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安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2018-01-29

运动 2018年9期
关键词:六安市体育锻炼公共服务

吕 进

(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推进全民健身满足社区居民体育生活需求而实施的一项民生工程。加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引导社区居民理性体育消费、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安徽省六安市五县三区中,随机在金安区、裕安区、叶集试验区、舒城县、金寨县每个县区中抽取10个初中生班级,通过班级学生向家庭发放《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问卷共发放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252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六安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旨在发现问题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为完善六安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建议性意见。

1 六安市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1.1 六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

调查问卷设置的体育项目有跑步、广场舞、球类、游泳、武术、登山、其他等7项(单选)。结果显示,跑步的参与者最多,达到了596人,占比26.47%,其次是广场舞和球类,分别是527人、429人,占比为23.40%、19.05%。分析认为,跑步对于体育场地的要求不高,适合不同人群;广场舞近年来在社区比较流行,深受中老年妇女的喜爱。至于其他项目,可能受场地器材和普及程度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参与的人数比例相对偏低。

1.2 六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

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方式从宏观上说无外乎2种,即自发性的和有组织性的。对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方式调查显示,自发性的为1578人,占有比例为70.07%。其中,“独自”“结伴”的分别为807人、771人,占比为35.83%、34.24%。有组织性的为674人,占比29.93%。其中,“个人兴趣组织”为357人,占比52.97%;“单位组织”为161人,占比23.89%;体育协会、居委会组织的占有比例仅为4.75%、4.45%。可见,六安市社区居民多以自发的“独自”和“结伴”参与体育活动,有组织性特别是以体育协会、居委会组织名誉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比例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六安市基层体育协会和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组织规模和频次上有待提高。

1.3 六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

调查表明,六安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选择公共体育场所的人数最多,为856人,占比38.01%。近年来,六安市在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中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投入很大力度,为很多社区居民会选择公共体育场所进行锻炼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同时,选择城市公园或广场参与体育活动的为372人,占比16.53%。此外,选择学校体育场和社会上经营性体育场所的人数也有316人和282人,占比14.03%、12.52%。公共体育场所、城市公园或广场一般空间较大、环境美,而且空气流通性较好,深受广大社区居民喜爱。学校体育场、社会上经营性场所专业性较强、设施全,还会配备专门的技术指导人员,这对于体育项目技能水平较高、体育消费意识较强的居民具有一定吸引力。

1.4 六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段

统计显示,六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段早上05:00~07:00的人最多,而且是老年人居多,共有766人,占比34.01%。一般来说,上班族只有在业余时间才有可能参加体育锻炼,而退休清闲的老年人相当对于中青年而言空余时间显多,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有早锻炼习惯的人偏多。人数较多的其次是晚上17:00~20:00,在这个时间段,大部分中青年已下班,有健身习惯的也多在这个时段参与体育锻炼。中午11:00~13:00和晚上20:00~22:00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少,分别占7.02%和9.99%,因为这2个时间段通常是午休或者准备睡觉的时刻,所以选择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明显偏少。

1.5 六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

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也是评价社区居民健身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六安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统计显示,每周参与体育活动1~3次的人数最多,达到了1056人,占比46.89%。其次是每周4~5次,为585人,占比25.98%。但也有131人几乎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占比5.82%。可见,六安市居民有94%以上的人都会参与体育活动,所不同的是频率上的差别。分析认为,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意识到健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水平的最为直接手段就是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六安市社区居民绝大多数参与体育活动比较理性,能够保持在一个合适的频率,每周1~3次和每周4~5次锻炼频率的共有1641人,占比72.87%。合适的体育锻炼频率,再结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健身效果。

2 六安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提升对策

2.1 完善社区体育法规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权

从法规层面保障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赋予社区居民更多的体育参与权利,这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发展要求。六安市各级部门应该对上级有关涉及社区体育的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梳理研究,结合六安市当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广泛深入的走访和调研活动,主动听取街道办和居委会及社区居民的意见,吸取社区体育组织者与管理者的实践经验,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社区体育法规制度,更好地保护社区居民体育参与权利,使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能够在法规制度的框架下顺利开展,促进六安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2 拓展社区体育组织建设途径,形成社区体育组织多元化

社区体育组织应是新时期社区居民体育发展的带动点,六安市在贯彻落实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注重拓展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途径,紧密跟随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潮流,将社会力量不断引入社区体育组织建设中。要在扩大社区体育组织数量的同时,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会上的体育团体,构建良好的集体体育锻炼氛围,让社区居民享受体育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随着生活条件日益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追求欲望逐步提升,传统单一的社区体育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当前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需求。社区体育组织在强化自身发展的同时,要支持相关部门提供多元化体育公共服务,让社会非盈利力量融入社区体育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体育项目需求和多元化公益性体育服务指导。

2.3 健全社区居民体质监测机制,引导社区居民健身积极性

现今,社区体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社区居民在体育锻炼的同时,还会考虑到体育锻炼方法的科学性以及体育锻炼过程的效果。因此,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要关注社区居民体质监测,要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社区居民体质监测活动,让居民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体质状况,提高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要让社区居民掌握体质健康的相应指标,并通过常态化的体质监测让社区居民结合自己体育锻炼达到体质指标数去加以比照,引导居民科学合理有效参与体育健身。对于没有能够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来说,体质监测机制也能带动和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去改善体质健康指标。体质监测机制还可以给社区居民提供身体指标的变化情况,增加对体育锻炼能够强身健体的信心,从而更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体质监测之后的反馈评价工作,及时对一些监测数据进行更新,这样有利于增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可持续性发展。

2.4 做好社区体育信息传播,为居民提供体育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传播是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相关部门应做好社区体育信息传播工作,充分利用可以宣传的工具。例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黑板报等传统媒体,还有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此外,体育知识讲座、健身培训等,也是比较合适的信息传播途径。通过体育信息传播平台的开发,强化了信息传播力度,让各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都能对体育信息有所了解,吸引更多的居民产于到体育锻炼中来。在互联网技术下,社区体育信息传播平台能够收集与发布相关信息,方便社区居民掌握体育锻炼知识、方法、技巧,还有体育项目活动的举办时间等。随着“互联网+体育”的快速发展,社区居民能够通过网络平台预约场地,或者进行在线技能学习,或者与其他体育爱好者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完善自身的体育锻炼计划等。在体育信息传播平台的支撑下,社区居民查询和阅读体育信息更加便捷,有利于调配好参与的时间,使社区体育资源得到高效的使用。

2.5 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为社区居民创造便利健身条件

六安市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应加强体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对不具备建设条件的社区可进行单件设施添加及局部改造。将社区范围内闲置的仓库房或者地下空间等进行充分利用,改造成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场所。对一些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较少的社区需要作出一定的规划,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大程度地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创造场地。对于那些具备了建设条件的社区,需要尽早将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规划方案中,尽快让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资源得到保障。同时,新时期的社区体育开展应对合理争取资源共享,附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适当的情况下应向社区居民实施有偿或无偿开放,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的体育锻炼条件,让更多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全面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

2.6 构建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提高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六安市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应强化社区居民评价监督体系,与全体居民共筑评价监督流程。相关部门应有效调控和监督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体育政策,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体育服务指导,提升体育场馆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社区体育服务质量。同时,应设立互联网平台、电话等社区居民监督反馈渠道,让居民能充分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管理中来,监督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此外,管理部门还要深入了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发展现状,统一调配社区体育专项资金。总之,社区体育管理部门应做到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促成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步入新台阶。

猜你喜欢

六安市体育锻炼公共服务
构建长三角体育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地权分置、资本下乡与乡村振兴——基于公共服务的视角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艺术天地
《晨曦》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