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绝唱
—— 探析南城传统民居的建筑与装饰艺术
2018-01-29
(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 连云港 222000)
南城古镇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东南麓,古来被称为石头城。云台山自古是海中岛屿,清朝初年海水渐退,方成现在的陆上山脉。南城则是历代海防重镇。据记载,南城最早“垒石为城”是在南北朝时南宋元徽(473-476)年间,由刺史刘善明所建,当时称东海城。秦始六年(470年),南城为东海县治,1500年的历史沧桑表明这里一直是州、县、郡、区治所在地。[1]南城经济以商业和渔业为主,连云港素有“穿海州、吃板浦、南城古财主”的民谣,指的是南城人富甲一方。全镇只有6.95平方公里,面积紧凑,房屋建筑体现商住结合的特点。建筑的用材和建筑形制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较大的区别,装饰艺术也随着材料的不同以及民俗文化的影响而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一、因地制宜的空间形态
在中国的城市设计思想中,建城就等于计划建设一座庞大的建筑物。[2]遇到了特殊的地理环境,或者城市本身是按照特殊的条件发展而成,它们就显现出一种因地制宜式的特殊布局。南城镇坐落在两山之间,坐北朝南,背靠群山,面临海洋,正符合我国传统风水学择向定位所要求的后靠前平,左右实在、藏风聚气之要求,是极佳的城址。
(一)城镇规划和石头大街
南城镇建有3个城门,分别为西门、北门和南门,如今,西门和北门均已被毁,只剩南门古凤凰城门还保留得较为完好。南城镇为凤凰山和谢禄山所环抱,因此也称凤凰城。由凤凰城门向北铺设一条3米余宽的大街,当地人用“从南头到北头,三里出点头”来描述这条街道的长度。长街用修凿整齐的条石连续铺成龙骨形,从南到北由两条东西向的横街将之分为三组左右对称的“单元”,单元内的店铺门面非常密集,全部由由南北向的一条屋脊相连,这与当地“四象”和“气”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象”理念规范着南城人的言行,当地建宅有“宁叫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抬了头”的说法,即建房时,屋脊的高度只能左高右低,而不能右边高于左边。
(二)东西向的院落布局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讲究中轴对称格局,而南城民居的建筑由于地形的限制,使商业用房与居住空间一体化,即南北向为街,东西向为院,朝向大街的门面过道即是每家的入户大门。进了大门,绕过影壁,才能进入内院。一般人家内院有东西向的三四进院落,每个院落相当于一个四合院,由坐北朝南的主屋和分立院子左右两侧的辅屋构成,有的院子也设南屋。每一进之间由与辅屋连成一体的穿堂相连,而大户人家则有前后多重院落,两个山墙之间留有狭窄过道便于前后院通行。
(三)宜居的环境观
我国传统建宅的头等大事是“看风水”,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风水”也深深地寄托着人们选择吉祥宜居环境的祈愿。在风水观中,择位定向首先要察看构成自然环境诸因素的形态,以这些形态的外表、性状识别气的来止聚散,定夺住宅在自然环境中的空间位置。南城街道呈南北向,背靠群山,前面平坦,在冬季,街道两侧的店铺建筑可以有效阻挡寒风,而街道的朝向又不影响阳光的照射。夏季的东南风可以直接吹入城中,为人们驱走燥热,带来凉爽,营造了冬暖夏凉的城内微环境。[3]
二、石材为主的建筑构造
“中国的石材建筑很少,没有形成体系,只是有一些星星点点的石材屋宇”。[4]然而古凤凰城却被称为石头城,“官绅商户的住宅高大,式样讲究,墙多用块石砌成”。[5]以石头为主的砌筑材料,这与其所处的海洋气候以及作为古代海防重地的防御功能是分不开的。
(一)建筑材料与构造
南城居民建住宅多就地取材,以石头为建筑主材,辅以青砖、小瓦、松木、杉木等。[6]住宅用石有大有小,有立有扁,有拐石,有过墙,用特制的“砂浆”浇灌墙缝,用石灰扣抹,墙内则多用稻地泥抹平,再用石灰水粉白,屋梁多用杉树,不仅笔直而且大小径相等,便于苫盖屋面。有钱大户先搭屋架,后砌墙苫顶,有四梁八柱,屋顶上架梁上椽,椽子上铺一层砖,俗称“砖望”,上面盖瓦,墙面宽阔,门也开得比较大。室内多用木板间开,俗称“板壁”。
(二)碎石墙营造
南城的传统石头房屋,绝大多数为小瓦(弓形瓦)碎石墙。每间房子均为碎石墙到顶,屋面上苫盖小瓦,普通人家屋顶有的苫盖山红草。碎石墙即每间房要用几万甚至几十万块小碎石片砌成。碎石墙砌法有两种小小的区别。一种是全部由半寸厚、二至五寸长的碎石片砌成;一种是用直径一尺多的大石相垒,在大石之间的缝隙中以大小不同的小石片塞得严严实实,哪怕是非常细小的缝隙,亦塞上薄薄的石片,牢固异常。相嵌墙体用的“砂浆”则是将贝壳碎片、黄泥、糯米汁进行混合搅拌,混合制成的胶状物作为粘性剂将大小不一的石材进行粘结,起到砌筑砂浆的作用。这种黄泥是从石头缝中挖出的一种没有腐殖质的原始泥,由于配置后粘性很大,且碎石墙砌工很细,哪怕是再小的石片,只要砌到了墙上,历经千年也不能将它拔出墙体。这种碎石墙外面碎石整齐裸露,但千百年不歪不倒,挡风不透风,下雨下雪不会往墙里面渗水,冬暖夏凉。绝大多数的古民居现在仍然处于使用状态。这种碎石墙在云台山区其他地方偶尔也能见到,但不如南城的集中和保存得如此完好。
三、民俗韵味的装饰艺术
南城民居由于其独特的建筑材料和紧凑密集的建筑布局,使其建筑装饰明显地区别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装饰形式。南城传统建筑装饰主要体现在入户的影壁,门楣装饰,前立面的装饰图案以及庭院中的漏窗花墙等。以石雕和灰塑图案为主要装饰手段,装饰显得简单而朴素,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蕴涵着浓浓的民俗韵味。
(一)入户与门窗装饰
“门堂之制”成为一种传统之后,中国建筑就没有以单独的“单座建筑”作为一个建筑物的单位而出现了。[6]在南城,民居单元的“门”被称为“过道”或“穿堂”,是入户大门以及天井之间衔接的转接点。
入户大门与过道。南城沿街而居的民居在院落主入口处是用来开店的店堂,其中有一间过道通往内宅,这间过道即是入户的大门。与传统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不同,南城的院落是东西向的,北面的主屋高,南面的辅屋低,因此左右是不对称格局,其入户大门也偏向了南侧。沿街大门均装饰有繁复的厦檐,院内每一道天井之间的门则是在侧面辅屋上取其中一间位置修建为相连的过道,所有过道对齐一致。
影壁。南城每户的入户大门内是一道影壁。“影壁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墙体,它不是房屋的墙,而是一道独立的短墙,它的位置建筑在大门的里面正对着进出的大门。”[7]传统影壁位于与大门相对的正中,在院落的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南城民居的入户大门则偏于东西向延伸的院子的南侧,影壁墙通常与位于南侧前排房屋的后墙相连,从院内看,是一个侧位的墙头。影壁墙用碎石砌筑而成,顶部用小瓦修筑成不同的造型,其正中以大大的“福”字装饰,视各户的财力不同,效果也有所差异,讲究一些的是用灰塑或雕刻福字,并在方形墙面的四角装饰以蝙蝠纹样角花,寓意“开门纳福”。有的则在春节或喜庆的日子里用红纸书写“福”字直接张贴。
门楣。“楣,眉也,近前若面之有眉也。”[8]门楣即位于房屋门的上方,与门紧密相连的部分。传统的门楣一般以图案为装饰主题,来营造美好吉祥的生活氛围。南城民居主屋的门楣是装饰的重点。南城的门楣多以砖石砌成,通常直接装饰以吉祥文字,如“囍”“卍”或“福”字,或将文字辅以动植物造型组成团花适合纹样,雕刻在质地细密的青砖或打磨光洁的条石上,象征团圆、圆满之意。有的门楣上刻以5个福字,喻示“五福临门”“五福齐全”的吉祥之意。如果主屋大门正对前排房屋的后墙,则在后墙的中央修筑一个与大门大小相仿的饰面,上面雕刻“迎吉”二字,含有吉祥避讳之意。
(二)外墙立面的装饰图案
南城民居一般在主屋的外墙立面装饰以吉祥图案。门的两边墙面通常镶嵌以较大的平整块石,在青色、砖红色的块石上用石灰泥塑出很多吉祥图案.诸如福禄寿喜,五福齐备,五福捧寿,福寿双全,喜庆盈门,福从天降.因祸得福,连年有余,清正廉洁,陡升三级,必定富贵,连生贵子,喜报三元,斗大元宝,金钱满盈,状元及第等等。“堂屋大门两边墙上一边刻一支笔,直穿元宝式的银锭子;另一边刻着玉器如意,合起来就是‘必定如意’”。[9]图案分为“阴刻”和“阳刻”两种类型,所谓“阳刻”即是指在一定厚度的白灰上用线条雕刻而成浅浮雕状,如蝙蝠、如意、元宝,以及由多个孔方铜钱连成的钱串儿等小型吉祥图案,而“阴刻”则是用白灰将青色或红色的石墙围合成有内凹感的大块图形,如石榴、莲藕、葫芦等,形象生动美观,特征鲜明。图案寓意鲜明,造型简洁、线条清晰。这些吉祥图案,都是以石灰添加天然粘合剂镶塑的,坚固而不脱落。令人惊叹的是现今尚存的灰塑图案长期以来并没有维修和重塑,还保留着当初原始的样貌,很多图案至今已近200年,经历风吹日晒雨淋,图案的线条棱角依然很清晰,其灰塑的技术堪称一绝。
(三)民俗装饰构筑
天香庙。南城家家建有天香庙,也称天香阁。名虽为“庙”,实际上是一个装饰在外墙立面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小型构筑物。在第二道天井主屋的大门右侧,离地面1米余高处的石墙上,每家每户都凿有一个长方形小龛,轮廓修饰成殿宇状。南城人遵循礼教,敬畏神灵,特别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和培养,尊师重教,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天香庙狭小的龛内并没有供奉神或佛像,一般是在后墙贴有红纸书写的“天地君亲师之神位”,放置香炉烛台,房屋的主人在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在天香庙内敬献香火,以表对天地君亲师的诚挚恭敬之意。民间也认为天香庙同时是用来给游走四方管理穷神恶鬼的姜子牙临时休息的场所,让他享受香火以壮神气,以便为人们更多的镇妖降福。每逢建新房,婚姻喜庆及逢年过节时,家家都在适当的位置贴一张红纸,写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10]
上马台和拴马环。南城龙骨型主街道的两侧路边,在一些院落的入户大门口留存着为数不多的长方形青石块,石块的一侧凿有三级踏步,长约60厘米,高、宽约30厘米,这就是大户人家曾经使用过的上马石。上马石除了踏步部分,其余3个侧面上均分布着精美的装饰纹样,在适形的阳刻边框中,雕刻了树木、花卉、骑马的人物等图案,寻着上马石旁边的墙面往上1米高处,凿有一个拴马环。南城沿街的所有拴马环都是在石头墙面上雕凿的一个镂空形小孔,与建筑浑然一体,美观而实用。
水井。南城的大街小巷中,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水井,家家户户均有一至两口水井,而水井的位置和形状耐人寻味,有的在院落中,有的在路边树下,有的在两个相邻山墙之间,成为南城民居布局和装饰中的一大特色。其中有两山夹一井,匡衡井等,蕴含着流传已久的南城民间故事,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些水井都是用石头砌筑而成,井台制作得光洁而富有人性化,使用起来非常便利。虽然现在生活设施已经大大改善了,但很多当地人今天仍习惯在井台旁洗涤、晾晒、劳作。
装饰性的防火墙。南城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不像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那样需要防火,但有些房屋仍然装饰有防火墙。由于南城镇面积较小,房屋建筑非常密集,有的相邻两户房子之间距离极小,防火墙往往是建在两座位置紧密相连的院落房屋山墙顶部,以石头砌成高度递减的三级,第一级边缘沿着屋檐口向上砌出高度,最上一级顶部与屋脊平齐,白墙黑瓦飞檐,其构造与皖南民居的马头墙装饰颇为相似,不仅具有防火的作用,而且为青灰石头颜色为主的民居建筑点缀了别致的造型和色彩。
南城传统观念崇尚“五行”的自然属性,认为“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相克的,家庭成员的长幼尊卑秩序,邻里之间的和睦共处氛围,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观点,进行合理的空间安排,用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装饰来达到自然、平衡、和谐、共生,由此可见,水井和防火墙等装饰远远超越了实用功能的意义。
结语
南城民居对于石材的运用是古代南城人智慧的结晶,其碎石墙的营造技艺和灰塑的装饰手法堪称一绝。装饰内容和形式及其重视实用性和地域文化的高度统一,合理的布局方式使民居院落和室内空间利用率提高,功能齐全。精致丰富的吉祥图案、民俗装饰与石头建筑相得益彰,符合了沿海居民传统的精神追求,为现代乡土建筑和装饰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借鉴。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古代留存的乡土建筑渐渐变少,位于城中的古民居建筑更是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南城民居亦是如此,高楼迫近,令低矮破旧的古城建筑更显沧桑羸弱。古人在建筑装饰中融入传统文化语境,使之具有超越使用功能的意义,赋之以人文层面的内涵。今天,新的文化潮流和新的居住观念不断冲击着旧有的存在,承载着古老文明的传统技艺渐渐湮没在面貌趋同的高层住宅之中。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面对着渐失居住价值的古建筑又该持何种态度呢?如何在当下建设的同时对本土化、民族化的艺术财富进行传承和保护,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