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夏难耐的暑热

2018-01-29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中医健康养生 2018年3期
关键词:暑热津液素问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翟双庆

暑热具有向上蒸腾、升散的作用,于人体而言最为直观的,莫过于出汗。暑邪导致的汗出过多,会损伤人体的津液。

上两期讲了“六气”之“风”“寒”,这期讲讲“暑热”。

我们将夏季的热,称为“暑”。“暑”字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有太阳下炙烤的万物之意。

暑是在夏天独有的,因此,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中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暑邪为患,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就是夏至。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热具有向上蒸腾、升散的作用,于人体而言最为直观的,莫过于出汗。汗与人体的水液相同,与尿液也是同源的。暑邪导致的汗出过多,会损伤人体的津液。因此,暑热过盛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可以喝点淡盐水、绿豆汤。

《素问·举痛论》说:“炅则气泄”。暑气的升散特性,除了会使津液外散,同时也会耗散人体的气。“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说的夏天容易感觉乏力,就是这个道理。

“中暑”,恐怕很多人都见过或是亲身体会过,尤其是夏季长时间在太阳下劳动或长时间进行户外运动的人,出现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心悸,常常会有大量出汗、口渴、明显的疲乏、四肢无力、胸闷、 恶心、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这些还算是受了暑邪清浅的状况。有的严重者,会出现血压下降、脉搏增快;昏厥、昏迷、高热甚至意识丧失等现象。《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描述为“因于暑,汗,烦则喘满,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些症状都表现出暑的阳热特性,因此,《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

暑,其实有一定的危害性,特别是现代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人们对于暑热的适应性,越发的降低了。中暑一般起病急,病情重,很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还有一类名为“伤暑”,一般起病缓、病情轻,不易引起我们的注意。特别是年老体弱、正气不足之人。这类人群,感受暑邪之后的反映并不是很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其他的特性就慢慢地显现出来了。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情绪、睡眠、饮食方面的改变。比如会总想发火,或精力不旺盛。这是因为,暑与心在五行同属于一类,因此暑热邪气,最容易扰动心神,影响情志。而有的人会出现感觉疲惫、嗜睡、不思饮食等等就与暑邪夹湿有关。

暑热虽然给人带来危害的状况,那么是不是没有夏天,或者人为的避暑,躲在空调房里,就会好了呢?这当然是错误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这说明,夏季是不可缺少的,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自然界来说,夏天的这种热其实是有利于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的。对人们来说,夏天也是长养人体阳气的最佳时节。

那么,在夏天该如何养生呢?很多人都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先生开药方”这句话。这里讲的生姜是温热的食物,夏天吃生姜是因为夏天脾胃阳气虚少,吃生姜可以温脾胃。同时,生姜还具有发散的功效,可以发散体表的阳盛,通过发汗来调节。当然在起居、运动等方面,也要顺应夏季暑热的特点,“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地接受暑热,补养我们人体的阳气。

猜你喜欢

暑热津液素问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补津液不等于多喝水
浅谈从气血津液理论辨治干燥综合征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暑 热
嚼服枸杞子缓解口干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冰爽夏日派对
让“暑热宝宝”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