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动商”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研究

2018-01-29

运动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质运动体育

叶 帅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健康教学部,浙江 金华 321007)

现今,互联网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和生产生活中,成为重要的生产力。“互联网+”是知识创新推动下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国家就倡导运用数字化教学和信息平台,不断探索网络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服务学生。如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2年,南京理工大学王宗平教授首次提及“动商”,认为动商是继情商、智商之后第三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支脚,是觉醒意识、自觉意识、情感(体育的参与兴趣度)和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掌握)的综合表现。动商研究的目的即引导依据人类动作发展客观规律,培养运动兴趣,训练动作技能,达到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激发个人潜能,强健体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凸显的今天,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明显的短板。在《为健康中国夯实体育之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全民健身工作纪实》中提出动商夯实健康中国,可见推崇“互联网+动商”尤为重要。

1 目前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现状解析

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峻。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与2010年相比,城乡学生身体素质呈稳中向好的趋势,其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增长趋势。但身体素质缓慢下降,急、慢性病继续攀升,低龄化近视率从20%增长至31%、肥胖检出率增长近50%。

1.1 “重智轻体”成为阻碍因素

“重智轻体”思想在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因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智育和德育相对于体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在教育体制下体育作用弱化,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学生的体质健康培养已长期受到社会、学校的忽略。学校以升学率作为考核办法,剥夺了学生体育活动的权利,家长以是否能考上理想大学为衡量标准,甚至以食补作为增强体质的唯一方法。进入大学后,每周1次的体育课作用也微乎其微。学校体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1)学校体育制度设计不合理。文化课程教学质量被高度重视,体育教学出现偏差,学生不能领会体质健康的锻炼技能。同时,学校的体育经费、室内室外场馆的数量、教师职称结构等投入分配问题需完善。(2)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实施督查力度不够。对“阳光体育”的成果验收、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延伸,学校体育社团指导等情况缺乏有效管理。(3)学校体育教学非人性化。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因材施教,学生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出现“喜欢体育,但不愿上体育课”的情况,这些现象淡化了学校体育在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不良作息”危及体质健康

优越的生活环境、紧张的精神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正摧残着学生身心健康。(1)物质生活日趋优越,科技信息化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已替代了由原先生产生活中演化的走、跑、跳、投等体育形态,如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网上购物、网游等替代了诸多体育运动。(2)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中国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人数达到54%,上网已成日常,由于学生本身自制力弱,作息颠倒,基本休息时间被侵占,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身体运动能力。不吃早饭、盲从节食、抽烟、常年食用营养不均衡的垃圾食品等不良生活习惯,势必影响体质健康水平。(3)当前“95”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被家长保护的较好,但自我意识不够完善,普遍面临情绪、人际关系、学业就业压力等心理障碍。据调查,因长期体育锻炼不足,学生在躯体、情绪、人际交往以及神经症类方面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

1.3 “阳光体育”开展流于形式

2007年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提出“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掀起了全国亿万学生锻炼热潮。多数学校的实施办法为电子芯片刷卡、考勤点名,流于形式,学生参加随意性大,缺乏正确的指导且没有科学合理的监管和跟踪机制,活动质量难以保证。大多学校的课外体育、学生体育社团、运动会、运动队和竞赛并未扎实开展,校方一方面担心学生安全,另方面出于自保,减少活动内容、降低难度来变向维护学生安全。体育指导教师、场馆器材等与课外体育活动不配套,无法保障学生课外体育的运行,如此往复,直接导致学生运动能力下降,运动损伤概率增大。

2 “互联网+动商”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应用策略

2.1 “互联网+”体育教材多元化,动商养成体育锻炼新意识

传统的大学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核心,“身体运动”为特点,纸质教材作为理论参考依据,教师为主体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目的的课程。而互联网时代,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慢慢转变为激发学生积极性、自觉性,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有声、有图、可互动的综合性可视化的信息与纸媒教材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可通过扫二维码方式增设可视化教学,不拘泥于每周2学时课程,不依赖于教师的示范和指导,要切实提高学生实际锻炼次数和参与度。教材可推出普遍受大学生欢迎的体育锻炼项目,依据项群训练理论进行分类,如体能类、球类、灵巧类、娱乐类、民族体育类运动等。最终根据学生实际,提供更人性化的运动处方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大学生体育健康下降的致关因素是锻炼观念和意识欠缺,即便知道运动的好处,仍会找借口逃避锻炼,而信息化教材多元化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校内外一体化,实现了课堂体育的有效延伸,使体质锻炼更具娱乐性、自主性,更好地落实了“每天锻炼1小时”的阳光体育口号,改善大学生的健康体质。

微信等衍生APP作为社交和信息推送工具逐渐被大学生接受和广泛使用。众多高校目前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发挥其特点和优势服务于学生。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具有信息推送、交互、消息推送、平台管理和数据统计等功能,是开放程度较高的信息平台。这无疑为对“体育健康”有兴趣的大学生搭建了有效的平台,利用大学生大量的碎片时间,自由获取科学、权威的相关信息和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营造积极体育锻炼情景,强化科学锻炼意识养成,拓展学生课堂教学空间,从潜意识里更正对体育的偏见,树立新的体育健康理念。

2.2 “互联网+”体育课堂信息化,动商发挥育人功能新方法

互联网运动领域的课程建设,急需系统教育理念。没有教育功能的发挥,“互联网+”就成了没有灵魂的工具。(1)大学公共体育课堂学生人数多,运动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借助“易班、墨云、世界运动学校”等APP平台是课堂教学强有力的补充,在课堂教学的中学生点击平台链接,可直接查看纸化教材中的理论指导,同时运用多媒体网络功能随时得到对应教学大纲直观的视频指导。便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复习、能力测评和科学的指导等。(2)大学体育教师因上课班级专业混合,学生人数多,上完课大部分就离开学校,学生遇到问题很难随时向老师请教。通过教学APP平台可实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实现师生双向评价,构架立体的教与学的实用平台。学生可浏览系统教学APP平台提及的内容和资讯,教师也可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发送一些体育教学现状、课程设置、体质健康测试、运动损伤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3)动商充分发挥育人功能。通过课堂中学生“动”的水平,体育项目的参与,培养和挖掘动商,不断内化为高效的行动力、广泛的交际、健全的人格、精明的头脑、纪律和团队意识,以及智商和情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3 “互联网+”课外体育人性化,动商激发运动潜能新动力

动商的培养强调激发个人健身潜能,“互联网+”也倡导因材施教。信息化APP平台中的“优课课程”板块可供师生进行直接对话、大数据空间存储学习材料功能,有效地保证了多媒体素材可视化。教师可在“课群课程”板块推送补充教材、指导视频、鉴赏学习、课后作业等内容,学生也可将学习成果、练习过程以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发送给教师,为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锻炼效果和身体素质提供客观可靠的评价和指导依据,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体质健康综合的掌握和监控,提出个性化建议。针对学生个体体质健康指标,逐个进行研判和分析,以运动处方的形式,分阶段反馈给学生。学生可将锻炼记录、变化数据、动作技术等信息传送给教师。

大学生体育社团和部分体育活动存在以学为主体、类别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开展时间不一致等为特点。因此,充分应用软件中朋友圈和联络人等聚合功能,为组织活动、体育指导提供后台支持,推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促进。通过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大学生充分地展现自我和自我实现,把运动过程中的感受和变化切实的表达发布,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激励和群体影响,对于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

3 结 论

面对“95”后大学生亟待提高的体质健康现状,“重智轻体”观念成为阻碍因素,便利的生活环境是锻炼的限制条件、校园阳光体育也是流于形式。因此,互联网信息化俨然是最佳助推体育锻炼的媒介。通过学生接受度较高的新媒体技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不断优化,丰富教材形式、翻转课堂教学、延伸课外指导,不断探索信息化教学的改革创新,“互联网+教材”激发学生运动意识觉醒,使锻炼方法更通俗易懂;“互联网+课堂”为教师的教育理念、双向互评提供了新思路;“互联网+课外”为学生体育学习、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指出新方向。以“互联网+动商”的视角重新认识体育,将“动商”基本原理作为培养手段,在教与学和学生的自主锻炼过程中,尊重客观规律,掌握和提高动作技能,增强体育兴趣,激发个体潜能,建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锻炼习惯的养成,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真正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体质运动体育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