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时期内徙吐谷浑人与粟特人关系考述
2018-01-29张艳玉
张艳玉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10)
吐谷浑出自辽东慕容鲜卑,4世纪初吐谷浑从部内分离出来,迁至阴山一带游牧。晋永嘉(307~313)末,吐谷浑兼并羌、氐等部,定居在甘南、青海地区。至叶延(329~351)时,以其祖父吐谷浑之名建国。大概在隋初,吐谷浑民族逐渐形成。[1]363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国被吐蕃所灭。吐谷浑灭国以后,吐谷浑王族诺曷钵和弘化公主率数千账逃奔凉州。咸亨元年(670),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率兵五万讨吐蕃,兵败于大非川,此役失败,也预示着吐谷浑复国无望。三年后,唐朝又将其迁到灵州,置长乐州和安乐州。由于不堪吐蕃的压迫,不断有吐谷浑部内附唐朝,唐朝将其安置在沙、瓜、肃、甘、凉、灵、朔等州。武周时期有郭元振《上安置降吐谷浑状》云:
臣谓宜当循其情以为制,勿惊扰之,使其情地稍安,则其系恋心亦日厚。当凉州降者,则宜于凉州左侧安置之;当甘州、肃州降者,则宜于甘、肃左侧安置之;当瓜州、沙州降者,则宜于瓜、沙左侧安置之。但吐浑所降之处,皆是其旧居之地,斯辈既投此地,实有恋本之情。若因所投之地而便居之,其情以安。因数州而磔裂之,则其势自分。顺其情,分其势,而不扰于人,可谓善夺戎氐之权矣。[2]5167
可见,吐谷浑内徙的地区一般为旧居之地,唐朝为防止内附吐谷浑势力变大,难以控制,故将其安置在不同的州里,分而治之,以削减其势力。
粟特作为典型的商业民族,利之所在,无所弗至。据学者研究,粟特人很早就进入中国,并在中国许多地区留下了活动遗迹。[3]568年,粟特地区被西突厥占领,许多粟特人往东突厥汗国经商、定居。隋唐时期,大量的粟特人又先后跟随东突厥人、回鹘人内徙中国北部,与这里的民族接触、交流、融合。就吐谷浑与其他民族的关系,黄兆宏先生[4]83-86对吐谷浑与党项的关系做过研究,钱伯泉先生、[5]29-35薛宗正先生、[6]6-17周伟洲先生[1]363-377考证了吐谷浑与西域的关系,邓文科先生、[7]14-21程起骏先生、[8]68-70,114杨铭先生[9]106-109分析了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李存福先生、[10]105-109李大龙先生、[11]17-26靳翠萍先生[12]130-137对吐谷浑与隋唐的关系有研究,但是关于吐谷浑与粟特的关系还没有人专门研究。本文所要讨论的是吐谷浑灭国以后,迁入到河西、河东、河北地区的吐谷浑人与粟特人的关系。
一、六胡州之乱中的吐谷浑人与粟特人
龙朔三年(663),吐谷浑国被吐蕃消灭以后,一部分吐谷浑人向东迁徙。其中吐谷浑诺曷钵部先是被唐朝安置在凉州,后惧吐蕃侵掠,于咸亨三年(672)迁到灵州,唐朝置长乐州和安乐州以处之;又在夏州、延州分别设置了羁縻州宁朔州、浑州。浑州地区的吐谷浑是在仪凤中(676~679)自凉州内附。[13]卷三七,971而宁朔州的吐谷浑,周伟洲先生认为“疑宁朔州的吐谷浑系开元三年(715)迁至河套南夏州一带的慕容道奴部。”[14]165隋唐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被安置在灵州、夏州。唐高宗调露元年(679),以突厥降户设置六胡州,六胡州设于灵、夏之间,归降的突厥降户主要是中亚昭武九姓胡。[15]54-63在这归降的突厥降户中,就有前文提到的被安置在宁朔州的吐谷浑慕容道奴部。[15]59吐谷浑人和突厥系粟特人被唐朝共同安置在灵、夏境内,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
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兰池州胡康待宾迫于唐朝压迫,起兵叛乱,参加这次叛乱的有粟特人、突厥人、吐谷浑人、党项人。叛乱发生后,唐廷立即派朔方大总管王晙以及陇右节度使郭知运率兵合击,到七月,叛乱基本被平定。但有一部分叛军仍然藏在山谷、沙菽间,没有归降,唐廷派王晙进行招降,“诸军战士应须酬缘功勋,及却投来吐浑、党项左右厢降户、杂番并胡残部落,或善恶未分,或久长取稳,若须厘革一事已上,并委王晙叙录处置讫,奏闻。”[16]卷九九二,,11653但由于王晙、郭知运各自争功,“颇不相协,晙所招抚降者,知运纵兵击之,贼以为晙所卖,皆相率叛走。”[17]卷九三,2989招降效果并不是很好。
在镇压这次叛乱的军事力量中,就有粟特人康植和吐谷浑慕容氏。《新唐书》卷一四六《康日知传》中记载康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13]卷一四六,4772-4773可知生擒康待宾者为康植。《大唐慕容府君墓志铭》中记载墓主人慕容府君:“九年(721)六州叛,复领所部兵马,摧破凶胡。至其年二月十四日,加授左威卫翊府中郎将。”[1]73此慕容府君为慕容曦光,是慕容王族诺曷钵的嫡孙。[1]72从志文中来看,慕容曦光是率领自己的部族来平定叛乱的,慕容曦光因功加授左威卫翊府中郎将。开元十年(722),慕容曦光又因平定康待宾余党康愿子叛乱立功,“授左威卫将军,以功高赏轻,寻加冠军大将军、行左金吾卫将军。”[1]73
平定六胡州叛乱以后,唐廷为了防止六胡州再次叛乱,“於是移河曲六州残胡五万余口配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始空河南朔方千里之地。”[17]卷九七,3053但被徙残胡恋本怀旧,逐渐逃回旧地。开元十八年(730),唐朝复置匡、长二州。同年任命慕容曦光为朔方军节度副使,慕容曦光在任8年,直到开元二十六年(738)死于任上。[1]73在叛乱平定后,唐朝为了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这一地区,设置了朔方节度使。朔方节度使辖内民族复杂,有突厥、回纥、党项、铁勒、吐谷浑、粟特九姓胡等。吐谷浑慕容氏与朔方节度使关系密切,除慕容曦光曾任朔方节度副使以外,慕容复曾任朔方灵州同节度副使,[16]卷九六五,11352慕容环曾任朔方副元帅防秋兵马使。[1]78唐朝之所以任命慕容曦光为朔方军节度副使,一方面是因为吐谷浑慕容氏与唐朝关系密切,又忠心于唐朝;另一方面是为了安抚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就在此年前后,唐玄宗派遣牛仙客往关内诸州安辑六州胡。[18]卷一二八,690同为平定六胡州叛乱有功、忠心于唐朝的康植也在这一年被任命为长州刺史。[19]21
吐谷浑慕容氏之所以没有参与这起叛乱,而是积极帮助唐朝平定叛乱,这是因为吐谷浑慕容氏与唐朝关系密切。先是,贞观十四年(640),唐朝将宗室女弘化公主嫁与吐谷浑王诺曷钵。龙朔三年(663),因吐谷浑亲蕃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以吐谷浑虚实告吐蕃,吐蕃攻下吐谷浑,吐谷浑王诺曷钵与弘化公主引数千账走凉州。[20]卷二零一,6336麟德元年(664),唐朝又将宗室女金城县主嫁与诺曷钵长子慕容忠。[1]66即使吐谷浑国灭亡以后,唐朝连续封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六代为青海国王,依次是诺曷钵、慕容忠、慕容宣超、慕容曦光、慕容兆、慕容复。而且慕容宣超又娶宗室女姑臧县主,慕容曦光娶唐廷外戚女武氏。[1]74-75唐朝之所以如此优待吐谷浑慕容氏,主要是为了安抚归降的吐谷浑部,拉拢吐谷浑来共同对抗吐蕃。如此的优待也换来了吐谷浑慕容氏对唐朝的忠心,不仅帮助唐朝平定六胡州之乱,而且后又助唐朝积极平定安史之乱,《故朔方副元帅防秋兵马使金紫光禄大夫张掖郡王慕容府君墓志》就记载慕容相在安史之乱时“乃脱朝服,辑本部,东讨旋旆。肃宗以动殊,泽越诸将”。[1]78
在这次六胡州之乱中,生活在六胡州的吐谷浑人一部分参与到了由粟特人领导的叛乱之中,这部分吐谷浑人和粟特人主要是底层人民,受唐朝的压迫。而作为与唐朝关系密切的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积极帮助唐朝镇压叛乱。吐谷浑内部不同的表现,表明吐谷浑在内附中原以后逐渐分化,吐谷浑王族慕容氏已没有足够的威望去号召内附的所有吐谷浑人了。造成这种分化与唐朝安置吐谷浑的政策密切相关,吐谷浑内徙过程中,唐朝为防止吐谷浑势力过大,对其分而治之。吐谷浑人和粟特人生活在灵州、夏州地区,都受到突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次的叛乱就带有明显的突厥特点,《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引《实录》载:“(开元)九年(721)四月,兰池州叛胡显首、伪称叶护康待宾、安慕容、为多览杀大将军何黑奴,伪将军石神奴、康铁头等据长泉县,攻陷六胡州”。[16]卷九八六,11584突厥将大臣称为叶护。[13]卷二一五,6028康待宾起兵后使用突厥官号,可见他们对突厥有认同感。[21]4-15陈玮先生认为在六胡州之乱中,党项之所以与粟特联盟,其政治原因就是双方都奉后突厥汗国为宗主。[22]69突厥的影响可能也是吐谷浑人参与到叛乱中的原因之一。
二、安史之乱后河东、河北地区的吐谷浑人与粟特人
安史之乱以后,迫于吐蕃的压力,原居于河陇及安乐等州的吐谷浑诸部大多东迁,主要分布在朔方、河东之地。[14]173这一时期归降的吐谷浑部也被安置在河东、河北地区。河东、河北地区很早就有粟特人活动,安史之乱的领导者安禄山、史思明就具有粟特血统。此时同样迫于吐蕃压力的六州胡昭武九姓也迁往云州、朔州之间。[23]71-82原居中原地区的部分粟特人因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对粟特人普遍存在的仇恨情绪而迁徙到河北地区。[24]79-113元和四年(809),沙陀奉诏跟随范希朝举众迁至云、朔地区。这为粟特、吐谷浑与沙陀的融合奠定了基础。唐朝常常征调这些粟特人、吐谷浑人、沙陀人抵抗突厥、回鹘的侵边。会昌二年(815)八月回鹘乌介可汗俘掠云、朔等州,唐朝调动太原室韦、沙陀三部落、吐谷浑诸部,以石雄为前锋,蔚州刺史契苾通、银州刺史何清朝等领沙陀、吐谷浑六千趋天德军。[17]卷一八,593
唐后期,沙陀、粟特、吐谷浑往往被作为唐朝镇压农民起义和边镇叛乱的力量。在帮助唐朝镇压起义军的过程中,一些粟特人通过军功获得官职,也有吐谷浑部势力逐渐壮大。唐懿宗咸通年间,在帮助唐朝镇压庞勋叛乱的过程中,吐谷浑赫连铎部与沙陀朱邪赤心部势力逐渐壮大,两部都生活在云州、幽州。赫连铎本为吐谷浑酋,“开成中,其父率种人三千账自归,守云州十五年”。[13]卷二一二,5984云州、幽州地区自安史之乱后,就逐渐割据一方,不听朝命。吐谷浑赫连铎部和沙陀朱邪赤心部为争云州、幽州,连年争战,唐朝对这一地区无力管辖,只能拉拢一方来制衡另一方,使得双方矛盾更加加剧。又有粟特部效力于沙陀李克用,广明元年(880),赫连铎说服李克用大将高文集归降,“文集执克用将傅文达,与沙陀酋长李友金、萨葛都督米海万、安庆都督史敬存皆降于琢,开门迎官军。”[20]卷二五三,8227萨葛、薛葛已被学者考证是粟特一名的同音异译。[25]76张广达先生认为从安庆部的首领为史敬存来看,安庆部也极有可能为粟特部落。[23]76高文集归降后,李克用势力大减,不敌李琢军,只得率其族奔于达靼部。
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沙陀、吐谷浑、粟特等部共同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中和元年(881),代州北面行营都押陈景思率沙陀、萨葛、安庆等部与吐谷浑共三万赴援关中。但沙陀诸部非李克用不能领导,故又诏回李克用,此次诏回,等于放虎归山,李克用在镇压黄巢起义中势力逐渐增大,黄巢起义平定后其成为势力最强的割据政权。乾宁元年(894),吐谷浑赫连铎最终败与沙陀李克用,赫连铎被杀,将领白义诚被擒。沙陀李克用占领了云州、幽州,这一地区的吐谷浑部归于沙陀管辖。
在双方之间的战争中,都有粟特人的参与。如效力于沙陀李克用的粟特部落萨葛部、安庆部,以及在打败吐谷浑赫连铎部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粟特人安金俊、石善右等。吐谷浑部内也有粟特人,后唐清泰三年(936)二月,后唐末帝李从珂对吐谷浑白承福的将领进行敕封,其中就有粟特人康息立。史载:
二月戊辰,以吐浑宁朔、奉化两府留后、检校尚书、左仆射李可久,超授检校司徒;其副使检校工部尚书赫连海龙,可检校尚书左仆射;其两府大夫李铁匮,可检校右仆射。可久、海龙、铁匮皆吐浑白姓、赫连部落,前朝赐姓。巳已,以熟吐浑左厢都指挥使李全福、右厢赫连撒滥,并可怀化司阶;指挥使党海甲、殷公奴、梁康全、王堂九、高骨咄山、党公政、段贞福、康息立、慕容于谷、李海全、李冬山,两府都评事梁戛、根啜等,并可怀化司戈;吐浑指挥使党纥辣、秦公达、慕容葛礼,并可怀化司戈。皆吐浑两府白、赫连之将校也。[16]卷九七六,11469-11470
周伟洲先生对这段史料进行了独到的解读,认为这段史料中各个将领的姓氏反映了唐末以来,分布在河东等地的吐谷浑部原来氏族、部落的组成情况。[14]196史料中提到了吐谷浑白承福部内将校共二十一人,“原属西域康国康姓有一人,龟兹白姓二人;铁弗匈奴赫连氏二人;鲜卑慕容氏二人,段氏鲜卑二人;羌族党氏三人,梁氏二人;汉族李氏三人,王氏一人,秦氏一人;不明族属的二人(根啜、高骨吐山)。”[14]196这与吐谷浑部内鲜卑、羌等多民族共处的情形一致。后唐长兴元年(930),记“吐浑康合毕来”,[26]卷六,62同书又记,明年二月“熟吐浑使康万琳来”。[26]卷六,63从“吐浑康合毕”、“熟吐浑康万琳”来看,这些存在于吐谷浑部内的粟特康国人,已经被史官完全归于吐谷浑人了。
沙陀三王朝与粟特胡人关系密切,沙陀政权中有许多粟特胡人出将入相。粟特胡人在沙陀政权中有着很大的势力,甚至在后晋石敬塘政权的建立过程中粟特人就功不可没。[27]110-113在沙陀三王朝的政权里,也有许多官员出自吐谷浑。除前举白承福及其部下外,还有宁朔府都督、检校工部尚书赫连功德,[16]卷九七六,11468任岚州刺史的薛万通,[16]卷一七二,2083前彰义节度使李金全,[20]卷二七八,9077宁朔、奉化两府留后李克久。[28]卷四八,657值得注意的是,沙陀后汉高祖刘知远和吐谷浑慕容彦超的母亲同为“吴国太夫人安氏族”,[26]卷五三,607此安氏应为粟特人。后唐、后晋、后汉王朝中就有许多皇帝的后妃为粟特人。可见这一时期的粟特人、吐谷浑人、沙陀人彼此融合。
唐末五代时期,生活在河东、河北地区的粟特人大多归属其他民族部落内,如吐谷浑部、沙陀部内就有许多粟特人。学界一般认为后晋高祖石敬塘是粟特人,但是石敬塘建立的政权实质是沙陀政权,可以认为这一时期的粟特人主要是附属于其他民族,如前举“吐浑康合毕”、“熟吐浑康万琳”,而萨葛部落、安庆部落也往往被史家归到沙陀三部落中。吐谷浑赫连铎部被沙陀李克用打败以后,沙陀势力壮大,这一地区的吐谷浑人、粟特人大多归沙陀管辖。
三、土蕃占及归义军时期河西地区的吐谷浑人与粟特人
河西地区地近青海,吐谷浑很早就与河西政权接触,吐蕃灭吐谷浑后,许多吐谷浑人迁徙到河西地区。P.3720《张淮深造窟记》就记载河西地区有:“羌龙、嗢末、退浑数十万众。”[29]第五辑,188而河西地区是来华粟特人的重要聚居点,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地区都有粟特人活动的遗迹。共同生活于河西地区的吐谷浑人与粟特人有往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史书中虽然没有河西地区吐谷浑人与粟特人往来的记载,但敦煌文书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史料。
吐蕃统治河西时期,一部分吐谷浑人迁徙到河西地区,与粟特人生活在一起。敦煌文书P.3753《康汉君状》载:
敦煌乡百姓康汉君状。右汉君阿耶亡后,阿娘不知共谁相逢,生一儿子,男女无别,养成七岁,名悉都,被回鹘打将,更得十年,却走到沙州,一心一吐,去再合户时,便入人户,亲生无别,役次行人,依例无阙。年今廿有三,今被吐浑部落争论,定裁土浑。况前都不知闻,依理有屈,伏望大夫仁恩详察无辜,要人料役,汉蕃吐浑,总管□□役次是一,乞赐文凭,免矜搅扰,请处分。[29]第四辑,49
敦煌地区存在大量的粟特康氏,此康汉君应为粟特人,粟特人与吐谷浑部落为争夺人口发生法律纠纷,这与敦煌地区汉、蕃、胡等多种民族杂处,人口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民族力量及其个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另外,黄文焕先生对现存于河西地区公元7至9世纪的藏文写本经卷(编号共317卷)的研究中指出,虽然这些经卷的外部特征是吐蕃式的,但其中抄写经卷的人,吐蕃只占五分之一,而吐谷浑写校的有三人,粟特康姓五人、何姓二人。[30]这说明在吐蕃的统治下,粟特人与吐谷浑人共处甚至共事。
归义军时期,吐谷浑人仍然以部落的形式安置。S.4278《管内三军百姓奏请表》:“归义军节度左都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大夫安怀恩并州县僧俗官吏兼二州六镇耆老及通颊退浑十部落三军蕃汉百姓一万人上表。”[29]第四辑,386这表明归义军时期,对通颊、退浑总共设置了十个部落。通颊、退浑部落中就有许多粟特人,P.2932《甲子乙丑年(964~965)翟法律出便与人名目》中有退浑部落何员定。[29]第二辑,232
史载张氏归义军时期,“沙州刺史张义潮、安景旻及部落使阎英达等差使上表,请以沙州降”。[20]卷二四九,8049荣新江先生认为安景旻代表的是粟特人的势力、而部落使阎英达代表吐谷浑和通颊等部落的势力。[31]24-44在张义潮收复河西的过程中,粟特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甘州删丹镇遏使康通信、[29]第五辑,113瓜州刺史康使君。[29]第五辑,121汉人、粟特人、吐谷浑人等多民族联合推翻了吐蕃在敦煌的统治。
到曹氏归义军时期,吐谷浑王室后裔慕容归盈一族,与粟特曹氏结成了政治联盟。慕容归盈出任瓜州刺史,在曹氏归义军时期,瓜州刺史通常由出身于曹氏的下一任归义军节度使担任。而且在慕容归盈任瓜州刺史时,史书中多次见到沙、瓜两州共同出使的记录,如“应顺元年(934)春正月壬申朔,……回鹘可汗王仁美遣使者来,沙州、瓜州遣使者来。”[26]卷七,70“清泰二年 (935) 七月,沙州刺史曹议金、凉州留后李文谦各献马三匹,瓜州刺史慕容归盈献马五十匹。”[16]卷九七二,11423可见慕容归盈作为瓜州刺史职权不小。除了慕容归盈任瓜州刺史以外,慕容家族还有一些成员在曹氏归义军政权中出任官职,如任玉门诸军事守玉门史君的慕容言长,任县令的慕容长永,任管内都押衙行常乐县令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的慕容长政,任紫亭镇遏使的慕容保实,任节度都头的慕容贵隆。[32]280-281从以上可知吐谷浑慕容氏在粟特曹氏归义军政权中身居高职,地位显赫。
两个家族也多次联姻,莫高窟第61窟东壁门北侧宋供养人像列南向第十身题名:“故谯县夫人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氏。”第98窟南壁东端供养人像列东向第四身题名:“故姊第十一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氏。”[33]22,3据考证,这位第十一小娘子应为曹议金姐,嫁与慕容归盈。[34]90-106同窟北壁东端供养人像列东向第三身题名:“女第十六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氏。”[33]33第108窟记载了两位曹氏女出适慕容氏,分别是主室东壁门南侧供养人像列北向第四身题名:“故姊第十一娘子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氏。”和南壁供养人像列东向第七身题名:“侄女第十六小娘子一心供养,出适慕容氏。”[33]61-62除了曹氏女出嫁慕容氏以外,也有慕容氏女嫁与曹氏,如莫高窟第454窟主室南壁供养人像列东向第四身题名:“窟主敕授清河郡夫人慕容氏一心供养”,[33]172此窟的另一窟主是曹延恭,这位清河郡夫人慕容氏所嫁应为曹延恭。这种联姻明显带有政治性,可以说是粟特人与吐谷浑人政治上的联手,看来当时粟特人和吐谷浑人在瓜、沙地区的势力不小。粟特曹氏与吐谷浑慕容氏的紧密合作,也有利于敦煌地区粟特人与吐谷浑人的友好相处。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内附到灵州、朔州等地的吐谷浑人部分参与了六胡州之乱,这部分吐谷浑人和粟特胡一样,都受到了突厥的影响。吐谷浑慕容氏受唐朝优待,积极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吐谷浑人在这次叛乱中的不同表现,表明吐谷浑人在内徙唐朝以后,内部逐渐分化,这种分化与唐朝对其分而治之,以缩小其势力的安置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安史之乱以后,东迁到云州、幽州的吐谷浑部、粟特人、沙陀部常常被作为唐朝卫边及镇压叛乱的军事力量。唐懿宗时期,吐谷浑赫连铎部和沙陀朱邪赤心部因平定庞勋叛乱势力壮大,双方常常发生战争,唐朝的介入使得矛盾更加加剧,最终沙陀部打败吐谷浑部,这次战败也加速了此地的吐谷浑人和粟特人的沙陀化。此时的粟特人、吐谷浑部、沙陀部关系密切,吐谷浑部内就有吐谷浑化的粟特人,许多粟特人、吐谷浑人在沙陀王朝中担任官职,且互相通婚。
吐蕃灭吐谷浑后,内附到河西地区的吐谷浑人,与定居在此的粟特人生活在一起,相互通婚。尤其是在粟特曹氏归义军时期,吐谷浑慕容氏与粟特曹氏政权政治进行合作,并且几代联姻,在慕容归盈担任瓜州刺史时,甚至可以说是共同掌握着瓜、沙政权。可见瓜、沙地区的吐谷浑人、粟特人势力不小,且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