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的研究与探讨
2018-01-29吕中凡
魏 征,吕中凡
(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2.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 大连 116029)
1 “Choking”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Choking”的国外研究现状
“Choking”一词译为“窒息的,因紧张而失灵”。 1981年运动心理学家Daniel首先把“Choking”引用到体育运动中,他认为产生“Choking”就是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紧接着Weinberg和Gould在研究中指出,“Choking”一般与失误或者不好的表现联系在一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不好的发挥都是“Choking”,焦虑是其中的一个影响因素。所以该定义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随后Baumeister进一步研究了“Choking”,他认为,“Choking”是“运动中在压力影响下成绩的衰退”。此定义表明了压力和成绩之间的关系,但是忽略了个人主观的努力,没有对成绩的结果分析原因。Wang J认为“Choking”是在压力条件下经常执行的动作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 ,这一定义描述了在压力下,一种习惯的运动方式在执行过程被干扰,也就是说技术动作变形或者出现低级错误进而影响运动的成绩。Baumeister和Showers提出“Choking”可以发生在任何技能水平。Hall通过研究后提出,“Choking”是在感知压力下焦虑和唤醒水平升高,导致熟练的动作发生严重的改变。运动员在压力下引起自我意识增加,导致运动焦虑增加,进而引起生理的一些变化(心率增加,血压上升,肌肉感知能力下降)从而分散运动员注意力。我们知道在倒U形假说中,唤醒水平达到中等后的某一临界值再继续向兴奋方向发展时,唤醒水平的进一步上升,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或成绩会发生急剧下降,这说明焦虑和唤醒水平是其中2个影响因素。
1.2 国内“Choking”现象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体育运动心理学在我国刚刚起步,部分学者对运动员在运动竞赛中的某些特定的现象进行了相关研究。李益群通过对第20~第24届奥运会及第1~第6届全运会文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提出在体能类项群的重大比赛中“克拉克现象”具有普遍性,运动员的克拉克率和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发挥率与获胜率呈现反比的规律,即运动员的克拉克率越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发挥率越高,获胜率也就越大。王进采用3个研究对运动中“Choking”现象进行探索和预测,指出压力条件下,自我意识、注意、特质性焦虑等因素是“Choking”现象的相关因素 。胡桂英、王进、许百华对“Choking”现象的个案研究中对“Choking”定义和理论进行阐述,提出运动员的过强意识,不合理的自我定向目标及低的比赛效能感是产生“Choking”现象的主要因素,3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我国“Choking”现象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诸多成绩,洪晓彬、邓喜安对国内47篇“Choking”论文进行述评,论述其产生机制和研究中理论方向存在问题,并提出未来国内研究者可以探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综合干预技术对“Choking”现象的干预效果。
2 “Choking”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干扰理论模式
Niderffer R是研究 “Choking”现象的运动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在运动过程中有2种方式被干扰:(1)注意被干扰分散到了无关任务中,在视觉搜索上无法锁定有关的信息,在规定的时间内,运动员不能很好的处理接收的信息,从而引起运动执行失败;(2)运动员能够处理接收的信息,但是不能锁定与运动过程相关的信息。这种模式是从信息控制论的角度来解释“Choking”现象,运动员处理运动中信息时受到干扰而引起动作操作失败。有些研究学者认为,“干扰理论”解释的是运动员在认知运动中动作操作过程中的“Choking”,主要与运动员比赛经验、不同项目及技术水平有关。
2.2 自动执行理论模式
1984年,Baumeister RF提出“自动执行理论模式”,用实验的形式证实了“Choking”现象。这个理论指出“Choking”是在压力条件下,自我意识与认知压力的增加,对操作中动作更加注意。为了保证动作的流畅性,更多地关注用来控制操作的过程,注意转向动作的细节破坏了动作的自动化过程,导致成绩衰退。这种模式说明了运动员竞赛过程中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导致动作操作完成的过程,“自动执行理论”用来解释高水平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型动作中的“Choking”,是诱发“Choking”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2.3 过程理论模式
过程理论模式是以认知—执行过程为框架的一种模式,Wang J在分析“Choking”机制时建议,运动竞赛中着重考虑运动的特征和技能水平对运动员的影响。不同技能水平运动员在技术、比赛经验及自我意识方面都有差异,使得动作自动化阶段被破坏,运动过程失败。刘运洲、张忠秋在研究《竞赛中的“Choking”现象分析》中利用图示解释,初始阶段如果运动员感知到了压力,那么运动员的自我感知与焦虑将会彼此影响,更加看重对比赛结果的重要性 。研究表示,干扰理论和自动执行理论不能单独的解释“Choking”的原理,这一过程涉及可能发生和不可能发生的途径,需要不断研究和实践加以证明。
3 “Choking”现象的预防与应对策略
运动员如何在日常生活训练中预防和应对呢?目前一些心理学家或研究者提出的针对性的心理机能训练方法或手段可以借鉴。(1)重视运动员心理选材。在运动员选材的基础上针对运动员的心理特质可以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充分挖掘运动员运动的潜力。(2)教练员经常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引导训练。在平时训练中加入某些比赛中可能出现的情境,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3)“Choking”是一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生理现象,心理学者或教练员应重新认识传统的心理训练对运动技能的影响;建立良好的系统训练以求更好的预防“Choking”。
4 “Choking”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对“Choking”研究,我国起步较晚,分析“Choking”内在机制较少,国内研究实证资料也不足。(1)有关“Choking”的研究主要是在实验条件下进行的,实验中必须操控变量,严密操控因素之间存在立体交叉的影响。另外实验者对实验结果处理不恰当更增加了实验的不确定因素。(2)实验设计上存在许多不足,部分学者在实验研究中采取了技能性低的任务,不具代表性;部分研究人员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多数经验不足的初学者,被试者在技术完成时并不一定是流畅完成的。(3)目前“Choking”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大量的参考资料。没有理论建构的研究就不可能分析出“Choking”的内在机制,探讨其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方法与技术。(4)研究者对“Choking”产生机制和原因的研究不全面。大多数学者研究主要考虑压力下注意、自我意识水平,很少考虑焦虑因素的影响。
5 结 语
“Choking”科学研究的目标就是为了预防运动员在比赛中“Choking”的发生。对“Choking”的未来研究方向,今后应侧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多方面探讨“Choking”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技能水平运动员的影响,侧重研究部分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发挥超常或成绩反而提高的现象深入探讨“Choking”产生机制。(2)加强发展预防措施,深化运动员对“Choking”的认识,发展“Choking”的治疗手段,促进其“Choking”行为良好恢复。(3)为教练员制定实施干预“Choking”的计划,切实解决竞赛中“Choking”。(4)结合运动员心理选材与运动专项相结合,构建专项运动干预框架,提高训练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