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1-29裴晓桃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实训室校企实训

裴晓桃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100102

为完善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9月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高职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工作核心。因此应按该文件的要求,针对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提升工作。

一、高职院校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

1.专业建设不能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产业并未走出效益低下、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能源消耗大的困境,新一轮产业调整目标转向与国际差距较大的环保、节能、新材料、新技术产业领域。但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依旧延续传统产业方向,没有随产业结构变化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这样势必会导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满足不了用人单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不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高职院校的许多人才培养方案照搬本科院校的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没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工作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就业时专业相关度低,找不到对口专业的工作岗位。专业相关度是评价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实际需要的重要依据,相关度低说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和实际的工作需求契合,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度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内部衔接与外部对接的问题。

(二)监控体系不完善,教学质量缺乏全方位全过程保障

建立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不仅要监控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辅部门的服务保障,还要监控教学过程的每一个节点,不留盲点,不留死角,特别是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

1.对教学全方位的监控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实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多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监控,采用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和定期考试等方式。对教辅部门的服务保障监控不够,缺乏有力的监控手段和措施。

2.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不完善。由于课堂教学监控成本小,大多高职院校采用专家听课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成为弱点或盲点。如顶岗实习基本采用指导教师远程遥控,学生制定实习计划,每周写实习日志,每月写一次实习报告,实习结束时提交一份实习总结。实习时学生分散,老师很少到实习点,靠学生自己的实习报告无法保证实习效果。

3.教学评价机制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教学评价未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缺乏社会评价内容,这必然造成评价的结果不够客观、科学。

(三)教学方式针对性不足,与社会的技能需求不对接

1.“双师型”教师不足。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毕业于学科型高校,普通高等教育的硕士、博士尽管学历达到了要求,但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新进教师需要很长时间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容易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据调查,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质量综合测评平均分要明显高于非双师型教师,更受学生欢迎,容易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不高,需要改革教师招聘制度,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制度,优化师资结构。

2.教学方法难以为高职生接受。由于高职教师的教学手段未摆脱学科模式的束缚,教师如按本科院校的学术标准来衡量高职学生,会觉得生源质量不高;教师的教学要求如偏向学术,必然导致实践性不足;如果教学缺乏实践性,高职生往往听不懂或者兴趣不足,出现厌学或者逃课现象,教与学难以有效对接,以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高职院校变成低端的普通大学。

3.缺乏改进教学方式的监督机制。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教师往往自己很难自查并纠正,需要学校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因此,学校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工作的实际状态和效果,找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但目前高职院校缺乏监督机制,反馈滞后,改进效果不显著。

(四)教学管理松软,教学质量缺乏强制力保障

1.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不强。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自控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上课迟到、旷课、玩手机、不听讲的现象时常发生,对这样的学生采取“说教式”教育管理无济于事。目前,虽然高职院校都建立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实施起来却存在失之于软的问题。有的学校为了不流失学生,在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方面比较宽松,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2.教学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高职院校大多制订了加强学风建设的教学管理制度,但可操作性不强。如学校根据学生成绩考核办法,会对所修课程缺勤达一定比例的学生采取取消该课程考试资格和重修的处罚,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实行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补考不及格可以免费重修,最后还有毕业生清考的制度,导致处罚措施无法对缺勤的学生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不利于学风建设的加强。若教学管理制度无法对学生形成约束力,教学效果自然不佳,教学质量也会随之下降。

(五)实训建设不均衡,实训效果缺乏硬件支撑

1.实训条件的支持政策争取不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 “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类型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和实训课程,这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实地近距离接触最新科技与设备,在工作场所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地去获知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来加强实训室建设,错过了学校发展机遇。

2.实训条件限制了实训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短缺,实训条件不理想,无法真正完成课程的设定目标,不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有的学校除了近几年修建的实训室条件尚可外,像电工电子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及数控技术实验室等传统的实训室普遍存在设备老旧等问题,学生无法接触到新型实训设施带来的新科技,很难从根源上提升实训课程的成效性,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训效果。

3.实训室管理模式灵活性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建设的实训室利用率低,缺少有效管理,造成资源浪费。调研发现,有的学校在近十年投资5000多万,建了近70个实训室,有首饰加工工艺实训室、钻石分级实训室、银行现代综合柜员实训中心、VBSE财务综合实训中心等专业实训室,也有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心理素质教育基地、学生艺术教育实践基地等人文素质创想空间。有的实训室装有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但这些实训室都仅供本校学生实训使用,缺乏和其他高职院校共享实训设施的制度和措施。

(六)校企合作欠深入和规范,实习效果缺乏长效保障

1.校企合作的层次较浅。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的高职教育都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也提倡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大量高职院校缺乏切实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合作。如高职学生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事实上就是自谋出路,学校和企业没有共同制订培养实习生的方案和计划,双方亦无权利和义务约束,导致实习效果欠佳,出现纠纷后解决困难。

2.校企合作的激励机制不足。尽管国家出台了一些提倡校企合作的文件,但由于没有诸如税收减免等实际优惠措施,企业的校企合作意愿主动性不足,一些实习企业只为解决用工需求接纳高职学生实习,但对实习生缺乏指导,校企合作困难重重。

3.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性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和一些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和冠名班,如开办联想服务器班、央视微电影频道班、华夏典当订单班等,这种合作模式招生好,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但由于存在合作不规范的问题,如合作企业派到学校兼课的一些教师处于监管真空,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执行教学计划,随意调代课,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订单班学生毕业后被合作企业录用的比例不高,也影响订单班继续招生的数量,使这种合作模式难以为继。

二、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创新建议

(一)契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专业建设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高职院校 “吸收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较好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的学生具有满足职业需求的素质,毕业后有极强的就业能力和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因此高职院校应从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1.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相契合。专业建设瞄准的目标应是有明确的社会需求的职业,有的专业如不适合社会需要,或与普通高校专业重复,应及时统筹调整,优化专业布局。针对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低端产业,应撤并相应专业;针对需要调整或者转型的产业,应对相应专业进行改造升级;针对高精尖和新兴的产业,应予以优先保障;针对城市管理、社会建设等社会必需的专业,应予以加强。

2.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相对接。高职院校设置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拓展类课程,要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尝试引进国际认可的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及培训课程,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素养的科学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质量监控

1.实行全方位监控。高职院校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仅要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效果的监控,还应加强对教辅部门服务质量的监控。可针对教辅部门的服务保障环节制订评价指标和评价机制,评估教辅部门服务教学中心工作的水平,采取自我评估和专家组走访、座谈、学生满意度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将评估结果与教辅部门年终考核和经费配置挂钩。

2.加强实践环节的监控。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特点,针对监控薄弱的实习实训环节制订可操作性强的监控措施。一方面,学校可实行“实习导师制”,控制每个实习导师带学生的数量,有利于老师对学生实习环节的监控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实习效果。另一方面,学校应重视实践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检查。可由校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教师代表及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检查组,随机抽查实习教学工作,主要检查指导教师到位情况、实习大纲与实习计划完成情况、实习日常管理及实习纪律、实习单位重视程度、实习指导书使用等情况。

3.实现多元化教学评价。《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强化行业协调指导,规范发展市场服务组织,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因此,一方面,国家可加强对各省及学校的督导工作,成立国家级的高职教学指导委员会,既要有高职院校的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参加,更要邀请一些企业管理精英参与评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为保障教学评价的科学客观,应该建立一种有社会性力量参与的,学生、教师、督导、社会、行业、用人单位、家长等为评价主体的教学质量多元评价机制。有特色、有方向,有合理的措施、有制度的保障,教学评价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培养师资队伍,促进教学方式转型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是采用下企业锻炼和培训的方式,培养现有非“双师型”教师,使教师能够有效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二是对拥有专业知识、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到师范大学进修教学理论,使此类教师能熟练应用专业教学法开展教学,实现专业性和教学性的有机融合。三是师资队伍的培养要专兼结合、多元发展。高职院校可探索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通过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把企业优秀的技术人才请进校门,使人才培养能有效地实现与产业的对接。

2.通过传帮带,促进教学方式转型。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现有优秀教师的作用,组织观摩课和教师教学研讨会,帮助教学效果欠佳的教师理解和把握高职生心理,调整教学设计,推行行动导向法和项目教学法,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情景创设能力。优秀教师的传帮带能有效提高教师案例式、情景式教学方法的使用频次,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型。

3.建立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倒逼教师提升教学水平。高职院校通过信息系统的信息反馈,能及时把控学校的教学状况,作出有针对性的决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如有的学校通过连续两年对全部专任教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教学的测评,发现有的专任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的测评平均得分较高,达90分以上,但也有的专任教师此项得分较低,需要改进。学校通过信息系统的反馈,及时组织督导专家召开教学诊断与改进会议,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四)严格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要解放思想,善于接纳新的教育管理方法,实现有效的教学管理。可通过学生辅导员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换位思考,强调“德技并修”对学生未来成长的重要性,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严格教育管理制度,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如执行严格的考试制度和留级管理制度;严肃考试纪律,严惩考试作弊行为,使学生为了能顺利毕业,不得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

(五)改善实训条件,实现工学结合

1.争取政策支持,优化资金配置。国家重点支持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高职院校可积极申请“示范校”和“骨干校”,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储备和科技资源的优势,对新产品和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视觉敏锐,可优化配置实训教学仪器,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

2.实行资源共享,联合配置校际资源。高职院校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有专业特色、高标准的实训室,实行社会化管理,向外提供实训有偿服务,或与其他高职院校实现实训资源共享,保证学生的实训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3.吸引社会参与,实行实训资源的配置互补。给予企事业单位承担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实训的激励政策,吸引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或提供实训场所,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保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也指出,“健全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的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高职院校可借助行业企业优势,推动实训设施建设,改善实训条件。

(六)破解校企合作难题,促进人才培养双赢

1.开展校企的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利益共享,合作育人。企业可以给予师资的指导和实习的支持,派出的师资也一定遵从校企双方联合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技师给学生上实训课,既是老师带学生,也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接受企业的锻炼和筛选,提高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为招揽后备人才夯实了基础,学生毕业就能顺利就业,实现了校企无缝对接、合作共赢。

2.促进校企合作政策落地生根。《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政府应构建免税、补贴等激励企业参与的机制,促进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联动。也可以采取学校购买企业服务的方式,激发企业合作的意愿。只有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校企合作的政策才能落地生根。

3.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产学研良性互动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校企合作必须明确双方的权利与责任,建立校企合作育人的监督和问责制度。一方面,国家可以支持一些龙头企业单独或者联合建立实训基地,或者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可尝试设立董事会制度或者理事会制度,让企业参加高职院校的投资和运营。这样既可以让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库,又可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共建共享,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实训室校企实训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6S模式的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改进研究
信息技术在计算机实训室管理中的应用
仿真型总线控制实训室设计与建设
高职院校信号工程施工实训室建设探讨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