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借贷平台研究文献综述

2018-01-28曾晓光刘新玲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借贷学者校园

曾晓光,刘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快速从线下到线上转移,P2P平台网络借贷平台不断向高校这一巨大的市场拓展业务,部分不良网络借贷也趁势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2015年,河南某高校大二学生因背负巨额债务跳楼自杀,紧接着多高校同时爆出学生背负巨额贷款辍学、失踪等恶性事件,一时间不良网络借贷浮出水面,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为各大高校所重视,成为高校校园中重大安全隐患之一。2016年5月,教育部同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教育机构部门要加强对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并要求教育和树立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观。目前,不良网络借贷从萌芽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其在高校中发展态势已经具有一定的覆盖范围和涉及面,尤其在高职院校当中,影响更为广泛,给高校安全稳定及其学生的个人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安全隐患。研究高校不良网络借贷,有助于寻找最切实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有关于校园内不良网络借贷的研究从2015年年底至2016年年初开始陆续有学者对其有所关注,并且学界中多数以“校园贷”为研究主题。除此之外,多数纸媒对“校园贷”进行相关方面的报道,如人民日报(2016年3月)刊登了《“校园贷”离不开风险教育》,着重强调了“校园贷”不失是大学生创业或是获取急用资金的一种途径,但与此同时务必提高大学生财商和风险意识。而在学界中,以“不良网络借贷”为研究主题的,从2016年年底开始至今,有学者开始以该主题进行研究,不过研究成果甚少。目前,学界对于“校园贷”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概述现状、分析原因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方面;另一方面则是从商业的角度,分析其运行机制,阐述其收费的标准或陷阱,少部分学者通过从建立数学模型等专业角度分析运行机制和防范措施。

一、关于“校园贷”发展历程的研究

了解“校园贷”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更好、更深刻地了解“校园贷”的由来,对于解决“校园贷”问题有深刻意义。由《2016年大学生消费分期报告》可以得出,在80家上线的网络平台中有近六成成立于2015年,2013年和2014年成立的比例分别是17%和27%。可见,“校园贷”发展有一定的爆发性,巨大的利益驱使使得高校网络借贷平台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涌现。部分学者对“校园贷”发展历程有做归纳阐述。王晔浩、王若瞳、王林娇《“校园贷”平台法律责任研究》中认为,“校园贷”是2013年兴起的网络贷款,主要是为大学生提供分期消费贷款或小额现金贷款。学者赵忠亮在《校园贷类借贷平台监管问题研究》中对校园贷的发展历程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他指出“互联网+”的国家支持以及大学生消费观念的改变,促使“校园贷”在一时间成为热点。其次,国家在2015年和2016年发布的两个金融政策促进校园消费网贷的发展,而国家对信用卡业务的限制为借贷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者顾海亮在《杜绝“校园贷”陷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提出,“校园贷”现今都只是发生在校园里的商业借贷的模糊含义,其“校园贷”的前身是专门为家庭困难学生无法支付学费而提供的贷款,利息全部由国家补贴。学者赵永峰在《信息化时代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对策》谈到了校园贷的发展历程,提到“校园贷”自2005年,各大银行看着学生市场的商机,分分推出校园信用卡,但其银行间无序竞争导致高注销率、高休眠率、高坏账率,而2009年国家银监会发布的有关“通知”,要求大学生办信用卡需征得父母同意,不仅防止坏账率提高,也提升了信用卡的门槛。学者代顺洪在《“校园贷”产业链是如何运转的》中提出2014年以来,针对大学生群体所开发的分期付款消费平台涌现,并获得巨额融资,发展迅速扩张。学者杜威、令狐欢欢、徐敏在《试析高校校园贷的现状及应对策略》中,关于“校园贷”的发展和产生,除了提到大学生信用卡被银行收回,还提到了针对于大学生的信用卡,招商银行是第一个发行卡的银行。

二、关于“校园贷”概念、特征、分类、现状等研究

关于“校园贷”概念的研究,没有学者给出规范的定义,而对特征、分类两者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者许群英《“校园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中提到“校园贷”又称校园网贷,是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王晔浩、王若瞳、王林娇《“校园贷”平台法律责任研究》中将贷款途径分为三种,分别是分期购物平台、单纯的P2P贷款平台、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类服务。学者吴再发在《陷阱与跨越:校园贷视阈下的大学生消费引领》中总结了“校园贷”监管缺位、审核宽松,虚假宣传、过度诱导,费用奇高、催收野蛮三种特征。学者许群英《“校园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中认为“校园贷”涉嫌高利贷和暴力催收,误导性宣传和欺诈销售,贷款审核不严格。学者王雪云《互联网下校园的发展与规制探讨》中提出,“校园贷”流程简单,隐形费用高,放贷门槛低和违约金畸形。

在对“校园贷”的研究当中,许多学者对“校园贷”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包括对使用现状、覆盖范围、特征性对比等。在关于现状调查的研究文献当中,学者通过在一所高校或是几所高校中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得出校园网络借贷使用状况实证结果。大部分学者在调查时,除了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收集外,还侧重于调查日常收支、款项用途、贷款额度、对校园网络贷款看法、还款方式、知晓度等。

学者王曦、李雪在《南昌市高校大学生校园贷使用情况调查》中对南昌市高校大学生使用“校园贷”的情况做了问卷调查,并做梳理,总结出下列几个方面:年级越高使用校园贷的比例越高;农村大学生校园贷高于城镇大学生;女性比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第三类平台,暨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京东、蚂蚁花呗一类,男生则喜欢选择第一、二类贷款额度大的平台;大一学生和研究生选择第三类平台明显高于其他各个年级。另外,选择从多重响应上分析大学生“校园贷”使用情况,其门槛低、操作方法简单,放贷速度是使用“校园贷”的重要原因;男生认为“校园贷”利率低的比例高于女性;女性更注重校园贷门槛的设置。学者卢艺方、段昕昕《“校园贷”现状调查及金融、法制监管建议》则以河南四所高校和两所高中为调查范围,从参与度、知晓率、消费去向、贷款额度、父母亲人知晓情况、对利息计算、还款方式的接受程度、关于裸条等欠款发生情况的知晓感受率、借贷平台选择的依据、面对风险时候的处置办法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校园贷使用状况,得出了风险意识亟待提高、裸贷影响大学生心理、消费去向背离初衷、“校园贷”线下推广力度大等结论。学者侯荣灿在《新形势下校园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在校大学生网贷的调查》中,通过问卷对“校园贷”进行调查分析,范围涵盖中南民族大学本科生的不同院系和年级,后从专业群体、大学生收支现状、贷款平台和贷款目的四个方面对结果进行简述,两位学者发现无论是财经类专业学生或非财经类的大学生,对“校园贷”的态度不无影响,70%以上的学生还是持支持态度,另外,还发现购物贷款还是“校园贷”的主流以及合理的收费平台是平台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不多的以研究现状为主题的文献中,部分学者通过阐述事实的形式,分析“校园贷”的有关现状。

学者汪荣晖、李铁峰在《浅谈高职校园里“校园贷”的问题现状及对策》中,以“校园贷”恶性现状为引言,简要分析阐述了高职院校中“校园贷”学生有比较强的消费需求,高职院校“校园贷”门槛低风险高的普遍问题,“校园贷”部分平台审查不严等原因是造成“校园贷”如今局面的原因。学者杜威、令狐欢欢、徐敏的《试析高校校园贷的现状及应对策略》从“校园贷”产生背景、问题、应对措施几方面分析校园贷现状,并提出对策。学者郭仕样在《校园贷平台浅析》中,从消费理念进化、电商平台推动、“互联网+”的火爆来阐述“校园贷”发展状况,提出了平台盲目扩张、贷款门槛低、高利息与高滞纳金以及暴力收债的隐患。

三、关于“校园贷”运行机制的研究

研究“校园贷”平台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校园贷”的产生与发展,对于规避“校园贷”的风险以及其在大学生当中的恶性影响更是事半功倍。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术角度来分析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行机制,及网贷平台运营方式,分析罗列了网贷平台的认证步骤、利息计算方式、隐性费用等。

学者代顺洪在《校园贷产业链是如何运转的》对“校园贷”产业链的基本状况做了研究,包括对校园网络借贷平台的资金来源、风控手段、催债手段、团队体系、费率、利息、违约金、逾期率等做了介绍。学者郑春梅、贾珊珊在《国内外校园贷平台比较及规制分析》中通过对国外大学生贷款平台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指出国外校园贷放贷门槛高,并且其收费透明,学生贷款的利率低、还款方式灵活,平台以有赚钱的能力并有信誉的借款人值得拥有更低的借款率为经营理念,通过社区模式为高质量学生提供较低成本贷款,并以此降低违约率。学者黄丽、徐婉莹在《从国外学生贷款运行机制看我国校园贷发展》中,则着重分析国外平台的发展和运行机制,与国内校园贷平台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了国内贷款风控体系的完备性不足,与国外风控体系存在较大差距。学者陈威中在《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中,从“校园贷”的发展历史为切入点,举例分期的运作模式和认证方式,分析了平台营销的手段,指出了平台中免息、购物节等营销方式,有效吸引大学生办理申请贷款。

学者陈倩在《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校园贷研究》中通过总结校园贷的四大因素,再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四个因素对大学生校园贷行为的影响显著度和系数,以进一步对辅导员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通过分析,学者得出个人消费欲望与选择校园贷呈正相关,风险管控意识与学生选择校园贷负相关。另外,个人的金融意识和征信意识越高,学生越不会选择“校园贷”。学者张海楠《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校园贷平台的行为分析》则通过构建借款人与网络借贷平台的信号传递博弈模型,从借款人的角度,分析如何规避借款人对校园贷平台的逆向选择问题。他发现,借款人向优质“校园贷”平台成功借款收益越大,借款人越容易根据后验概率选择借款;劣质伪装成本越大,借款人越能了解平台优劣状况,平台如果通过不同的诱骗手段得到的收益越大,借款人就越不容易识别平台所传递出的信息。学者郑春梅、贾珊珊《博弈视角下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机制设计》通过构建借贷双方博弈模型和校园网贷平台与监管平台的博弈模型,分别对两种博弈模型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借款人的违约率受惩罚概率和处罚金的提高所控制,在信用体制完善的情况下,借贷人要将受骗率降至最低,可以通过了解平台的信用状况。学者王雪云在《互联网下校园贷的发展与规制探讨》中对“校园贷”常见的八项费用进行归纳罗列,分别分析了八项费用的利率以及收费的说明。

四、关于“校园贷”存在问题的研究

在对“校园贷”的研究当中,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校园贷”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问题的根结。大多数学者对问题的描述从高校管理学或社会管理学的角度分析存在问题,因此在问题的分析罗列上文章之间存在相似之处。

学者王晔浩、王若瞳、王林娇《“校园贷”平台法律责任研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举例了“校园贷”在运营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违法事实,提出了部分平台未起到告知义务、隐瞒资费、收债方式不合理。学者任一帆、马旭峰、王欣丛在《大学生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干预》中,提出了“校园贷”具有危及大学生人身安全、易诱发群体性伤害,指出了平台缺乏统一监管、存在借贷陷阱、大学生缺乏风险意识的原因导致了问题的产生。我国信用体系的缺位也是造成大学生信用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学者郑春梅、贾珊珊在《博弈视角下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机制设计》除了指出分期费用不透明,网贷成变向高利贷,还指出征信体系不完善,平台征信数据缺失的存在问题。除了征信体系的问题,学者赵永峰在《信息化时代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对策》中还提出了大学生金融知识匮乏、被协议条款蒙蔽、信息泄露甚至是人身安全的风险。学者陈威中在《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中同样提出,校园贷存在信息不够透彻、风控机制不严谨和利率较高的问题。学者吴昀霖《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探讨》中认为,“校园贷”尽管可以短时间内解决大学生资金上的困难,但同样存在诱导大学生错误的金钱观、危害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的学习,这些问题的发生除了监管问题外,大学生自身自制力差、学校管理不足也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原因。有学者从网络角度谈“校园贷”有关问题。学者吴阳、黄林辉的《网络诚信视域下的校园贷问题及其规制》中指出行业诚信道德的缺失,大学生也对自身的互联网信誉重视低,电商平台通过分期付款的效果刺激了消费,大学生又能在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贷款申请,慢慢地将部分大学生消费群体推向“高利贷”的深渊。学者叶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中,以分期乐网络借贷平台为例,对该平台的运作方式进行介绍,举例说明一台价值为5376元的手机进行不同期数的分期付款,年利率的高低差别,并指出了其利息远远高于银行利息,以此反映出“校园贷”平台存在高利贷倾向、审核认证漏洞大、平台无序竞争导致的违约风险高等问题。

五、关于“校园贷”改善方式的研究

几乎所有有关“校园贷”的研究文献,学者均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或改善方式,分析角度从法律、高校管理学、社会管理、金融等学科进行分析,但大多数的解决措施还是以监管和管理为主。

学者许群英《校园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从“校园贷”的概念和特征为切入点,阐述了“校园贷”存在着误导宣传、审核不严等特征,指出了“校园贷”的风险和产生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校园贷”的风险防范与教育机制构建规范校园贷、完善大学生信贷体系的风险防范对策。学者郑春梅、贾珊珊《博弈视角下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机制设计》提出,要建立较为完善的信用机制以帮助大学生理性选择平台,以及要加大对不诚信平台的惩罚概率和力度。其实,通过对校园贷平台和监管者博弈模型的分析,学者认为提高对平台的欺骗成本只能在短时间内减少校园贷的恶性事件,长期还是无法规制平台的失信行为。学者顾海亮在《杜绝“校园贷”陷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中提出了范围较广的建议,他认为国家要加强对不良网络借贷机构的监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的机制,加强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对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的普及以及加强学生资助信贷体系建设力度和诚信文化建设。学者王雪云在《互联网下校园贷的发展与规制探讨》中认为,除了加强平台的监管和平台规范之外,还要明确监管主体的职责,加强平台自身的建设以及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者黎博、徐加宇《论校园贷风险防范》详细列举了如何风险防范的措施,认为加强学前教育的力度,为深陷校园贷的学生提供兼职信息,政府也应尽快完善立法体系。学者赵永峰在《信息化时代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对策》中,提出除了建立法律体系外还要建立投诉渠道,高校对于平台进入校园宣传要进行监管。

六、关于“校园贷”中不良网络借贷的研究

学者李巍、李磊《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现象调查与思考》从实证调查入手,对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两所学校三个年级的113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调查范围内生活费统计、来源和收支情况以及对网络分期贷款的认识,包括对校园网络借贷的了解、使用情况和校园网络借贷的流程及相关法律知识了解等。提出了大学生超前消费、风险意识薄弱、平台无序扩张以及借贷平台的监管真空的问题,建议其加强有关知识普及、网络监管力度、资助体系建设、应急预警处置工作。学者甘友成《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研究》从现在描述、产生原因、危害,以及解决措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主要提出了加强监管、专项教育、广泛宣传、关注特情四个方面的风险防范措施。学者余婷婷《防范高校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的策略研究》侧重于提出防范措施,建议高校要从提高认识、深入开展三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宿舍文化建设、网贷长效预警以及家校联系这几个方面开展廉洁教育管理,以防范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学者李颖《高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再思考》中,提出了超前享乐消费、投机赌博陷阱、网络生活依赖、创新创业驱使下的高校不良网络借贷的表现形式。学者张秋《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机制探析》和学者戴静《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杜绝》,两位学者都从教育引导、建立预警体系、加强监管以及加强资助工作等几方面提出不良网络借贷的风险的防范措施。

七、“校园贷”研究的评述

“校园贷”的有关问题在高校里面仍然具有很大的潜伏性,难发现、突发性强、群体连带,仍然是“校园贷”的重要特征。由于“校园贷”问题的特殊性,其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许多学生不会轻易暴露自己是否在网络借贷平台上贷款。因此,对于“校园贷”有关案例的调查和取证存在一定的难度,实证研究中存在一刀切,缺少以涉事“校园贷”学生个体为主的访谈调查以及对推广“校园贷”的校园代理学生的实证访谈调查,无法真正了解涉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变化。有关于“校园贷”的研究从2015年底2016年初开始,研究的学者和成果成增长态势,对“校园贷”是什么、有什么特征、现状如何、运行机制以及利息收费等都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概述,总体上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从目前对“校园贷”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校园贷”的概念界定不明晰。目前对“校园贷”概念的研究,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用百度百科给出的概念界定,没有科学合理地为“校园贷”给出定义。

(2)针对“校园贷”的特征研究,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于现状的调查,其调查范围存在局限性,调查对象也仅为学生,较为单一。

(3)“校园贷”和“不良网络借贷”二者具有联系性,但又有所区别,二者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在当前对二者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做实质性区分。在对二者的研究中不能简单将二者做混淆,把“校园贷”作为“不良网络借贷”来研究,认为“校园贷”就是“不良网络借贷”。

(4)对于“校园贷”存在问题的研究,就目前研究现状,大多数的问题导向在于监管、学生、家庭三方面问题,问题剖析还不是很深入,未针对某一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5)在解决措施上,现有的研究成果偏向于从校园管理的角度,少有从学生个体出发的解决途径。

“校园贷”问题无法一朝一夕完成,还需要靠广大学者、监管部门、家庭、高校等通力合作,才能彻底根除“校园贷”给广大青年学子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王晔浩,王若瞳,王林娇.“校园贷”平台法律责任研究[J].法制博览,2017(3):222-223.

[2]赵忠亮.校园贷类借贷平台监管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2016(35):198-199.

[3]顾海亮,杜绝“校园贷”陷阱构建高校和谐校园[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9):264-265.

[4]赵永峰.信息化时代引导大学生远离“校园贷”的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3):281-282.

[5]代顺洪.“校园贷”产业链是如何运转的[J].金融经济,2017(14):54-55.

[6]许群英.“校园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J].财务金融,2017,28(12):106.

[7]吴再发.陷阱与跨越:校园贷视阈下的大学生消费引领[J].福州大学学报,2017(2):105-108.

[8]王雪云.互联网下校园贷的发展与规制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7(2):187-188.

[9]王曦,李雪.南昌市高校大学生校园贷使用情况调查[J].调查与思考,2017(7):29-30.

[10]卢艺方,段昕昕.“校园贷”现状调查及金融、法制监管建议[J].时代金融,2016(11):238-239.

[11]侯荣灿.新形势下校园贷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投资理财,2017(2):146-147.

[12]汪荣晖,李铁峰.浅谈高职校园里“校园贷”的问题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6(12):351.

[13]杜威,令狐欢欢,徐敏.试析高校校园贷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价值工程,2017(4):187-188.

[14]郭仕样.校园贷平台浅析[J].时代金融,2016(12):286-287.

[15]郑春梅,贾珊珊.国内外校园贷平台比较及规制分析[J].人力资源,2016,17(292):349-351.

[16]黄丽,徐婉莹.从国外学生贷款运行机制看我国校园贷发展[J].财会研究,2017(10):113-146.

[17]陈威中.校园贷的发展与影响探讨[J].财务金融,2016,27(13):118-120.

[18]陈倩.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大学生校园贷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7,31(2):81-84.

[19]张海楠.基于信号传递模型的校园贷平台的行为分析[J].金融在线,2016(21):68-71.

[20]任一帆,马旭峰,王欣丛.大学生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干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2):75-78.

[21]吴昀霖.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7(3):85-86.

[22]吴阳,黄林辉.网络诚信视域下的校园贷问题及其规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7,26(3):25-28.

[23]叶岩.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6):116-117.

[24]李巍,李磊.大学生“不良校园网络借贷”现象调查与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2):56-59.

[25]甘友成.大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7,30(1):111-115.

[26]余婷婷.防范高校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的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7,33(5):191-192.

[27]李颖.高校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再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7(18):71-79.

[28]张秋.新形势下高校学生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机制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6,32(11):87-88.

[29]李洪兴.“校园贷”离不开风险教育[N].人民日报,2016-03-23(5).

猜你喜欢

借贷学者校园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民间借贷纠纷频发 诚信为本依法融资
让民间借贷驶入法治轨道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者介绍
一张图看懂民间借贷“防火墙”
民间借贷年利率超过36%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