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28饶娟
饶 娟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当今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多数已实行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管理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学分制的全面启动冲击了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亦将面临教学内容、教学观念、场地器材以及教学手段等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进入21世纪后,大学生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他们的体质状况不但制约着择岗就业的问题,还对其学习、工作及生活的质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培养高校学生重要载体的体育教育而言,构建一种开放性、系统性、动态性和长效性的公共体育教育模式成为大势所趋,加之学分制管理的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呼之欲出,成为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方向,逐渐被业内人士所认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构建“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不仅调整了高校传统体育教育的弊端与当代高校学生体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课堂的封闭局面,力求充分发挥学生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将课内理论知识与课外技能实践、综合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在课外锻炼的过程中得到拓展,为终身体育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
一、学分制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优势成效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教育的业内人士便开始关注课内外一体化对于体育教育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投身于此项目的研究与实践工作,体育教育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其基本框架确立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发现了更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随着挑战的难度加大,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模式构建与完善,迎来了新的发展瓶颈期。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国家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为指导思想,以推广体育锻炼方法、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兴趣及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等作为教学目标,以改革教学策略与组织管理策略为手段,以构建优化的“课程体系”和合理的“评价体系”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进行不断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促进了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从现有的改革成效来看,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紧密联系体育课内与课外的实践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其实践技术能力,也激发了高校生参与体育的热情,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动着“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1.以人为本贯彻教学目标,自主选择覆盖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的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模式的关键,树立以体育知识、体育基本技能、终身体育能力为主的课程模式,高度统一课内外教学目标,活跃课堂气氛,明确课外活动目的,开设不同体育项目,保证课外活动的实用性,在满足大学生需求的多样化的基础上,尊重其个体的差异性,将不同的教学分级目标合理制定分值,纳入综合评价的体系,让课外活动成为课堂的有益补充,保证学生参与的积极程度。
保证高校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上,全方面覆盖自主选择权利,是满足学生体育课实际需要的重要方面。课内外一体化的自主选择教师、上课项目内容、上课时间等,让学生的地位得到体现,学习方式得到转变,引入难度、运动量、对抗性不同级别的项目,以充分调动高、低年级学生的体育兴趣,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提高学生自主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2.丰富活动项目,激发体育锻炼兴趣,提高锻炼质量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充分落实课内体育教学的基础上,丰富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的锻炼时间得到保证。学生参加自主喜爱的课外活动,让体育锻炼变得多姿多彩。课内外一体化完成了统一安排与灵活机动的有机结合,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体现。在兴趣的驱动下,体育技能学习与素质锻炼的质量得到了层次上提高。
由于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下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集体项目与单人项目的多样性,俱乐部与社团竞赛的拓展,使大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技能,在课外得到延伸和发展,对于学生促进课内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都有积极的影响。在科学有序的实践调配下,男、女生活动项目的差异得到了体现,突破了教学时间、场地和人数限制的障碍,保证了学生体育教学与兴趣的一致性,体育锻炼氛围得到了升华。
3.丰富高校体育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推动了高校现代化体育项目的开发,让高校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态势。通过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内涵,实现高校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的课外体育活动,在构建校园文化体系、激发学生活力、丰富学生情感生活方面,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在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下,大学生乐于学习,一味灌输的教学低效局面得到改善,学生自主习得技能,并通过课外活动调节学习所带来的身心疲劳。在此过程中,体质状况得到改善,人格培养得到完善,团队协作意识以及创新进取的精神也得到增强。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无疑为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实际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也逐渐暴露,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管理”等问题上。这些方面严重制约着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发展,是今后全面而长效地落实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所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高校教师教学理念未能适时转变,缺乏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力度
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高校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风格无法一时得到转变,与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所需的较高层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能力相冲突,使得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很难适应,仍存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的陈旧的现象,阻碍学生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另外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由学生会或者体育骨干担任管理任务,而班主任、辅导员等并未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导致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力度不够,存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出勤率降低的现象,加之与其他课外实验课时间冲突,锻炼效果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对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全面实施,都造成负面影响。
2.自主选项的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由于学分制管理的推行,与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空间自由度加大,对于大多数教学器材与场馆设施本就紧缺的高校而言,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课外体育锻炼需求。学校师资及场地资源的局限性,时常出现项目学生扎堆的现象,有些学生因为钟爱的项目被选完而被迫选课,而有的学生则为了选课而选课。
3.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与体育课内外联系尚未体现一体化的内涵
在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处于学生自由散漫、无人管理的状态。管理制度的缺失,让课外活动无法与体育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体育课程与社团课外体育活动无法整合,社团活动的体育课程文化功能缺失严重。
学校领导和相关部分支持力度的不够,也使得一些早晚操与社团活动纳入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成为无稽之谈,体育部门对于社团活动课程规范的无视,与约束力建设的缺失,让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内涵得不到体现,课内外未能紧密地联系,学生未能学以致用,终身体育锻炼的态度和习惯也得不到全面培养。
二、学分制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前景展望
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改革过程中,欲将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落到实处,需要经历更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与不断摸索,任重而道远。如何在高校公体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是走上系统化、科学化的道理的主要任务。
(一)将生态理念植入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改革方向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发展,必须根据各自的特点,考虑实施所需建立的实际环境,受到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环境,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为了分析其发展中所要面临的问题,揭示本质,我们可以将这一生态的理念植入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改革中,将其与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相互融合,结合教学改革的环境因素,根据自己的实际体育特色,完善其基本构架,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发展道路,培养适应环境并利用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其在提高自己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找到适合自我锻炼、增强体质的内容和方法。
(二)将数据观引入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体系
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数据让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正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模式与生活方式。而在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管理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大多以数据的形式储存下来。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将“大数据”的观念引入教学管理体系,将是实施改革的另一个趋势,亦将是扭转管理缺失的具体措施之一。高校体育教师和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校与体育有关数据的有效采集、分析,建立档案,让学生和老师更进一步了解具体情况,还能根据数据反馈找到适合其锻炼的最佳体育内容与方式。同时,将学生体质变化所体现的数据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体现评价体系中的发展性指标,更是检验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成败的客观依据。
三、小结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是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认清现阶段的优势与困难,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趋势地努力优化教学效果,立足于体育教学改革核心任务,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挖掘其体育潜能,以兴趣为诱导,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实现终身体育的根本途径,也是学分制管理下,长效落实“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本质。
参考文献:
[1]陈雪燕,孙海挺.大课程观下的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体育科技,2014,35(6):143-144.
[2]李涛,张海信.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7(3):121-124.
[3]于克巍,陈昌,李阳.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效果探析[J].运动,2016(17):74-75.
[4]汪浩寰.基于阳光体育运动背景的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6):140-141.
[5]许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9):9-11.
[6]张文华.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展望[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0(6):65-68.
[7]李首一,李书泉,高健,等.普通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建设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4):114-118.
[8]薛宇雯,白雪松,方师平,等.西南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现状与对策[J].运动,2016(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