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茶文化“走出去”路径研究*

2018-01-29王延隆王泽彪

文化艺术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茶文化浙江一带一路

王延隆 王泽彪

(浙江农林大学 茶文化学院,杭州 311300;浙江大学 光华法学院,杭州 310000)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指引下,浙江作为对外开放强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八八战略”和文化强省建设,切实推进浙江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茶文化作为浙江特色文化,在促进浙江文化“走出去”,助推浙江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

一、茶文化在浙江文化“走出去”中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不断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同时,浙江作为茶叶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省,面临着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及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等问题,这是浙江文化“走出去”过程中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茶文化顺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历史上,浙江是“茶圣”陆羽的《茶经》著书地,是南宋时期世界茶文化中心。唐宋时期,浙江茶文化国外传播频繁,对日韩茶文化的影响尤为深远。“一带一路”战略是推进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增强与周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合作,推进世界和平健康发展的大战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1265.1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1.1%,可见文化“走出去”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推动力。新的历史时期,浙江省将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谋划实施一批最能体现浙江资源禀赋、最契合国家战略使命的重大举措。茶作为浙江文化的代表元素,以茶文化引领浙江文化“走出去”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积极回应,对扩大跨文化语境下的国际交流、多样化的全球经济贸易合作和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样有重要作用。

(二)茶文化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认同

茶叶发源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丝茶之路等,均以茶为媒。千百年来,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进而言之,茶文化具有国际共通性,韩国茶礼、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文化,都是中华茶文化的转化与延伸,也是中华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天然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对茶的跨文化兼容性有过深刻的阐述,他指出:“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1]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饮茶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间茶俗,因此,茶也成为推进跨文化对话和交流的重要媒介。目前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饮茶,浙江茶文化对于推进茶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国际认同意义重大。

(三)茶文化助推浙江文化产业国际化

茶文化的国际化是从茶叶国际贸易开始的。茶文化产业是农业产业中文化表达最充分的产业之一,也是三产融合最充分的产业之一。浙江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17年茶叶产区涉及全省72个县(市、区),从业人员210余万人,其中,涉及第一产业167万人、第二产业19万人、第三产业24万人左右。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7)表明,浙江省综合指数和生产力指数均排名全国第4,驱动力指数排名第2,均位居前列。可见浙江文化产业保持不断创新和推进状态,产业发展动力充足,前景喜人。近年来,浙江茶产业从大宗出口为主向输出优质文化为主转变,还与丝绸、陶瓷、服装等紧密结合,开拓了“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新模式。我省茶行业提出要将文化与工商、资本、金融相融合,切实推动浙江从区域文化产业转型为国际文化产业,紧靠国家战略和国际发展线,“做优做精小六茶,做好做强大六茶”,与国际文化产业合作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圈。

二、浙江茶文化的历史形态以及演变

茶文化与地域范围内的茶叶种植、采制、品饮有深刻联系。浙江茶文化从狭义上讲,是以种茶、制茶、饮茶为核心形成的文化特征;从广义上说,是以茶为媒介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的总和。从文化形态看,主要包括茶的器物文化、艺术文化、生产技术和民俗文化和产业文化等样态。浙江茶文化的生产和发展伴随着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不断丰富与发展;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逐步融入国际文化。

(一)茶的器物文化

器物文化是茶文化形态中的基础部分,表现为一种实用性的文化形态。浙江茶文化在器物文化形态上主要包含茶树、茶籽、茶叶以及茶器等衍生品。

一是茶籽。浙江茶籽通过国外的留学僧传播到东亚国家。唐朝永贞年间,日本僧人最澄来浙江天台国清寺,首次将浙江茶籽带回日本种植,结束了日本无茶的历史。天台山也是韩国茶文化的发源地,韩国《三国史记》记载,新罗国遣唐使大廉带回天台山茶籽,种在智异山双溪寺和全罗南道的华严寺,影响至今[2]。二是茶叶。明朝时期,荷兰、英国等外商到浙江舟山、宁波等地采购茶叶,此后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浙江茶商将茶叶出口到亚非各国,扩大了茶叶贸易范围。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浙江茶叶生产和贸易大量萎缩,出口量值由1891年至1895年的1079千公担(47324千元)直降至1896年至1900年的943千公担(45234千元)[3],这样的出口量值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都未能恢复至最初水平。三是茶器。浙江制作茶器历史悠久。宋朝时,浙江越窑、龙泉窑的青瓷茶器工艺精美,开始销往海外。16世纪末,龙泉青瓷出口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受到当地欢迎。茶叶、茶器的出口吸引了大量欧洲人到浙江,这进一步促进了浙江茶叶的外销发展。浙江向海外输出茶叶的同时将许多精致的茶具、茶器传到国外,在东亚及欧洲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而,早期浙江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主要是以茶叶、茶器为主的器物文化。

(二)茶的艺术文化

在文化结构中,艺术文化形态属于精神文化范畴,茶的艺术文化形态主要包括茶书、茶诗、茶画以及茶道等。

一是茶书。从中国茶文化的文化源流看,因为“茶圣”陆羽及其《茶经》与浙江的关系,由此奠定了浙江作为东亚茶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地位。二是茶道。茶道是茶的艺术表达形态之一,日本学者谷川激三在其《茶道的美学》中指出:“茶道是以身体动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由浙江径山发源的“径山茶宴”孕育了“禅茶一味”的理念,自唐朝开始就为日本茶人所重视和借鉴,径山茶文化也成为日本茶道的渊源。三是其他艺术形式。在宗教交流的背景下,茶的艺术文化依靠留学僧及使节等以书籍、书画等传播交流为主。早期的茶文化海外传播方式相对单一,与宗教传播结合紧密,在海外未能普及至当地的普通阶层。当代浙江茶的艺术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大走出国门的力度,以舞台剧、书画、出版物、电视剧等形式,促进浙江茶文化的进一步传播。

(三)茶的生产技艺和民俗文化

作为一种非物质的文化形态,茶的生产技艺包含大量的生产加工技能,经过历代传承及文人参与,成为独具一格的技艺,造就了浙江众多的名茶资源。南北朝时期,湖州就产贡茶。唐朝时,浙江的进贡名茶有顾渚紫笋、婺州东白茶、睦州鸠坑茶等三种。明朝后,浙江名茶数目不断增加,出现了九曲红梅、泉岗辉白等新品种。明清时期,制茶技艺也发生了变化,由蒸青为主变为炒青为主,茶的色香味都有了很大提升。明清时期列入贡品的有十五种,包括西湖龙井、开化龙顶等。

茶的民间习俗是重要的文化形态。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样态,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在中华茶文化中存着以精英文化为特征的礼乐文化和以大众文化为特征的民俗文化。茶的民俗文化深深植根于底层民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浙江民间有西湖茶乡的“七家茶”、招待客人的“青豆茶”;以茶酒祭祀,以茶下礼等民俗文化,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远洋留学和侨居国外的国人、华裔等将家乡的茶民俗带到当地,开拓了茶文化传播的新形态。传播方向开始转向欧美,传播途径主要依托经济贸易,传播模式为相互交流式传播。

(四)茶的文化产业

茶的文化产业在近代得到快速发展。当代浙江茶文化组织体系最完善、茶文化产业最发达,浙江省目前有七十四个茶文化组织从事挖掘、传承与弘扬茶文化活动。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推动“喝茶、饮茶、吃茶、用茶、事茶”等多业态共存的大茶业向纵深发展。伴随浙江茶休闲、茶养生、茶文化的产业化推进,中国茶文化向世界渗透的效果越来越明显,全球文化交流更有系统性和关联性。国内外茶界不仅相互学习与探讨生产技术,还通过互办交流学院、互派学者、共享信息等方式加深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当下浙江已在亚非欧美二十五所孔子学院中教授茶文化,每年都有国际茶博会,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来参与和学习,更有专业人员赴海外进行茶文化的教授和交流。进入网络新媒体时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及和亚非拉国家的合作、全球孔子学院的开展,中华文化在世界广泛传播。现代茶文化海外传播模式主要是各领域联合发展、多维度传播;内容更为新颖,宣传形式更为丰富,平台更为广阔。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茶文化“走出去”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茶乡看浙江”,浙江茶业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与关爱。进入新时期,浙江茶文化如何引领和带动浙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历史赋予浙江的使命。后G20峰会时代,浙江尤其是杭州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这为浙江茶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契机。浙江茶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需要在主体建设、体制机制、传播载体、环境氛围等方面深入推进。

(一)加强浙江茶文化“走出去”的主体建设

从参与主体讲,一是省内相关部门和社会团体。要建立发展浙江文化“走出去”工作协调机制。建立以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农业厅、文化厅、教育厅、供销社等多家厅局参与的协调机构。要加强茶文化的对外形象宣传,整合省内外媒体,形成宣传矩阵。要整合省内七十四个茶文化组织,统筹推进我省茶文化挖掘、传承与弘扬茶文化产业国际化。二是民间文化组织和文化企业。引导企业开发适销对路的茶产品,顺应不同国家民族饮茶方式的差异,开发袋泡茶、速溶茶等产品形态,做好“茶产品+双语推广书”,推进浙江茶产品国际普及和浙江茶文化的国际传播。发挥茶文化优势,聚合散户,跨界融合,培育“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径山禅茶”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特色茶品牌。以品牌为先锋,提升浙江茶文化以及相关文化产品附加值。推动浙江茶叶集团等省内涉茶企业形成茶文化“走出去”的企业矩阵,在全球范围内把浙江茶产业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三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博物馆等众多国家级茶文化机构都在浙江,要推进茶学、茶文化学科资源区域整体化,建设省级茶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平台,服务于浙江茶文化发展和产业提升。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挖掘径山禅茶文化、西湖龙井绿茶文化等浙江优势茶文化资源,立足于茶文化在历史演进和国际传播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打造杭州“中国茶都”“东亚茶文化圣地”的文化形象品牌,让世界人民在浙江感受、体验、学习茶文化之美。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属地优势,发掘省文联、社科联及高校、科研院所等的平台作用,推进浙江茶文化以及相关创意产业的建设,推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茶文化专题片在国内外媒体上传播。

(二)创新浙江茶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

一是转变文化“走出去”的思路。要以“一带一路”统领我省新一轮对外开放,把文化“走出去”纳入我省对外开放的总体部署,加快培育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要以推进文化事业“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为契机,不断加强文化服务与管理的能力,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输出监管方式,完善传播体制和宣传方法,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使文化体制与文化宣传步调一致。研究以茶为媒介的浙江茶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机制,构建有浙江特色的品饮艺术、建筑器物、影视书籍等文艺形态,构建起集生态文化、工艺文化、品饮文化等于一体的茶文化系统。二是提升文化“走出去”的质量。承接好G20峰会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效应,以茶文化为特色和媒介,将海外文化传播中相对分散的主体、渠道、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系统打造浙江的海外文化形象。要拉长茶文化产业链,提高文化产能,打造世界级的茶文化中心。要以“义新欧”“甬新欧”铁路通道为纽带,组织省内龙头企业共建“浙江国际茶路产业联盟”,加快我省国际港航物流、贸易枢纽、人文科教交流等平台建设。三是借助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平台。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永久落户杭州,为浙江茶文化的国际化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要切实推动浙江打造国际茶叶贸易平台的形象,以会展业带动浙江与“一带一路”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要以浙江绿茶博览会、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等大型国际会展为契机,深化茶文化主题设计,突破传统博览会概念,以“浸入式体验”创新茶文化呈现方式,增加传统会展业的文化娱乐性和吸引力。加大力度支持国家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建设,通过面向全球孔子学院院长、教师和志愿者开展茶文化培训,探索中国(浙江)和世界在茶文化交往等方面的共同性,积极研发适用于国家传播的茶文化培训教材和教学资源,切实推进浙江茶文化“走出去”。

(三)丰富浙江茶文化“走出去”的传播形态

一是构建全方位、多渠道的传播网络。整合全省宣传、文化、工商联、贸促会等之间的国外传播渠道,推进渠道共享,实现宣传部门主导的媒体宣传,文化部门主导的活动宣传。充分发挥“浙江茶文化推广大使”在国外社群的传播作用,嵌入商业项目和社群活动中进行传播,在对外演出、对外交流、国际研讨会中要求嵌入对于浙江文化整体形象的传播。开展“浙茶海丝行”“重走海上丝绸之路”等对外传播活动,形成人人参与浙江文化国外传播的氛围。二是统筹协调国外茶文化形象传播的“信息源”。可在现有的浙江英文网、浙江国际频道基础上,打造涵括门户网站、社交平台(海内外)、电视一体化的英文国外媒体综合平台,统一采编,信息共享,多形式发布,以此建立对外文化传播的英文“核心信息源”,内容包括浙江国外文化形象的主题词、主标识、特色文化以及各类新闻要闻、项目活动、招商引才以及其他文化信息等。三是塑造具有浙江特色的国外文化形象标识系统。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协作,推进浙江整体文化形象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在国外华文媒体、外文媒体以及热门自媒体的合作,深化浙江茶文化海外宣传格局。立足浙江绿茶产业特色和文化基础,设计统一的绿茶形象识别系统,传播“浙江绿茶文化”的形象品牌,提升浙江绿茶的全球影响力。要对涉外的各类文化活动、商业项目进行统一的文化规划指导,植入统一的浙江文化形象内容与元素,打造浙江统一的对外宣传媒体平台。

(四)优化浙江茶文化“走出去”的环境氛围

一是政策环境。我省出台《关于促进茶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传承发展浙江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关于加快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万亿级产业的意见》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相关政策为浙江茶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需要省内各部门、各地市与相关的行业协会、社会组织、企业加强联合,创造激励的氛围来促进实施,以专业化水平带动效率。发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区域创新联盟的共建优势,推进建立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二是人才队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形成学历教育、证书教育、岗位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要以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培养国际茶文化专业人才,利用“千人计划”和“151人才工程”等培养和引进茶学科专业人才,整合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人力资源,努力集聚中国最优秀的茶界人才,打造世界一流的茶学教育中心。依托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开展“巡讲、巡展、巡演”三巡,将浙江打造成世界茶文化交流中心。三是经费支持。浙江各领域一直支持本省茶文化的国际化走向,要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投资文化项目,多渠道拓宽浙江茶文化“走出去”经费来源。建立健全社会力量捐赠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制度,探索设立浙江艺术基金,将茶文化纳入其中,将有关高校和社会团队纳入申报主体,以经济补贴或奖励等形式来鼓励各组织机构对外交流、引导提升国际文化消费、融入国际环境。

浙江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有着独特的位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茶文化“走出去”的形态与模式为浙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重要且实际的参考,通过对茶文化这一载体的研究、传播和国际化产业实践,建设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茶路,能够更好地凸显浙江文脉、浙江元素,打造浙江文化金名片,切实推进文化浙江建设。

猜你喜欢

茶文化浙江一带一路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浙江医改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