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走教”的目的与教育价值
2018-01-29赵文刚马一宁
赵文刚,马一宁
(天水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乡村教师的发展和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焦点。乡村学校教师是实施乡村教育的主体,担负着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任。乡村教师的职业意愿、生存境况和专业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颁布的“撤点并校”的政策和近年来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乡里有中学,村里有小学”的状况。大量乡村学校被合并或撤销,乡村儿童被迫到“寄宿制”学校就读,乡村儿童接受教育成本增加,乡村教育文化逐渐衰落。有关乡村教师、乡村教育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已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乡村教师发展的实际状况
社会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低是衡量一定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43号)。该通知指出:“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8年2月国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截止2017年,中国乡村常住人口5亿76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1.48%.乡村人口的数量影响到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乡村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一个比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乡村学校教育,尤其是乡村教师的发展问题将是国家教育发展规划中重要的问题来源。当前乡村教师的现实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教师的收入较低
乡村教师是指以乡村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并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为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事务发展做出贡献的中小学教师。[1]乡村教师所在的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会影响到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乡村教师,西部落后地区乡村教师的经济收入普遍较低。“与90年代中期开始大中城市的知识分子收入和地位的明显上升形成对照,数百万农村教师的相对地位和收入却始终在下降。”[2]乡村教师较低的物质收入与乡村教师巨大的教书育人工作付出不符。“众所周知,乡村学校由于师资数量有限,教师的工作任务极其繁重,大多数教师都要承担多个年级、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一些教师还要包班教学,教师课业负担沉重。”[3]这种现象造成乡村教师身心疲惫,部分乡村教师职业倦怠感严重。
(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缓慢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过程。”[4]专家型、教育家型、学者型和研究型、智慧型以及卓越教师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要求和结果,这也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乡村教师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大多处于专业发展中的弱势境地,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严重不符。“在乡村教学中普遍缺乏基于探索意识的研究性学习,缺乏对执教学科课堂教学各阶段的反思及对学生教育的深入研究。”[5]96乡村教师被动接受现状、盲目接受专家引领、容易被同伴影响、机械执行上级意见等都会影响乡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
(三)乡村教师的教育信念不坚定
社会二元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观念的渗透影响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数量,部分乡村教师辞去教师的工作而转行去从事其他工作。乡村教师的离去使得乡村学校师资匮乏问题更加凸显。“乡村教师人员的流失,其原因往往在于乡村无法提供他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机会。当开放、包容的现代社会能为人们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更有前景的职业机遇时,这将干扰教师职业的忠诚和坚持。”[5]98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乡村教师较为繁重的工作任务,对乡村教师职业信念和教育意愿造成了严重冲击。
(四)乡村教师的文化担当不足
乡村教师不但是乡村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乡村文化的代表和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颁布的“撤点并校”、“实行寄宿制学校”教育政策造成大量的乡村学校被撤销或合并,乡村学校的规模日益萎缩。进城务工人员增多和“空巢”乡村的出现,打断了以乡村家庭、学校、教师、儿童为中心所建立形成的乡村文化链条,乡村特定文化传承与交流的活动在某些乡村已经销声匿迹。地方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随着乡村人数的锐减而无人问津,造成乡村文化教育资源的逐渐消失,影响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二、乡村教师“走教”模式的现状和“走教”的目的
乡村教师的实际状况阻碍了乡村学校教育和乡村教师的发展,继而影响到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最终会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而乡村教师“走教”模式的出现,为转变这一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乡村教师“走教”模式的现状
2007年《中国教育报》发表了“‘走教’之辩”的文章,正式拉开了“走教”的序幕。2017年11月7日教育部印发《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在《办法》中指出,鼓励体育美育专职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下,以“走教”方式到农村及其他师资紧缺的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乡村教师“走教”是指在教育园区对所有“走教”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根据每学期教学计划中课程安排的要求,组织相关的教师在确定的时间内到各个乡村教学点从事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教学点所在的乡村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特点是教师是行走的教师,教师动而学生不动。具体做法是教育园区每天早上专门安排车辆送“走教”的教师到各个教学点施教,中午在教学点食宿,下午结束教学点的工作后再乘坐园区校车返回园区。教师白天到各个教学点给学生上课,晚上回到教育园区参加园区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
(二)乡村教师“走教”模式的目的
1.乡村教师“走教”模式是满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经济及文化教育发展相对薄弱的欠发达省份要想增强和提升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就必须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区”战略,必须把乡村教师的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乡村教师的“走教”是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薄弱地区的流动和共享。通过乡村教师的“走教”,真正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同时,乡村教师的“走教”,也是满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教育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以及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媒介,教育公平日益成为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体现和追求,教育均衡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制定和实施本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6]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城乡之间的教师“走教”,努力形成乡村教师“走教”工作的机制,使得乡村教师的“走教”能够真正促使乡村、城市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2.乡村教师“走教”模式是保持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需要
乡村学校教师的数量不足和学科结构构成比例不均衡是影响乡村学校国家课程开设不足的重要原因。课程开设情况会直接影响乡村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城乡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公平一直是教育行政部门面对的一个实际而又在近期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一影响乡村教育整体发展的“瓶颈”,政府就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乡村教育发展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可以为教育多样化提供制度环境和可选择的教育,满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保障教育公平。”[7]政府需要大力推广乡村教师“走教”的做法,制定和颁布城乡教师互相“走教”的制度,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施,极力促成城乡教师的“走教”机制,使得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向乡村流动,最终实现城乡教育的公平发展。
3.乡村教师“走教”模式是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颁布的关于乡村教育及乡村教师发展的政策为每一位乡村教师提供了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条件。“教师个体主动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深入,教师群体的职业压力的增加不言而喻。”[8]作为乡村教师,要积极树立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思想,坚定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信念,认真做好个体的专业发展规划,并努力实施。乡村教师“走教”模式为乡村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乡村教师白天在乡村教学点的工作实践中落实教育教学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夜晚同其他乡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广泛探讨和交流教育教学的心得和体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的自我反思,并将反思所获重新放在教育实践中验证。实践+反思的方式将能够帮助乡村教师提升其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乡村教师“走教”的价值
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代表着乡村文化教育发展的方向。乡村教师的“走教”,必将影响到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对乡村儿童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乡村教师“走教”模式能转变乡村教师的教育观念
为确保乡村各个教学点部分课程的开设,满足乡村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提升乡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走教”乡村教师通过借助网络教育平台,认真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模式,摒弃落后的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意识,逐步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和教学的观念,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及教学观。“走教”乡村教师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交流教育教学经验,互相启发和鼓励,真正做到同伴互助。这种来自于教师专业领域内的“真实且自然的专业情感交流”会直接促成乡村教师教育观念的升华。
(二)乡村教师“走教”模式能促进乡村儿童的全面发展
教育对个体成长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随着时代发展其功能表现越来越强大。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对公民素质提出的要求越高,也必然会对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这种要求能否最终实现则取决于全社会所有学校教师整体的数量和质量。乡村教师实施“走教”模式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乡村教师实施“走教”模式,一大批乡村适龄儿童将面临着失学的危险。乡村教师“走教”模式的实施,不仅使处于条件不利地方的儿童重新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还会因为“走教”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较高而弥补与其他学校同级别学生之间的差距和不足,对学生后天的成长与发展非常有利。
(三)乡村教师“走教”模式能保持并延续乡村地域文化的发展
“地域文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产物,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区居住的不同民族在民族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心理特征等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地域文化。”[9]81“走教”乡村教师本身就是生活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人,他们对于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以及地方人们的心理特征都比较熟悉,从而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深入到乡村地方文化建设中去,为乡村地方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就拿当前的“乡村教学点”来说,有乡村学校,就有乡村文化存在与建设的基础;而乡村教师就是乡村文化的代表和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如果没有乡村教师实施的“走教”,乡村教学点作为乡村文化集中代表的角色将不复存在。正是由于有了乡村教师的“走教”,才使得乡村文化资源得以保持和延续。
(四)乡村教师“走教”模式能开发乡村学校课程资源
教师对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走教”的乡村教师自身就是移动的“课程”,同时也是乡村学校课程文化资源的设计者、开发者和建设者。“生活在一定地域文化中的人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亲近感,所以在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地域文化,使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9]82“一方面,学校课程既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又是地域文化的动因;另一方面,地域文化既是学校课程的目标,又是学校课程的手段。”[10]“走教”乡村教师应该极力将国家课程中的知识地方化,地方中的文化资源课程化,这对于乡村学校、乡村学生、乡村教师自身、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都将是极为有益的。
四、结 语
当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及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发展乡村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在教师。这就必须建设一支真正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如果仅保留了学校却无法配备优秀的乡村教师,那么处于社会底层家庭的子女仍然无法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也必将影响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要大力发展乡村教育,一定要给予乡村教师特殊的支持。”[11]乡村教师实施的“走教”模式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如何使模式能更好地获得发展,还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大力的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乡村教师“走教”模式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来规范乡村教师的“走教”工作制度。如何尽快将乡村教师“走教”制度化、机制化,是近期实施“走教”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