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片区内社区福利的现状与提升路径
——以南京市Z安置房片区为例
2018-01-28潘子利
潘子利,孙 聪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以社区为地域空间,社区内各治理主体通过彼此间合作来共同配置、使用社区资源,以满足居民福利需求和提升居民福利水平为目标,社区居民在此过程中所享有的福利总和便是社区福利。由于农村安置人口、流动人口比例大的特点,安置房片区的社区治理面临诸多困难,其社区福利情况也较为特殊。以南京市江宁区Z安置房片区为案例,探究安置房片区的社区福利构成、福利发展面临的阻碍因素等,有利于丰富社区福利的案例研究。
一、Z安置房片区社区福利的现状
(一)麒麟街道Z安置房片区安置概况
麒麟街道位于南京市主城区东南方向,总人口6万多人,辖6个社区,2个行政村,全部是农村社区或涉农社区。2010年以来,街道范围的拆迁工作一直是重点工作。目前街道南部的几个社区农业就业人口快速减少,农民大量搬进安置房片区居住,但户籍仍归属于原来社区,仍为农业户籍。拆迁所涉及的社区主要有建南、泉水、麒麟门、麒麟铺、晨光、锁石和东流社区,拆迁户数约为4940户,安置楼房套数约为14951套。Z安置房片区是麒麟街道最大的一片安置房区域,拆迁安置的居民来自该街道所辖的各个社区。街道所有拆迁安置居民中拆迁安置到Z片区的居民户数约为4009户,安置套数约为10104套,安置居民户数占全街道安置户数的81.15%,安置房套数占全街道安置房套数的67.58%。
(二)Z安置房片内居民享有的社区福利的情况
由于Z小区内安置的居民来源于多个社区且居民户籍仍归属于原社区,仍然享受原社区的福利,但是各社区居委会因社区经济差异而导致制定的福利政策不同,所以居民间会因来源社区的不同而享有差异性的社区福利。基于2017年8月至9月对麒麟街道各社区内社区福利的调研,得知该街道内居民享有的社区福利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股份的分红,每人每年100元;二是老年人补助,分年龄段给予老人补助,各社区所给数额差距较大,有的社区给予每个高龄老人每年数千元的补助,而有的社区每人每年只有几百元;三是合作医疗补贴,每人每年补助200元左右;四是大病救助,救助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如锁石村最高可救助2万元,建南社区则最多救助1万元;五是困难户补助,各社区的补助水平也参差不齐,如最高的锁石村为500元至3000元;六是中小学补助,均在每个学生每年200元至600元的范围内;七是土地补贴,为每年700元/亩或500元/人;其余还有的福利包括党员慰问费、免公墓费用、水电费补贴、洗澡理发券以及学生升学补助等,不过各社区在项目设置和福利水平上都存在较大差异。
(三)对Z安置房片区社区福利的总体评价
总体而言,Z安置房片区内居民享有的社区福利项目还是十分丰富的。资金型、物质型、服务型社区福利都有涵盖,老年人、青少年、患病者等特殊群体也都享有单独的福利项目。但是,通过分析也可得出Z安置房片区内的社区福利存在以下不足:
1.居民人均社会福利少。虽然原有社区的社区福利开支总量比较大,各个社区都投入了上百万,少的有100多万,多得则高达500万左右,但是每个社区居民人均享有的社区福利水平却不是很高。以建南社区为例,该社区一年的福利开支为230万,但是其社区户籍人口为5204人,所以每年人均享有的社区福利资金仅为441.97元。如此,事实上Z安置房片区内拆迁安置的居民享有的人均社区福利水平较低。
2.居民间享有的社区福利差距较大,社区福利欠均衡。由于Z片区居民仍归属于原来社区,且不同社区间社区经济发展以及福利政策存在差异,安置房片区内居民会因来源社区的不同而享有不同的社区福利水平。比如经济基础较好的锁石社区,其社区福利水平远高于其他社区,其老年人生活补助标准远高于其他社区。此外,锁石社区还提供理发券、洗澡券等其他社区未提供的福利项目。综上,在同一个社区生活的环境下,居民享有的社区福利水平的差距较为明显,可能会引起部分居民心理上的失衡。
3.资金型、物质型、服务型社区福利发展失衡。该安置房片区内社区福利的形式主要体现为资金型社区福利,即主要表现为资金转移支付为特点的分红、补助、奖励、补贴等形式,物质型社区福利提供的相对较少,服务型社区福利则更少。对安置房片区的居民而言,凭借拆迁得到的补偿款以及多余房屋出租所获得的收入足以过上较为富裕的生活。因此,资金型、部分物质型社区福利并不是最需要的福利形式,反而服务型社区福利是最需要的,比如老年人的陪伴服务、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服务等,而目前这些服务型社区福利的供给量显然还不能满足居民们的现实需求。
二、阻碍Z安置房片区内社区福利发展的因素
安置房片区与其他类型社区内的社区福利的形式、类型并无差异,只是安置房片区的社区环境具有一定独特性,因而其社区福利在发展上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阻碍。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安置房片区的社区福利供给能力不足
福利的供给离不开资金和人力的支持,福利供给的能力直接受资源的制约。就Z安置房片区而言,一方面,社区已经没有了农村社区所拥有的土地集体资产,也就没有其带来的集体收入,进而没有资金提供社区福利,所以当前安置房居民所享有的资金型社区福利是从原社区拿到的,而非安置房片区提供;另一方面,安置房片区内居民构成较为松散,流动人口比例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使得社区缺乏福利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当前,资金以及人力两方面的限制,是进一步提升社区福利的最大困难。
(二)安置房片区复杂的居民结构加大社区福利提供的难度
如前所述,安置房片区内既有来自不同社区的拆迁安置的居民,也有外来租户。不同来源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福利需求。比如来自泉水社区的居民希望得到更大的活动广场,而来自晨光社区的居民则希望能拥有更多的停车场地。若再按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妇女等群体进行划分,那么不同群体所需的福利类型就更加多样。在福利供给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社区福利需求多样化更加大了福利供给的压力,对社区福利提供者而言,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权衡哪些福利项目是急切的,怎样使得有限的资源转化成为最优的社区福利组合。
(三)缺乏完善的社区福利供给体系
社区福利的供给者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主体,而是多主体在协商合作基础上的共同提供,即社区福利本身具备福利多元主义的特征。社区治理主体也就是社区福利的提供者,包括街道政府、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以及社会组织等。多元的治理主体必须相互协商合作、彼此合理分工,才能最有效地实现社区福利供给,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社区福利供给体系。目前,Z安置房片区内社区治理主体间缺乏这样一套体系,仍以街道行政指导下的社区居委会提供的社区福利为主,其他主体在自身的培育、发展以及参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福利供给主体发展不均衡导致不同主体责任畸轻畸重,难以有效实现居民福利需求的分担解决;另一方面,各主体间“各管各的”,缺乏协商的平台与沟通的机制,导致很多时候承担的福利供给责任出现重复、缺位、错位的现象,不利于社区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和居民福利需求的最大化满足。
三、关于Z安置房片区社区福利的提升路径的若干思考
(一)充分了解社区居民的福利需求,分层次、分步骤予以满足
社区福利的宗旨是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居民的切身福利需求。但是,有限的社区资源与多群体的福利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不可能做到同时满足所有居民的福利需求。合理的解决办法是:各社区治理主体参与到居民福利需求的调查当中,了解每一个居民以及每一个群体的福利需求,通过统计得出所需社区福利的种类以及每一种社区福利的需求率(福利需求率=该种福利的选择人数/总人数),再将所需的各种社区福利依据需求率加以排序,优先实现需求率高的社区福利的供给。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的社区福利必须仅以:老年人、残疾人、青少年等居民群体为调查对象,避免人数较少的群体的福利需求被多数人的需求所掩盖。
(二)构建完善的多元参与的社区福利供给体系
现代社区治理倡导多元治理的理念,社区福利的供给也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作,安置房片区作为独特的社区形态,在对其进行治理的过程中本身就面临诸多困境,社区福利的协调与供给更是挑战重重。在此背景下,各社区治理主体应该明确好自己在社区福利供给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协商合作构建起完善的社区福利供给体系。在这一福利供给体系中,街道政府起组织、引导和监督作用,社区居委会牵头负责提供社区福利的具体安排,物业公司有条件地依据合同提供相关社区福利,居民开展广泛的自助互助服务。此外,街道和社区也需要积极地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相关的社区福利。
(三)协调好资金型、物质型以及服务型社区福利的均衡发展
如前所述,当前Z安置房片区存在三种形式的社区福利发展失衡的现象。安置房片区应当更加注重服务型社区福利的供给,努力实现三种形式的社区福利的均衡发展,进而实现社区福利水平的提升。社区内应当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服务中心内配备专业的服务人员,服务人员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居民及社区居委会委员组成。服务的资金、资源依赖政府拨款、社区集体经济、社会捐赠等途径获取。服务型社区福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供给:一是社区居委会认真承担上级政府指示的社区服务供给任务;二是组织社区居民间的自助互助服务,为社区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三是街道或者社区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或者凭单制等方式,积极地引入社会组织为安置房片区的居民提供专业化的社区福利性服务。
参考文献:
[1]白友涛.南京市麒麟街道Z安置房片区创新治理研究报告[R].2017-05-27.
[2]范健.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福利[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2):19-22.
[3]江立华.中国城市社区福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8.
[4]沈洁.从国际经验透视中国社区福利发展的课题[J].社会保障研究(北京),2007(1):60-82.
[6]周晶晶,朱力.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安置房片区管理问题研究——以Y市X镇XF社区为例[J].东南学术,2015(3):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