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原地区乡村旅游与乡村性的构建

2018-01-28王卫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王卫才

(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体验性消费社会环境下,观赏乡村自然风光和品味乡土文化的体验性旅游需求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据《中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6年度)》,“2016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近21亿人次,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规模的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0多万个,整个行业快速发展;201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市民出行旅游的首选。乡村旅游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其乡村性,它既可以充分表达如乡村自然风光、乡风乡貌等乡村景象,也能够表达如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娱乐等乡土人情和乡村意象。这种表现为乡村性特征的乡村意象和乡村性本身已成为带动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核心吸引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参差不齐、脱离本地乡村地域实际开发样板式旅游景观、为追逐经济利益盲目发展等诸多因素,已成为现今制约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对中原地区乡村旅游地开展调查的基础上,以该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作为起点,结合乡村旅游地乡村性特征的现状表达,探讨分析乡村旅游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逻辑脉络,以期更深入地探究推动乡村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乡村旅游和乡村性

(一)乡村旅游

英国学者布莱恩(Lane)认为纯粹形式的乡村旅游是建立在乡村社会中并依赖乡村资源而开展的具有传统文化等乡村特点的活动。郭焕成等认为“乡村旅游指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景观、生产经营形态、民俗文化风情、农耕文化、农舍村落等资源,为城市旅游者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健身、娱乐、购物、度假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从乡村旅游主题的视角,郭焕成等将乡村旅游分为以下四大类别:乡村观光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文化风情旅游、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和乡村自然生态旅游等。张祖群则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不是简单的乡村经济发展,也不是漫无边际的乡村文化,而是在乡村经济基础上的乡村文化”;这些观点对乡村旅游的内涵做了界定,强调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空间场景内,适应特别是城镇旅游者回归传统乡村文化、品味乡土风情的旅游需求,以乡村景观、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等为主要旅游资源,所设置的一系列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等乡村文化主题相关的观赏游乐和体验性旅游消费活动。

(二)乡村性

何景明提出了乡村性的三个特征要素:(1)地域辽阔,人口密度较小,居民点的人口规模较小;(2)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和林业用地等自然用地为主,建筑物占地面积较小,即具有乡村性特征的自然景观;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和林业为主,且具有较强的季节性;(3)具有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特征。邹统钎阐述了乡村性的塑造问题:(1)强调以地域差异与资源特色来确立乡村旅游的主题;(2)强调乡村地方的风俗民情与村落建筑样式和风格的再现和表达;(3)论述了乡村长期居民表现出的乡风乡情,乡村环境中的乡土气息等对于旅游场景氛围的意义。以上对乡村性有一定代表性的论述,说明乡村性分别是农村、农民和农业作为地域、身份和职业的集中表达。具体来讲,乡村性是对农村社区样貌、农民生产生活场景和乡村文化景观的集中表达和概括;相反,农村、农民和农业又是乡村性存在的基础,所以乡村旅游业乡村性特征的体现应是对这三者意象的再构建和表达。尤海涛等认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乡村性的保护,明确城乡规划中资源特色型乡村旅游地的功能地位及其未来用地发展方向,保护乡村居民参与旅游与分享旅游的权益,转变政府角色,注重乡村现代化发展中新的乡村意象的塑造,以使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得以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在现今农村社会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性的保持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则显的尤为关键,对于乡村旅游的生存和发展更是不可或缺。

二、中原地区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剖析

(一)现中原地区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农家院型、采摘园型、主题公园型、农业生态园型和乡村主题文化型等

1.农家院型乡村旅游

中原地区农家院型乡村旅游主要以经营农家特色饭菜为主,有些则提供住宿、休闲娱乐活动等服务。按照经营规模状况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经营规模较大的农家院,院内一般有提供就餐的特色农家小屋,用作观赏的小桥流水和休憩的凉亭,还有蔬菜和水果培育大棚以及鱼塘和家禽饲养场所等。它们既供游客观光欣赏和进行体验消费活动,也为农家院餐饮服务提供部分食物来源。这类农家院大多位于当地旅游景区的周边区域,或分布于通向旅游景点的路线上,方便游客前来观光消费。第二类是规模较小的农家院,大多分布于乡间村口,主要提供农家餐饮服务,当地周边不存在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或与旅游景点相距较远而偏离旅游路线,因而便少了乡村旅游的意味,农家院只不过是周边村民或途径行人前来就餐的农家饭店。

2.采摘园型乡村旅游

目前,水果采摘园数量较大又相对分散,大多毗邻交通要道,与城镇相距较近。采摘园为旅游者提供一种休闲体验性消费活动,但经营成本较高,其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且存在着旅游者消费停留时间短、消费项目单一等特征。

3.主题公园型乡村旅游

建于乡村空间内的主题公园,是乡村旅游的热点去处,主题公园虽然在空间上位于乡村区域,园区内的景观和观赏物在内容和形式上表达的却多是城市文化和西方文化,园区设置更多的是现代游乐设施,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旅游特征,少有乡村自然和人文景观,在乡村旅游中显得不接乡村地气,与乡村性的文化特征相去甚远,没有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意蕴。如河南某乡村旅游地的郁金香园,是以郁金香为主题的观赏型花园,规划设计融入的是西方文化元素,内有基督教堂设计外观的建筑和标志、西方神话中维纳斯的塑像以及大写的“LOVE”造型等;也有以休闲娱乐活动为主题的体验性主题公园,如湿地公园和水上乐园等,已经变身为现代游乐场馆。

4.农业生态园型乡村旅游

农业生态园是上述三种乡村旅游类型的综合与升级,园区主要提供综合性乡村旅游服务包括农家饭菜和住宿、农事体验和观光欣赏以及购物等。部分生态园内构建有与乡村性相关的文化形态要素,园内景观与房屋建筑设计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如开封市祥符区双九农业生态休闲庄园,提供农事体验、旅游观光、休闲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服务,包括蔬菜基地、垂钓中心和葡萄长廊等项目,餐饮服务和休闲观光等体验性活动是此类生态园的主要旅游内容。

5.乡村性主题文化型乡村旅游

第一,以古村镇及宅院和历史文化建筑等为旅游吸引物,开发为观光旅游项目,此类旅游景点分布相对零散,且具有不可移动性。

第二,乡村性要素重构于乡村旅游场域内,如许昌市鄢陵县建业绿色基地,除了具有上述农业生态园的乡村旅游要素之外,还建有表达民间建筑和饮食文化特色的建业大食堂西街和表达乡村民居文化的中原传统民居建筑等。

第三,乡村性文化主题型博物馆有农耕博物馆、乡村民居博物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和农业产品展览馆等。此类乡村性文化主题突出,具有明确的旅游目的性,其功能有:保护传承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交流与互补;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开拓资源空间,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亲和力、文化教育功能,发扬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

(二)中原地区乡村旅游业经营与发展问题剖析

目前在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与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存在着诸多浅显和片面的认知。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一般印象:乡村田野风光,农家小院和几间农家小屋,其间还有农家生产生活的景象等观赏性意义的旅游内容,以及品尝农家风味、采摘水果蔬菜和饮茶垂钓等休闲体验性活动。乡村旅游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认知和实践则是:只要房子建好、道路修好、饭菜做好就是发展好了乡村旅游,就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旅游者纷至沓来。所以,很多乡村居民就以自然家庭为单位,将自家小院和房子稍加改造就是一个特色农家院,在自家田地上搭起大棚、种上草莓、葡萄等就成为水果采摘园,再加上缺少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经营,造成了很多发展单一旅游项目和低水平经营的重复建设,同质化、同构化问题日趋凸显。更为堪忧的是,对农业和乡村文化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规划,也造成了不必要的土地和经济资源浪费,甚至开发后却未投入使用或因经营不景气而停业,结果造成土地和设施长期荒废。在一些地方,乡村旅游获得的经济收益尚不能弥补对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冲击所造成的损失。

发展乡村旅游,要在乡村空间内立足于本地特色农村资源,利用和开发本土传统乡村文化资源,构建表达乡风乡情和传统乡村风貌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进一步深化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旅游品质,最终实现传统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和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江立华认为“脱离乡村的传统文化活动、缺少文化底蕴,现代商业再能运作,乡村旅游也只能是一种空中楼阁、好景不长”。因此,乡村旅游也是一种文化旅游,以传统乡村文化资源立足点和着力点构建乡村旅游景观和观赏物,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应有之义。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则按照城市文化的价值观和旅游需求,设计建造乡村旅游的景观和设施,按照城市文化构建的方式改造乡村空间和环境,其结果却是乡村旅游发展与都市旅游者需求背道而驰、渐行渐远。如何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和构建乡村性元素,促进乡村旅游适应市场需求且持续健康发展,是解决这一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切入点。

三、乡村旅游场景下乡村性元素的构建

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等农村产业转型发展的精神根基和文化灵魂,它使乡村旅游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在乡村旅游地,乡村性主要体现在乡村性元素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乡村性元素的构建:一是乡村空间内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乡村性;二是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及休闲娱乐方式的乡村性;三是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的本地化。

(一)乡村空间内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乡村性

乡村旅游应是发生在乡村区域空间内,包括乡村居民的生活社区和生产区域,空间区域内村落规模小且分散,土地功能类型主要以农业、养殖业和观赏型植物种植业等自然用地为主。乡村性特征的人文景观指的是体现乡风乡情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田园风光、乡村聚落的建筑样式和风格、乡风民俗及节庆礼仪活动以及娱乐休闲活动等。

(二)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及休闲娱乐方式的乡村性

乡村长期居民主要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以及养殖业和种植业等生产活动,还有乡村居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日常生活方式等。首先,可以将部分家事活动开发为适宜旅游者观赏或者参与的旅游体验性活动,为乡村旅游增添农家特色与吸引力;其次,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品作为乡村旅游的观赏物或者消费品;最后,养殖业和种植业本身就是乡村性景象的一种表达,充分开发养殖业和种植业作为旅游资源的潜力,实现多样化发展。

(三)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的本地化

乡村旅游地从空间上不应是与乡村区域隔离开的一座孤岛,而应与当地乡村社区进行充分的交流并协同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本地化,以服务乡村旅游所在地域的乡村地区经济发展为导向,基于本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自然、人文景观以及旅游观赏物和产品,吸收安置当地居民就业。另一方面,鼓励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业的规划与发展,保持乡村长期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的受益者参与乡村旅游的小规模经营如餐饮住宿游乐等行业以及生产和销售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等。

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决定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于农村、农民和农业,根植于本土文化,不离故土不离乡风乡情,开发利用好当地农业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坚持乡村旅游与传统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融合发展模式,是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基本保障。乡村旅游的开放性要求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要科学设计和优化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鼓励乡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规划、决策过程,接纳乡村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和服务活动。另一方面,要以旅游消费主体的需求为导向,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乡村旅游管理和发展经验,在继承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提升。

发展乡村旅游,要基于当地乡村自然人文空间和资源,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和传统乡村文化资源,构建传统乡村文化和乡村性特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乡村旅游地,合理设置具有传统乡村性特征的乡村景观和举办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源和内涵,推动乡村旅游朝向地方农村特色化、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

乡村旅游地应是将乡村性包括农村、农民、农业等文化要素充分表达的空间场所,是对乡村性文化的一种重塑和再构建,同时也是对传统乡村文化的一种继承和保护。乡村性是乡村旅游存在的精神根基,只有始终保持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征和乡村意象,才能实现其自身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Bill Bramwell Bernard Lane.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M].UK:Channel View Publications,1994.

[2]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

[3]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8):307-314.

[4]何景明.中外乡村旅游研究:对比、反思与展望[J].农村经济,2005(1):126-127.

[5]邹统钎,马欣,张昕玲,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政府规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2):64-67.

[6]尤海涛,马波,陈磊,等.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58-162.

[7]江立华,陈文超.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旅游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92-96.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