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
——以天津市为例
2018-01-29李捷,薄云
李 捷,薄 云
一、供给侧改革与地方高校转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必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及类型提出新的要求,需要高等教育优化结构,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活力,促使资源要素有序流动,有效增加人才供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以天津为例,在《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全国产业创新中心和国际创新城市。《规划纲要》明确了天津未来五年的产业布局要对接《中国制造2025》,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壮大发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现代石化、现代冶金、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新的发展形势,对作为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高等教育应顺应时代,主动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供给结构对产业结构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率,实现供给同需求有效对接和匹配,推动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整体提升。天津市目前有15所市属普通本科高校,不仅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供给的重任,也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求市属本科高校通过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模式等措施对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有效避免高校办学定位模糊、资源配置重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象。引导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结构性错位问题的根本举措。因此,推动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高校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深度对接的重要举措。
二、天津地方高校转型的现状
天津的地方高校拥有多年办学历史,多是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为导向,注重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知识体系的高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转型是每个地方传统高校发展必然的趋势,只是角度不同,要求不同。虽然天津市属本科高校还没有明确提出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但转型的一些具体举措已经在学校建设中得到广泛体现。
(一)转变发展理念
对于天津地方高校而言,供给侧改革最基本的前提是树立“应用型大学”办学理念。天津的15所市属普通本科高校,都具有一定的办学积累和学术积淀,有的还具有深厚的学术型教学传统和优势,但目前已普遍接受“应用型高校”的概念。许多高校在学校章程、党代会或教代会中对“应用型”有明确的涉及。例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其《章程》中提出学校主要培养高素质的“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和高水平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天津城建大学提出坚持以培养有行业特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完善以“办学特色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高校与行业企业协同育人相结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对接产业设置应用型专业
应用型专业的设置是推动天津地方高校结构改革、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关键。目前,天津市属普通本科高校,有理工类高校4所、财经类2所、师范类2所、医药类2所、艺术类2所、农林类2所、体育类1所,这些高校拥有多年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特色,基本形成了错位发展的格局。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过程中,各高校主动对接天津市的主导产业链,积极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优势学科和战略发展学科及品牌专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同时取消了与落后产能相关专业,注重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低碳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例如天津理工大学面对区域绿色环保产业对电池的研发需要,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适时增设电池专业;天津外国语大学开设双专业方向、课程群、辅修、双学位及项目班等五种复合类型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培养多元化的复合人才。
为了增强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各高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天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多数具有行业背景或行业特征,例如天津工业大学曾隶属纺织工业部,与纺织行业关系紧密;天津科技大学曾隶属轻工业部,在食品、包装等行业有一定影响力;天津商业大学曾隶属于国家商业部,在经济类、管理类、工科、包装、食品、物品运输等行业具有传统优势。为了对接天津新兴产业,各高校在设置专业上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如天津城建大学在制定《2016年版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求各专业成立包含校外高校、行业、企业专家的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小组,负责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可行性论证。
(三)突出“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供给侧改革的根本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天津市高校都在着力提高学校实践教学或实训实习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各高校为了探索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提升,突出实践教学,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如天津财经大学人才培养采取“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企业实践的锻炼,同时,聘请企业家到课堂,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的“双讲制”,毕业论文和实习的选题采取“双导师制”。
(四)加强双师双能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促地方高校转型是否成功,教师是关键。天津各高校为了引进更多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 “双师双能型”教师,特别是对于专业教师的聘用放低入职门槛,如天津理工大学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师资队伍提升工程”,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科专业补充有工程背景的师资纳入年度教师补充计划,每年不少于10名。同时,为了保证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加强了对青年教师的专业培训,如天津财经大学组建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施新入职教师学徒制、教学观摩制、教师校外教学访问制、青年教师实务部门锻炼制等。
三、推进天津地方高校转型的困境
高等教育在供给侧进行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时,需要以科学的结构和高质量来激发教育内需力,破解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但长期以来天津市高校需求侧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注定地方高校转型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
(一)“应用型大学”办学定位不明确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高校科学定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天津市地方高校应明确“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并积极规划转型蓝图。但目前,天津地方高校只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选择整体向应用型转型,其他市属高校办学定位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顾虑重重,想高就学术型人才培养定位,底蕴不厚,能力不济;欲俯就应用技术类院校定位,又感到档次不高,心有不甘。因此对于建设成应用技术大学的战略思维还不明确。
(二)产教融合需深入
推动天津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产教融合是关键。首先体现在市属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要密切跟踪地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当前天津面临着国家五大战略机遇叠加,为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进行新专业建设和传统优势专业改造提升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但是我们的高校主动对接产业链升级,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和活力还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从参与主体与运作方式来看,目前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方式主要是学校自筹,相对比较单一,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度也较低,市场化的一些运作方式,如融资租赁更是比较罕见。
(三)“双师双能”师资依然薄弱
师资是转型的瓶颈问题。天津市地方高校“双师双能”教师比例偏低,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教师编制不足,高校希望新进教师来源多元化,尤其是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但当前的人事管理制度是面临的第一个无法突破的难题。其次在职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低,近年来新进教师的学历普遍是博士,基本上是从校门到校门,几乎没有一线行业或企业实践实战经验,实训教学、现场指导能力薄弱,学校也很少能招聘到行业或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担任专职教师。虽然许多高校探索以劳务派遣、研究生助研等方式化解此矛盾,但是一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践进行知识改造、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才是根本。
(四)配套政策的缺乏
保障性要素的配套问题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实践中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实践教学经费不足,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培养缺乏实训设备和实训基地,实训环节做不到和职业院校同样的标准,经费、设施、师资等满足不了学生实践技能方面的需求。其次,高校缺乏教师聘任聘用、教师职务(职称)评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最后,企业对于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需要政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企业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实践与实习环节、科研方向与重点等方面的指导,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四、推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转型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亦迫切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升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作为传授知识和输出人才的供给方,地方高校需要转变办学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模式。但是,与各省市新建本科高校的转型不同,天津的市属高校,特别是原来以工程技术学科为强项的,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具有一定的积累,但与“985”大学和“211”大学相比,却很难再异军突起,因此向应用型转型势在必行,需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市属高校向具有天津特色的应用型高校转变。
(一)落实政府统筹责任
充分发挥市政府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建立教育、发改、财政、编制、人力资源、物价、税务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首先,将地方普通高校的转型发展纳入天津市产业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其次,建立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和资金扶持制度,对参与校企合作的行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政策激励和相关资金支持,减少企业承担的风险,提高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
(二)推动产教融合
由政府机构组织,定期召开由行业企业、协会商会、地方本科高校参加的“产教融合发展论坛”,为天津高校和行业企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深度对接,服务城市创新驱动发展。
(三)推进专业与课程建设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一定要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相适应。面对加速更新的技术知识,不断细分、跨界融合的新职业,天津高校应基于高校自身的学科优势,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密切关注地区人才市场变化趋势,适时调整招生计划;整合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课程资源、重点实验室资源、实习实训基地资源等,使区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用最大化。
(四)建立双师教师队伍的配套制度
首先,将高校“双师双能型”高水平师资培养纳入天津市相关人才支持项目。其次,建立健全“双师双能型”教师认证考核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推进校企联合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评聘标准,并深化校企互聘人才机制和人才共享机制。最后,健全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假期集中培训、驻企研发的制度,并使之常态化、长效化。
(五)试点先行逐步推进
建立试点高校科学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支持天津市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整体转型,对于其他市属本科高校,择优遴选15个转型发展愿望比较迫切、办学基础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二级学院或专业群作为先行试点予以重点指导和支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于转型发展缓慢、绩效考核低下的试点,予以取消试点资格。
(六)设置发展专项资金
强化财政经费支持,设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专项资金。在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基础上,根据办学成本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拨款标准系数分配,重点用于试点高校专业集群,师资队伍、实习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平台等建设。完善试点高校(专业)收费管理办法,允许有条件的试点高校(专业)实行学分制收费制度。积极创新支持方式,吸引社会投入,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