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
2018-01-29郧在廷
郧在廷,黄 丹
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思想,熔铸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质。毛泽东曾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并提出了“古为今用”等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原则。邓小平也认为,只有在前人或古人、中国人或外国人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我们才能“概括、提出新的理论”。[2]习近平也曾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他的这一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
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先后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形成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对于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认真研究和汲取这资源,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还可以使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吸纳精神营养。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愈益显示出特有的光彩。
1.忧民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忧民报国、热爱祖国从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圣贤先人们浓厚而强烈的爱国思想不仅体现在文章著述中,他们的经历行事本身就是一个个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如投江殉国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爱国诗人陆游等。所有这些,都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强烈地为国家、为民族的献身精神。把这些精神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便可以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情操一定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
注重和谐,坚持中庸,是浸透中华民族文化肌体每一个毛孔的精神。 “中”,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谓之中庸。孔子主“中庸”,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无过无不及,反对走极端。《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因此,中庸强调的是适中,而不是调和。贵“和”持“中”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协作精神和完善个人修养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3.崇礼尚仁的仁爱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儒家强调“仁”、推崇“礼”的传统凝结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仁爱精神。在孔子思想中,仁就是人心对生命的珍惜、热爱和尊重。在修己求仁过程中则涉及了礼。孔子认为,礼不仅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大法,还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求仁的过程必须遵循学礼、约之以礼和循礼行事的步骤。故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的仁礼思想确立了中华文化中一以贯之的仁爱精神。这种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而一个充满爱心、有高度责任感的大学生,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培养的人。
4.求是务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在于求真、求是、求实。中华传统文化中就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孔子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反对“怪、力、乱、神”,这是儒家求是精神的反映。老子主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庄子讲求“析万物之理”,反对独断论,体现了道家的求实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经历了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晚明三次高峰。这些高峰的出现,突出体现了我国古代科学家积极探索、勇于求真的科学精神。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有赖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质对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5.重视道德、倡导自省的修为精神
注重道德修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在传统社会中,道德不仅被看成是人性的规定性和前提,即“德者,性之端”(《礼记·乐记》),还被看成是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左传》明确指出:“德,国家之基也。”在此种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社会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定的道德规范体系。同时,中华传统文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修身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大学》开宗明义地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被提高到关乎国家兴亡、天下乱平的高度。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修养的传统,为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塑造健全高尚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6.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
《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精神的集中概括。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孟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都是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体现。不论是个人的理想实现,还是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奋斗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强调人生的自立、自强、自主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1.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开设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类课程供学生选修。高校应充分重视传统文化类课程建设,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校,还可以形成传统文化选修模块,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修一定学分的传统文化类课程,以保证所有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到一定程度的传统文化教育。
2.在图书馆建设中,加强传统文化类图书建设,以形成一定规模传统文化类图书库,供学生自主借阅。不论是文科类院校,还是理工类院校,都应重视传统文化类图书建设,让大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熏陶。
3.定期开展传统文化类讲座,让大学生在讲座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应定期开展一定数量的传统文化类讲座,从而使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能实现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互相呼应。讲座一般都是以专题的形式来阐释某个问题,其涉及的内容更为精华,其运用的语言更为凝练。因此,传统文化类讲座的开展必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4.鼓励学生自发创立传统文化类社团,如武术协会、京剧社、话剧团、民族文化研究会、传统文化学社等。通过传统文化类社团活动使大学生广泛涉猎传统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5.适时开通传统文化类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类微信公众号可以分享国学经典、儒释道文化、民俗文化、修身养性等文章或视频,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国学精髓的传播。此公众号既可以满足现代大学生对于碎片化阅读、随时学习的要求,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延伸到学生课余生活的方式之一。
活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断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大学生,真正实现文化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1]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A].毛泽东选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7-58.
[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