理护理可以提升患者痊愈的信心,并且提升诊治的依从性,推进护患之间的距离,祛除陌生感,同时在相关知识上展开教育可以完善认识程度,并且获得亲属的支持,进而提升护理的效果和质量[5]。
综上所述,本文择选医院产科展开成分输血的产妇72例,研究分析成分输血诊治产科大出血中展开输血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根据对比结果可知,对成分输血不出血的产妇实行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改善产妇的生活质量,进而提升护理效果,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1] 龚征华,艾铁盔,胡科杰,朱建锋.成分输血在产科大出血并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6):1167-1169.
[2] 刘 娟,金伟伟,梁昊.探讨产科大出血有效的救治方法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19):3979-3979.
[3] 韩 静.探讨成分输血在产后出血中的操作与护理[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31):244-245.
[4] 包书萌.产科出血并发症及成分输血治疗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5):24-25.
[5] 艾莉梅.妇产科成分输血的护理与输血反应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