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破解传统技艺传承发展难题的新途径
—— 以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为例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沐川技艺文化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自唐朝以来,沐川草龙编扎技艺采用纯稻草、纯手工编扎,历经1400多年传承至今,成为四川省首屈一指的以稻草为主要原料的草龙手工编扎技艺。2007年,沐川草龙编扎技艺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传承人陈焕彬入选“四川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沐川草龙编扎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乐山灿烂的文化,见证了沐川历史的发展。传承和发展沐川草龙编扎技艺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人们对龙的精神信仰的现实需要。

一、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承和发展的现状

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以非物质的文化形态存在,编扎历史可追溯到唐朝,这与沐川人长期从事手工技艺相关联。它来源于劳动,来源于生活,是沐川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更是满足沐川人对龙文化的传播承继的现实需要。其编扎、舞耍以及创立的文化品牌、注册的国家级“地理标志集体商标”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的地域性、独特性和唯一性。[1]然而,历经数代的传承发展,其现状不容乐观。

(一)家族传承规模小

基于保护沐川草龙编扎技艺的“本字号”与家族传承的难以复制的独门绝技,以及陈氏先辈防范技艺外传扩散的祖训,沐川草龙编扎技艺承袭“父带子”的传统承继模式,对外几乎不招收学徒,沿袭“传男不传女、传本家不传外姓”的固有传统,世袭相传。草龙编扎技艺传承到陈焕彬这一代已是第三代,以陈焕彬、陈焕均兄弟俩承继为主,传承单一。草龙编扎采用家庭作坊生产模式,规模小、产品少。

(二)技艺复杂收益少

草龙编扎技艺复杂,耗时长,回报低。编扎草龙产品往往耗时数月甚至一年以上。单一条0.5米长的草龙,一个人一天连续编扎8小时,也要20天才能完成,市场价仅0.4万~0.5万元。草龙产品市场以地方政府节庆活动和展演订单为主,数量有限。仅靠不稳定的订单和偶尔展演收入,尚不能维持家庭正常生活。传承人陈焕彬夫妻俩除编扎草龙外,还不得不承包土地种植水果对外销售,兼业贴补家用。

(三)传承保护招徒难

草龙编扎技艺耗时较长,经济效益低,加之宣传和学校教育的滞后,年轻人受现代职业观影响,根本不愿意学习草龙编扎这门技艺。目前除陈焕彬兄弟俩外,也只有陈焕均的儿子陈文杰、女儿陈文丽以及陈焕彬的大女儿陈丽艳勉强能承继这一技艺。世代相传的草龙编扎技艺面临传承难、招徒难的现实问题。

(四)文旅结合渗透低

沐川竹编文化、农耕文化、箭板古镇文化与民间民俗风情等文化资源以及沐川竹海、黄丹溶洞群、沐川龙门大峡谷漂流等旅游资源丰富,这些丰厚的文旅资源与草龙文化资源缺乏有效链接,产业融合度不够甚至存在“两张皮”现象。特别是草龙舞耍与技艺传承人融入区域旅游市场的特色文旅产品开发不足。

(五)潜在市场拓展弱

在赋予草龙编扎技艺新的活力,体现其活态属性和自身文化属性,挖掘其中传统的文化元素与当代生产生活所需的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力度不够;通过商业化运作,推进草龙衍生产品研发滞后,草龙编扎技艺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草龙文化潜在的市场空间拓展乏力。

(六)保护发展财力紧

地方政府在草龙编扎技艺这一“非遗”保护的规划编制、队伍建设、专项工作经费等方面的保障力度不够。目前草龙编扎还局限于陈氏家庭居家场所,政府缺少规划建设集草龙编扎、展示、传习、体验、交流以及草龙舞耍功能于一体的草龙编扎技艺“非遗”集聚区,制约了传承人对草龙编扎、展演展示、资料整理、技艺交流、带徒授艺等活动的开展,这一民间技艺基本置于民间有热情、传承人有感情、财政无资金的尴尬境地。

二、沐川草龙编扎技艺的发展优势

(一)政策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加强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挖掘技术与文化双重价值,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为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市场优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一系列的扶贫政策,特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悄然兴起的文化市场正成为我国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消费市场前景广阔,这为沐川草龙走向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优势

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乐山正抢抓这一机遇,全力做实文旅融合、扩容提质、景城一体、全域旅游“四篇文章”,致力于建成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沐川正加快推进以沐川竹海、中华竹博园等为代表的旅游开发,旅游对文化的吸附作用日益增强。发展旅游对推进沐川草龙市场化提供了强大拉动力。

三、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承和发展的实践路径

沐川草龙编扎技艺要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活力,需要创新传承保护方式、推进市场化的合理利用,以“非遗+”破解技艺传承保护的难题。

(一)“非遗+部门”形成保护合力

开展“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需要地方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参与配合,尤其要发挥地方政府在“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一是市、县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从经费保障、传承人研习、传承人培养等方面提供必要支持。要配套相应补贴政策,并纳入地方每年财政预算,在省级财政补贴传承人经费基础上,乐山市政府也要根据沐川县边远山区地域环境状况,适当倾斜,区别对待,给予传承人一定补贴,让传承人能安心从事技艺的传授;文化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扶持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人、打造草龙文化品牌,开拓市场提供服务,确保沐川草龙编扎技艺这一“非遗”项目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要建立由沐川县政府牵头,宣传、文化、财政、教育等多部门联动的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保护联席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保护中的问题,研究保护规划与相关政策措施。二是改善传承人传习环境,规划建设集草龙编扎、展示、传习、体验、交流以及草龙舞耍功能于一体的沐川草龙编扎技艺“非遗”集聚区,支持和鼓励传承人开展展演展示、资料整理、技艺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三是鼓励传承人授徒传艺、开展传习活动,让培养传承人成为一种常态;教育部门要支持和鼓励乐山职业技术学院以及乐山第一职业高级中学、沐川县职业中学开设草龙编扎技艺课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四是鼓励民间人士参与草龙编扎技艺的传承保护,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引导和支持民间个人、企业合理利用草龙编扎技艺这一“非遗”资源开发创意文化产业,扶持传承人对编扎技艺的合理开发利用。通过一系列辅助政策和措施,最大限度配置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沐川草龙编扎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中。

(二)“非遗+宣传”辐射文化影响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保护的文化自觉。市、县政府和宣传、文化、教育等部门要营造“非遗”保护的宣传教育氛围,提升草龙编扎技艺的社会影响力。一是利用“互联网+”构建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保护新业态,加快草龙编扎技艺数据库建设,建立草龙文化数字博物馆和有技艺展示与参观功能的沐川草龙编扎技艺陈列馆。以草龙编扎与舞耍等结合的图片、视频观赏、实物展示以及传承人现场编扎等形式,全方位对草龙编扎技艺的传承历史、民间文化内涵以及编扎技艺和工艺流程展示,让传承人通过现场演绎,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氛围,强化互动性与体验性,增进观众“零距离”感受和体验这一“活态”遗产。[2]二是在乐山市、沐川县重大旅游和节庆活动中注入“非遗”内涵,将沐川草龙编扎技艺、草龙舞耍与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乐山大佛旅游文化节、沐川生态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旅节庆活动以及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活动对接,丰富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扩大社会影响。三是将草龙编扎技艺与跨界艺术相结合。由地方政府牵头,搭建由艺术家、传承人共同参与的草龙文化艺术平台,跟进当代前沿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将草龙编扎技艺进行艺术创作,制作MTV和微电影,提升沐川草龙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四是搭建草龙编扎与舞耍平台。地方政府与文化、旅游等部门要积极鼓励传承人参加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非遗”文化盛会,不断扩大沐川草龙编扎技艺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非遗+教育”创新传承模式

目前,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仍以传统的师承与祖传方式为主,沿袭民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习俗,陈氏家族编扎草龙技艺从祖父陈明旭到父亲陈鼎福,再到陈焕彬,世袭家传,传承模式传统单一。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加大扶持传承人培养新生力量力度,让培养传承人成为常态。一是支持传承人向子女、侄辈传授技艺。家族成员对传承人的技艺有更深的接触和体悟,对技艺的传承有更多的优势和条件,应鼓励传承人子女的代际传承。二是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培养传承人,创新培养途径。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将传承人培养纳入当地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县文化部门要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在沐川县职业中学建立沐川草龙编扎(舞耍)培训基地,搭建选才培养平台,协助传承人寻找后继力量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艺传授。另一方面,结合现代学徒制思维,以“学校+基地+公司”模式,将传统的师徒学艺与现代学校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校地合作培养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人。三是开展草龙编扎技艺进校园活动,在沐川县乃至乐山市中小学推广草龙编扎技艺特色教育,将草龙编扎技艺融入学校艺术教育课程;组织编写草龙编扎技艺本土特色教材,让草龙文化走进校园,通过体验式的传播,增进学生对草龙编扎技艺这一“非遗”项目的认知了解,凝聚社会保护共识。

(四)“非遗+市场”拓展潜在空间

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沐川草龙编扎技艺,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应结合沐川生态旅游县的打造,文旅结合,推进草龙编扎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利用,承担传承和发展的社会责任。一是组建沐川草龙文化发展公司,引进市场资本,做强草龙文化。传承人陈焕彬以技术入股,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带动当地群众参与到草龙编扎技艺传承中来,进一步将沐川草龙文化做大做强。二是研发草龙衍生品。在保留草龙文化核心元素的前提下,根据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引进专业研发团队,研发、生产草龙衍生品。在研发方面,既可以推出一些体现草龙形、神的旅游纪念品,编扎或印刻草龙形体的手工艺品、装饰品,也可以编扎形态丰富、外形包装时尚的草龙工艺收藏品,强化草龙个性化特色,体现手工技艺与文化创意。还可以研发草龙动漫产品,满足网络时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研发草龙衍生品应由沐川县文化部门牵头,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开发、生产、宣传和促销。三是深度挖掘沐川草龙与沐川竹编两大特色资源的文化内涵,整体包装推出一批符合现代人审美、消费需求的创意文化产品,实现竹编文化与草龙文化的完美结合,提高沐川“非遗双绝”知名度。四是成立草龙舞耍专业表演队伍,开展商业展演活动,让传统的草龙展演走市场化路子,打破单一靠政府、文化部门订单、展演来运作的传统模式,彻底改变沐川草龙这一“非遗”文化存在的“有技艺”,但“传承难”“发展难”的现状,推进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与经营发展的市场化“自我造血”,实现草龙编扎技艺由“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的转变。

结语

沐川草龙编扎技艺是沐川地域文化形成的特色文化品牌,其传承保护与发展利用能有效提高沐川生态旅游县以及乐山旅游业的文化影响力。做好沐川草龙编扎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利用工作,让这一“非遗”资源与乐山快速发展的文旅经济有机结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效益优势,[3]构建沐川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效应,进一步带动乐山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的变化,形成乐山新的经济增长点。

沐川草龙编扎技艺是传统技艺的一个个例,但其面临的困境具有普遍性。以“非遗+部门”形成保护合力;“非遗+宣传”辐射文化影响;“非遗+教育”创新传承模式;“非遗+市场”拓展潜在空间等“非遗+”模式对于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样具有普遍意义,是破解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难题的一条新途径。

猜你喜欢

沐川技艺文化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年味里的“虎文化”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与王沐川在图书馆
谁远谁近?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突破山区县“互联网+农业”瓶颈 为扶贫攻坚助力
——以沐川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