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分制的理论思考

2018-01-29刘庆文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学分制教学管理院校

刘庆文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300401

学分制是一种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习进程的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习时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始于1810年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倡导的选课制,成于1872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推行的以选课制为基础的学分制。“五四”时期,蔡元培校长在北京大学率先推行选课制。学分制在民国时期得到了推广和发展,解放后中国全面引进了苏联的办学模式,采用了与当时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试行学分制,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实施了学分制。学分制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国际视野,创新教学管理模式,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是构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实施学分制是高等职业技术(以下简称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相关政策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需要的必然要求;是遵循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必然要求;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要求。

从长远来看,推动实施学分制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高职的制度保障。从现实看,学分制在高职院校的推行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动力不足、条件不足、灵活性不足和数量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在实施学分制的大趋势中,抓住机会,乘势而上,稳步推进,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学分制教育理念是实现学分制的根本性问题。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任何一种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体现。我国实行学年制已有半个世纪,教师习惯于有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教学要求和统一教材的教学过程。学生习惯于在同一学习集体、同一时间、同一修读方式、同一任课教师授课下共同学习的过程。学年制以教师为中心,重视以教为主导而忽视以学为主体,重视教育的共性而忽略教育的个性。这种体制和观念的惯性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对学分制的实施形成教育理念的阻碍。因此实施学分制应该从教育观念的转变入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充分肯定人在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强调尊重人的合法权益,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独立人格,不断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学分制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尊重人、解放人放在教育的首位,作为教育的目的。学分制通过选课制、绩点制、导师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重修制和免修制等的制度安排,营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适应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自主学习理念的实践。学分制是个性化成才的制度需要,也是人才个性化成长的学习需要。实施学分制,关键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核心在全面强调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学分制是以人为教育中心、以人为教育目的、以人为教育出发点、以人为教育归宿、以人为教育基础和以人为教育根本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构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保证。

二、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科教兴国”方针的提出,国家非常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本科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接受过本科及以上高等教育,并且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是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建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加强了生产和服务一线岗位的高技能、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中国开始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齐全的产业门类。“大国工程”、“大国工匠”、“工匠精神”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这一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们越来越认同“多元智能理论”,相信人人皆可成才,行行都能出“状元”。

现代的人才观认为:人才是社会需要的各种各样的、能够适应社会的、融于群体的、对社会有用的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种类和不同规格的人群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都是人才。科学家、工程师是人才,技师、能工巧匠也是人才。社会既需要研究创新型人才、工程开发型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在培养数以亿计的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方面大有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使人学到知识、掌握技能、继承文化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勇于实践的精神、敢于创造的精神,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三、实施学分制的系统观

高职院校具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技能型人才、开展应用型科学技术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等多种职能。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和根本任务都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实行学分制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实行学分制必然导致学年制教学管理方面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学运行管理、教师和学生管理等,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教学过程的变革,只能由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全面实施,学校的任何下一级教学管理和教学实施部门是不可能完成这样重大且全面的变革。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系统顶层设计,需要把握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选课制。选课制是指学生根据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及学校某学期的课程教学安排,自主选择学科、专业及课程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学分制的起源和灵魂,没有选课制就没有学分制。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就是以能够开设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为前提,使学生能够跨专业、跨院系选择课程,这就需要学校统一调配教学资源和资金,制定建设选修课的相关管理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不断完善选课制。

第二,建立导师制。导师制是保障学分制实施的配套制度,它是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行及生活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导制度。导师制从根本上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把个性化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施导师制需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办学方向,需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学校的整体工作实际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

第三,建立绩点制。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环节,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等。在学分制下,学分只能反映学生修习课程的学分数,而绩点则能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优劣。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可以取得毕业证书,但是绩点决定了学生能否获得奖学金,能否继续深造。

第四,建立弹性学制。学年制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刚性教学计划和统一培养规格为基本特征的教学制度。弹性的学分制则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培养了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使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可以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失去弹性学分制就不能称其为学分制。

四、实施学分制的持久观

构建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从选课制的提出,到学分制的推行,再到全面实行学分制,西方发达国家用了200多年的时间。中国虽然100年前就开始了学分制的尝试,但是中间有30年实行了完全的学年制,近40年中国恢复、推广学分制,几乎本科院校都逐步实行了学分制,高职也有部分院校在进行学分制的建设,虽然成绩显著,但是发展极不平衡。绝大多数学校距离真正的学分制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高职院校还处在实施学分制的入门阶段。要想建立灵活、弹性、全面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还须秉持坚持不懈、久久为攻的持久观理念。

从学年制到构建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需要具有持久观理念是由以下诸方面决定的:一是正确树立教育观、人才观和系统观需要时日;二是建设三分之二以上的选修课程是一项浩大的基础工程;三是对教师的评价、考核和评聘方式方法的变化需要教师思想上的转变和工作上的适应;四是选课制、绩点制、导师制、弹性学制、学分互认、学分收费和学籍管理等制度,还需要学校内外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硬件环境;五是国家和区域层面实施学分制,还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还需要同层级或不同层级校际之间的学分互认。

学分制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分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学分制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多样化、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学分制是实现现代高职教学体系的制度保证。坚持学分制的改革方向,坚持学分制的顶层设计,坚持学分制的统筹管理,坚持学分制的试点试验,坚持学分制的推广和完善,坚定不移,持而不息,才能真正建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

猜你喜欢

学分制教学管理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新时期高中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
谈教学管理的艺术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