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失眠症中的护理应用
2018-04-20郭俐宏刘丽珠秦维维杨凤翔
郭俐宏,刘丽珠,秦维维,杨凤翔*
(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康复中心睡眠科,湖北 十堰 442000)
失眠症是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两个方面均不能得到充分满足而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1]。NREM和REM是构成睡眠的生理基础,在睡眠中两者交替进行,失眠症者REM时程和入睡潜伏期均延长、NREM时程较正常人明显缩短。因此,在治疗失眠症时,可通过调整患者情志,调节NREM、REM等手段来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本临床研究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健康宣教工作,发现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睡眠和生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太和医院睡眠科2015年5月~2017年3月收治的失眠症患者102例,按入院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所有纳入病例的诊断和纳入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制定[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两组均以低糖、低脂饮食为主,多食蔬菜(占进食总量的50%),睡前3 h内不进食、不喝兴奋性饮料。同时加强心理疏导、舒缓其紧张情绪、平静其心灵。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文飞(右佐匹克隆片,批号:016063024)1 mg,1次/d,1 mg/次,睡眠维持障碍者加至3 mg/d。同时针刺“神门、印堂穴、风池、皮质下、百会、交感”等穴位,1次/d,6天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
1.2.2 健康教育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全面了解患者病史、家庭背景及个人性格特点、介绍治疗方案、鼓励患者配合治疗、一对一分析患者失眠的可能病因并有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每周安排一次睡眠相关的NREM、REM知识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包括以下几点):①分析与睡眠相关的“认知错误”;②纠正患者错误认知;③认知重建;④睡眠卫生教育。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梭形慢波次数和RCBF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梭形慢波次数和RCBF比较(±s)
表1 两组梭形慢波次数和RCBF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梭形慢波(Times/min) RCBF(%)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9.12±0.77 45.35±5.87a研究组 7.45±0.89 63.12±4.53ab
2.2 两组睡眠相关参数及睡眠质量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睡眠相关参数及睡眠质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睡眠相关参数及睡眠质量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治疗时间 REM(min) NREM(min) 夜间睡眠时间(h)入睡潜伏期(min) 睡眠效率(%) PSQI(branch)对照组 治疗前 40.52±5.72 83.56±9.13 4.74±0.45 66.74±6.72 6.01±0.23 17.12±2.59治疗后 32.74±4.03a 92.35±11.97a 6.54±0.37a 23.35±4.90a 4.52±0.21a 10.35±1.94a研究组 治疗前 41.74±3.22 79.74±9.72 4.74±0.59 66.74±6.72 6.22±0.51 17.01±2.35治疗后 26.69±2.77ab 102.71±14.38ab 7.69±0.72ab 25.71±3.38a 2.59±0.17ab 6.26±0.38a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治疗时间 心理 生理 社会关系 独立性对照组 治疗前 42.07±8.82 39.85±6.71 43.47±9.09 33.65+4.87治疗后 63.85±5.36a 62.16±6.79a 60.10±7.57a 63.5±7.07a研究组 治疗前 44.29±7.09 41.47±6.46 42.17±6.21 31.79+5.65治疗后 81.47±10.22ab 82.18±9.79ab 79.60±8.57ab 76.32±7.59ab
2.4 联合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失眠症病因复杂,此类患者起病多为七情所伤,失眠症患者因得不到充分睡眠,出现困倦、焦虑、精神抑郁、头痛、疲劳感加重,患者反应迟缓、记忆力衰退或不集中,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以往治疗失眠症主要是苯二氮卓类镇静崔眠药如安定等,因其依赖性和成瘾性较强、副作用大(包括“宿醉作用”)、撒药后复发率高等缺点,现已由“右佐匹克隆片”取代。
本研究发现,研究组在经基础治疗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于治疗后NREM延长、rCBF增多、入睡潜伏期和REM缩短、梭形慢波出现次数明显减少、PSQI分值降低、患者夜间实际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明显提高,WHOQOL-BREF量表显示患者心理、生理、社会关系、独立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提示加强健康教育有利于失眠症患者的康复。其中,在治疗时针刺“神门、风池、印堂穴、交感、皮质下、百会”等穴位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性和自主神经功能、抑制异常兴奋灶、重建正常脑电活动和生物钟以恢复正常睡眠[3]。研究表明,导致失眠症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工作、经济等造成的,夫妻感情因素、职业因素及工作是否顺利、个人经历如婚姻关系、子女关系等均可能导致失眠症的发生。因此,积极有效的治疗应包括合理诊疗和积极的健康教育。其中合理用药就是应用非是苯二氮卓类药右佐匹克隆片取代苯二氮卓类镇静崔眠药如安定等,这可消除苯二氮卓类“宿醉作用”现象、增强药物疗效,降低其以药物的依赖性、成瘾性,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增强疗效。而健康教育可帮助患者纠正错误认知及“认知歪曲或负性自动式思想”对睡眠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心理应激和不同原因导致的“情绪激惹”现象。笔者认为,通过对患者生理、心理、社会认知等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患者以往的生活环境和不良生活方式,纠正患者睡眠的错误认知。研究组在治疗期间,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患者对人类正常睡眠的生理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对造成失眠的原因也有了准确的认知,从心理上纠正睡眠的错误观念和态度,帮助患者找出造成失眠的错误的观念,解决患者心理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护患协作,提高健康教育在治疗失眠症的效果。这样,患者紧张、郁闷、焦躁心情及思想顾虑得以舒缓和释放,睡前心情放松、心神得以安宁心,这有助于增加患者脑部供血、缩短患者REM和入睡潜伏期、尽快入睡,并延长NREM,提高睡眠时间,故患者PSQI分值降低,睡眠效率提高。
总之,住院病区医护人员将健康教育纳入医疗、护理全过程,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医师及护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与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正确、及时和健康教育,可减轻患者焦虑心理,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增强社会功能,提高失眠症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
[1] 徐玉萍,楼唯薇,张雅丽,等.失眠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7):3437-3439.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8-121.
[3] 丘凤贤,杨雪梅.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症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2,10(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