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语言连贯的方法
2018-01-28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李奕萍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中学 李奕萍
古人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作文语言一定要有魅力。在进行写作训练的过程中,达到了文从字顺、语句通畅的水平之后,就要考虑如何使作文语言做到连贯、得体、准确,就要考虑如何锤炼作文语言。语言是思维的细胞,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载体,是作者生命体验的直接流露,好的内容只有通过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才能表达出来。考场作文,语言和内容是阅卷老师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也是体现考生写作潜能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连贯是从语言的组合衔接上对语言运用提出的要求。一篇作文之中,先写哪一段,后写哪一段;一段之中,先写哪一句,后写哪一句,都要作通盘考虑,合理安排,尽可能使文章前后贯通,语意畅达,一气呵成。要使文章语言连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统一的话题
记叙文中叙述一件事情,或者议论文中阐述一个道理,都要保持话题的前后统一。所写的句子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句子的话题与段的话题一致;每个段要围绕统一的话题,使段的话题与全文的话题一致。话题前后统一,是保持作文语言连贯的首要条件。话题往往就是主语,在连续表述中,最好不要轻易改变主语。作文要表现一个中心意思,就不要随意转换话题。
(二)表述角度要一致
无论是说话还是写作,阐述一个观点,描述一个对象,总要有一个表述的角度,包括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人称角度等。意思联系紧密的几个句子,表述的角度应该前后一致。角度一致,作文语言才能连贯。
(三)写作思路要连续不断
写作思路就是作者思想所走的路,这条思想的路应该是连续不断的,反映在作文语言上,就是句子的顺序、段的顺序安排要合理。事物之间都有一定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事理顺序等。按照这些顺序合理地安排文章,作文语言才能连贯。一般说来,记叙文多以时间或空间为顺序,说明文多以空间或逻辑为顺序,议论文以事理为顺序。句的安排、段的安排都应该考虑这些相关的顺序。
(四)语言衔接要紧密
作文语言形式上的衔接与呼应,也是保持语言连贯的一个重要条件。要使语言前后衔接紧密,可以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因为关联词语可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也可以连接句子或段落。写作时,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可以使作文语言连接紧密,语意表达连贯。又或者在写作时,巧妙使用一些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所谓意思有联系的词语或句子,包括序数词、表示时间或空间的一组词、表比较的词、同一词语、同义词语、代词、同义句子等。恰当使用这类词语或句子,可以使语言前后贯通,语意自然顺畅。要使作文语言衔接紧密,还可以适当使用过渡性语句或段落。从一个意思转到另一个意思,一个事件转到另一个事件,一个场面转到另一个场面等等,需要适当使用一些过渡性的语句或段落,以避免文章生涩、不流畅。
(五)注意语言的节奏和声调
语言节奏和声调的巧妙组合,常常能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作文语言从音节和节奏上,都要前后和谐,即要做到句式对称和语言押韵。
(六)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要一致,情境氛围要协调
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语言的风格应趋于同一,要平实都平实,要生动都生动,要庄重都庄重,要简约都简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脉的贯通。另外,情感色彩也要保持一致,不要出现褒扬的场合却出现了贬抑的语句,或贬抑的场合却出现了褒扬的语句,还要注意情境氛围。比如写景色彩有明快与暗淡之别,而不同色彩的景物描写中所寄寓的感情自然就各有不同。气氛,也有热烈、冷清之分。作文语言要充分考虑语境,在语言风格、情感基调、感情色彩等方面做到与全文一致协调。
【范文精选】
善行,我该如何安放你?
广东一考生
慈善,本该是一个充满人性关怀的字眼,是一种能让行善者体知自身对于社会超出个体有限价值的义举,亦当成为受助者生命的冬天里的一把温暖的手炉;但如今,它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就如那个感激却婉拒的家庭。
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在我看来,可能是行善者披着慈善外衣的功利和作秀之心。但更多的情况下,我无奈地认识到,行善者的一颗赤诚之心无可置疑,而他们行善的方式往往成了让爱传递的最大阻碍。正因为他们总是惯于以“救世主”的目光来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善意,受助者在这目光的省视下被点燃的一颗过于澎湃的自尊心,让善意之举充满了火药味,从而,受助者拒绝牺牲在弱势地位下愈显珍贵的尊严和平等来满足慈善家的自身价值认同。就如那个最后以“这是一种施舍”为由拒绝捐助的家庭,我相信,生活尚且难以为继的他们需要这份帮助,也许是以往受助的不堪经历或这位富翁的施助方式,让他们艰难地选择了拒绝。
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
真正的慈善家往往坚决丢下“慈善”这件标签,而以人类共同体的身份去行善,如同约翰多恩那句“人不是一个孤岛,所有人的不幸皆是我的不幸”。唯有如此,行善者才能真正懂得他想帮助的对象的心理,才能以最适当的方式给他们以乐于接受而有意义的帮助与扶持,让受助人觉得,他们是以平等的地位扶持着前进,而不是如难民领取政府施舍的粥粮。
晏阳初,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他是在发现了“苦力”的价值的基础上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在平民教育运动中,与其称他为教育界的慈善家,不如尊其为所有农民、苦力的老师和朋友。他曾说:“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他不愿安居太师椅,空谈误国计,而是扎根到农民中,探索真正对他们有用的善举——开化与教育。
人类作为一个共同体,要成为坚固的岛屿,需要慈善的力量来修补脆弱的堤坝,而要让慈善有力前进,就必须让行善者摘下救世主的眼镜,带上捐助对象的眼镜,扎根到他们的世界中,问一句:“你需要什么?我们能共同努力改善些什么?”
这才是有持久力量的真正慈善,需要我们以对的方式共同前进。
【点评】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扣住所给材料,紧紧围绕着“慈善”这个话题阐述观点,每段的话题都与全文的话题保持一致,保证了语言的连贯。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是连续不断的,一开始就指出了“慈善遭遇的敏感和尴尬人尽皆知”这一现实,接着从行善者和受助者的角度分析了“使慈善处于如此进退维谷的境遇”的原因,最后思考了“慈善之路该如何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文章的语言在这连续不断的思路的指引下,也非常连贯。另外文章还用了一个过渡句“然而,慈善之路不应因行善方式不当而闭塞、阻滞。既已找到症结,何不求良医以自治?”单独成段, 使语言前后衔接紧密,文章语意自然、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