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院校文科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2018-01-28卞莉莉郑逸芳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科导师研究生

卞莉莉,郑逸芳

(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从文科研究生的培养规律入手,以公共管理为例,构建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能为文科研究生专业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基地,培养文科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相比工科、农学类大学生,公共管理类等文科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以实践能力为主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大难点。文科研究生开展社会实践难度较大,目前往往以理论性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小,缺乏有效的科研训练活动,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及市场需求。

基地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是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殿光等(2017)重点研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可行的解决方案。孙天昊等(2016)制订了包括4个专题模块和3个能力层次的实践内容。倪敬等(2015)提出了面向企业研发需求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新模式。研究生实践基地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功能的发挥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得以充分体现。如何保障实践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直接影响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果。

本研究从文科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索文科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模式,提出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强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基于教学实践、科研训练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二、文科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解决部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教育理念滞后的问题。有些文科教师对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开展实践教学面临着经费、安全等方面的困难和挑战,因而在文科研究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存在着忽视实践教学的倾向。本模式实施使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提高了思想认识。

(二)解决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虚化的问题。实践基地如果缺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疏于使用,就会虚化,起不到该有的作用。

(三)解决教学与科研结合不紧,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导师的科研任务、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等都使研究生教学中较为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

(四)解决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国家需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需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有用人才的教学需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的个人需求,都要求必须加强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行统一。

三、文科研究生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模式

基地建设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制度为保障,以互动提升为要求,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质量与效益统一的原则,实现基地建设服务地方需求,科研实效提升基地水平,教学相长融合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深化服务内涵的良性循环。

(一)注重协同机制建设。为建设和管理综合实践基地、固定观察点,从机制上实现了创新。主要体现在相关制度的建设上,包括制定课程实习规范要求及工作量计发办法,严格研究生课程实习规范,明确工作量计算办法;对研究生导师带队实践的实效纳入绩效管理,建立研究生导师带队开展实践教学、社会调查的规章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对基地给予经费投入,不断加强硬件建设,为师生到基地开展活动提供条件保障,解决许多基地建设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重签约、轻建设无使用的问题。

(二)发挥团队的作用。凝练研究方向,以导师为带头人,在相同的研究方向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校级科研机构等的带动作用,团队融合开展科研。促进学生在科研上的进一步发展,组建了具有特色的学生创新项目团队。为每支学生创新团队指定3-4名专门的导师进行指导,建立严明的纪律以及完善的工作机制。

(三)强调“教”与“学”互动。教师贯彻导师制相关要求,以导师个人或导师团队等多种形式积极带领学生到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完成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研究生从入学起就加入导师或导师团队的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主形成研究成果,并参与各级学科竞赛,获全国论文征文比赛奖项等。教与学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四)增强应用意识。师生在基地得到很好的科研训练。基地除协助师生完成实践需要之外,也提出需要课题组完成的研究任务。比如乡村规划设计、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的问题,课题组根据基地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出调研报告,形成基地与课题组的良性互动。导师把自己承担的课题与教学紧密结合,在基地完成相关课题调研工作,并且对基地的选点提出建议。这种在服务中开展的科研训练取得效果,也让实践基地建设发挥支撑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综合作用。

四、对策建议

(一)在教学方面,公共管理学科目前面临的主要教学问题有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较弱,教师对实际情况的了解有一定的脱节情况。首先,实施研究型教学。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把学习、研究、实践有机地结合以引导学生的高度参与以及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并且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同时养成科学研究的精神和科学态度。其次,实施案例型教学,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重视双向交流,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最后,实施双导师制。聘请相关的兼职教授。给每个专业型硕士配备两个导师,即1个校内导师和1个校外导师,结合校外导师对实践较为了解和校内导师理论方面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在实践方面,作为文科性学科,在实践教学方面同样遇到较多的问题,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锻炼、公共服务精神的培养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方面。通过实施的三个服务面向,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第一,面向基层决策咨询。通过鼓励学生到基层公共管理部门实践,提供决策咨询,参与基层公共管理,显著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第二,面向三农问题。依托农林院校优势,以农村公共管理作为主要聚集方向,聚集引导学生关注三农问题,调查三农问题现状,积极为三农问题的解决贡献力量。第三,面向创业创新。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创新大赛,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三)在科研方面,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一大难题。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承担较为繁重的科研任务,而研究生学习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因而在研究生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文科科研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许多师生的科研经常是在书斋里完成的,但这样的成果创新性较差。综合实践基地为师生走出校门开展社会调查提供了载体,师生在掌握第一手调查数据、访谈纪录的基础上形成了大量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和接地气的调研报告,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咨政育人的作用,同时也丰富了研究生的课堂教学内容,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的互相促进,师生普遍受益,到实践基地蹲点调研成为常规科研活动。该模式特色在于实施“三进”。首先,研究生培养“进团队”。通过将研究生培养与团队建设结合,让研究生融入各个科研团队的科研,显著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其次,“进平台”。研究培养依托于平台,为研究生进行科研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最后,“进学术交流”。每学期都派出学生赴其他高校进行交流学习。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国内外学术会议,让学生了解一些各领域的研究动态,拓宽视野;了解科学家的科研经历,给学生树立一个标杆,起到了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殿光,李静茹,陈昌平,等.水利工程专业型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35):54-56.

[2]刘宝成,杨雯.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研究[J].时代教育,2016(15):85.

[3]孙天昊,何中市,伍星,等.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5):219-221.

[4]郑文轩,杨瑛,孟婷婷,等.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176-177.

[6]马凤才,郭永霞.研究生实践基地的功能及其实现[J].高等理科教育,2014(3):31-34,52.

[7]王成端.互惠共赢模式下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4(1):60-62.

猜你喜欢

文科导师研究生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V eraW an g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孙文科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