洮岷型花儿与藏族民歌演唱风格之比较
2018-01-29韦亦珺
何 卫,韦亦珺
(1.兰州城市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洮岷型花儿的流传地属洮河流域甘肃段中上游地区,包括岷县、卓尼、临潭、康乐、临洮等地,这些地方从行政区域及文化区域划分都属山水相连的洮岷文化区。西南端靠近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地带,这里常住民族有藏族、土族、回族、汉族等。从历史上追溯,这里是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汇的地区,是民族迁移,融合的历史舞台。这里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有汉族的号子、花儿、宴席曲、小调,也有藏族的酒歌、情歌、劳动歌、扎木聂琴弹唱,土族的婚礼歌、山歌、酒曲、巴朗鼓舞,回族的花儿、小调、宴席曲等民族民间音乐形态。洮岷型花儿是这一区域最具代表的民族音乐文化。洮岷型花儿从形态上分为南路和北路,南路以二郎山为中心,北路以莲花山为中心。洮岷型花儿的曲令主要以扎刀令、两怜儿令为代表。其中扎刀令的演唱方法要求嗓音高亢明亮,有一鸣惊人之势,和安多藏族民歌唱法的一些声音形态非常相似,这也是在民族长期共存中,文化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形成的共性特征。[1]
一、洮岷型花儿及演唱风格
洮岷型花儿属花儿流派中历史最长的一支脉络,传唱区域广泛,传唱民族较多,居住在这里的回、藏、土、汉等民族都演唱花儿,唱花儿也称漫花儿。洮岷型花儿的文化特征形成主要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首先,洮岷型花儿的存在区域属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3千米左右,山大沟深,是北方山歌的主要产生地,因此演唱风格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声音的高亢及明亮是主要特色之一。其次,洮岷地区从历史到当下,是多民族主要集聚及融合区,这里居住着回、藏、土、汉等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共存,相互通婚,文化生活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民歌演唱的风格上也凸显得特别清晰,是花儿的演唱影响了甘南藏族民歌的演唱风格,还是相反呢?谁也说不清。再者,洮岷型花儿从音乐的特点来分析,曲令较少,音乐变化相对不多,音乐性格单纯、简单、以一个乐句为基础,进行变化重复,多为散板,节奏略显自由,演唱时要求声音清澈明亮,高亢有力。
洮岷型花儿的演唱通常使用假声,起调较高,这种唱法在花儿演唱风格中称为尖音唱法,男女同调,音色比较接近,普通嗓子达不到这种演唱效果,尤其男性,从当下西洋声乐声部分类法看,只有抒情男高音才能胜任尖音唱法。尖音唱法也称作假声唱法或高音唱法,是一种洮岷型花儿的主要唱法。在洮岷型花儿中,尤其在演唱扎刀令时,都使用尖音唱法。如果歌手在演唱中完全用真嗓去唱,一般歌手的嗓子唱不了,如果不转换演唱方式,即使勉强用真声唱上去,演唱时间一长,会造成嗓子拉伤的可能性,轻者造成声带水肿,需噤声休息,重者会出现声带小结,声音嘶哑,很难恢复原来的音色。所以高音用尖音的假音代替即使一种色彩和情感的交替变化,更是一种人性在瞬间迸发出的呐喊声,民间把这种唱法称作尕刀子音。
二、甘南地区安多藏族民歌及演唱风格
甘南地区安多藏族民歌主要流行在甘南州及其部分邻县的藏族群众中。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卓尼、临潭、迭部等县也是洮岷型花儿的流传地,两种文化交织在一起。甘南藏族自治州属于青藏高原的东端,平均海拔在3千米左右,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这里主要生活的是藏族及少部分土族和汉族等。甘南藏族民歌从体裁分为勒(酒曲)、格尔(圆舞歌)、卓(集体歌舞)、扎年当玲(扎木聂琴弹唱)、拉依(情歌)、哇唠(劳动歌)、夏依勒(少儿歌曲)七大类,其中,劳动歌、圆舞歌、酒曲、情歌最为传唱。尤其劳动歌,在生产生活中传唱广泛,如《擀毡歌》《打酥油歌》《挤奶歌》《打夯歌》《打场歌》《放羊歌》等等。这些民歌的音乐结构较为丰富,很难用几种格式去概括,唱词一般多为二句四句的对称句,也有很多在形式上不拘一格,有时根据情感内容的变化时展时缩,变化多样。调式上以五声的宫调、徵调、羽调占多数,在有些曲调上还会出现五声、七声旋律混合使用的变调情况,和西洋作曲技法的转调极其相似。
对于甘南地区安多藏族民歌的演唱方法,老艺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歌唱和训练经验。这一区域的藏族民歌很多曲调比较舒展悠长,多以慢板为主,有些较长的乐句都以散板的结构出现,而且在演唱时拖长音的过程中有时加一些技巧的发挥,例如颤
音,移音等,为藏族民歌演唱风格的典型体现。藏族民歌的演唱非常注重呼吸的运用。走访民歌演唱的老艺人发现,他们对呼吸的运用和当下西洋传统唱法的呼吸有惊人的相似,要求松开放下,气息自然协调,气沉丹田,歌唱时收小腹送气咬字,发出高亢明亮之声。藏族民歌在演唱时同样使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尤其在演唱高音时一般运用假声唱法,嗓音清亮,富有感染力,音色之美,就像蓝天中的云朵,音色之刚,就像天空中的雄鹰。[2]
三、两种文化及演唱风格的异同
谈到两种音乐形态演唱风格时,不能不对影响演唱风格的诸多因素做出分析,下面从两种文化所处的地理、人文等大环境到人性及音乐本身的特征对他们演唱风格的形成做一分析。
(一)地理环境的异同
洮岷型花儿的流行曲在洮河中上游的洮岷地区,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和甘南藏族民歌区同属山水相连的一个文化地理大区域,不同之处是洮岷地区靠南方向,甘南藏族民歌区靠西方向,两者都属于青藏高原的东南端。
(二)人文环境的异同
回溯历史,洮岷地区曾是人类史前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其中以马家窑、半山、马场文化为代表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5千多年的历史。洮岷地区有史以来都是西北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和融合区,这里居住着北方的藏族、回族、土族、汉族,少数民族多,人文环境多样复杂,洮岷文化区里除了洮岷花儿外,还包含着部分甘南藏族民歌和土族民歌,如甘南的卓尼、迭部等县,都属于整个洮岷文化大区。
(三)音乐风格的异同
洮岷型花儿曲令虽和藏族民歌的音乐结构不同,但曲调上相通处很多。例如藏族民歌中的一些曲调和洮岷型花儿的曲令在行腔上,曲调都比较悠长,节奏自由,以慢板的节奏时而展开拖腔演唱,时而收缩停顿。
(四)演唱方法的异同
由于这两种文化形态受地理地貌、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洮岷型花儿和甘南藏族民歌在音乐风格上产生了较多异同,这一切的形成都和上述因素有很大的关联。同时,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高亢明亮是两种音乐形态演唱形式的共同特点。洮岷型花儿的演唱同甘南藏族民歌的演唱一样,用的是真嗓结合假嗓的真假声混合演唱方法,两种唱法都注重对呼吸及咬字行腔的运用。在散板的拖腔中,两种唱法都有母音变形的特点,通常,两种唱法在开口音的拖腔中,会往窄母音上靠的多一点,例如“啊”母音在拖腔时会变成“哎”的母音色彩等等。洮岷型花儿把真声称作苍音,假声称作尖音,由于花儿曲调高亢,起音一般较高,尤其演唱扎刀令,高音一出,从听觉上给人一种人性情感瞬间迸发的震撼感。藏族民歌在演唱时,真假声转换之间常用一个漱音,其指旋律从下往上进行到高音区时,在气息的控制下,突然改变声音的位置和力度,在咽喉上方处发出介于真假混合的声音,有点像京剧老生的脑后摘音,这种声音的形态和洮岷花儿的尖音唱法在色彩、力度、形态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不同之处是藏族民歌在演唱时,运用较多的滑音唱法、装饰音唱法、润音唱法等,尤其在装饰音唱法中还有双装饰音和多装饰音的唱法技巧。
洮岷型花儿和甘南地区安多藏族民歌从文化存在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上都有许多共性,清楚地了解这一区域的文化背景,对我们研究这一区域的各类文化形态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整理挖掘、研究创新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通过对西北两种音乐唱腔行态做对比研究,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探索和传承西北优秀文化提供些许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