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观念把握与目标定位合理性论析

2018-01-28高文杰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职业

高文杰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致力于203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规划也在制定之中。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现代化也面临着需要回应的众多理论问题,其中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意旨,以及在此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定位现代化战略决策的合理性。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观念的把握

一段时期以来,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逐渐成为包括职业教育界在内许多领域经常谈论的话题,但仔细分析,其语用含义却并不一致;对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也是见仁见智、流派纷呈。个中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语用学意义下的语境差异,以及现代性概念的复杂性等似乎是重要致因。澄清或明晰这些问题,对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实践及理论探讨,特别是对于本文论及的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的合理性问题,是重要前提与基础。

(一)语用的把握:三维语境

语用学十分关注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语境的视角看,人们在使用“现代化”、“现代性”等这些词汇时,主要是从三个维度进行把握,即生活语境、理论语境与政策语境。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有“使现代化”与“现代化的状态”;现代性的基本含义是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与文化。现代化、现代性的生活语境是人们根据其基本含义来使用它。理论语境主要是指学术取向的把握与界定。现代化的政策语境是指将现代化的意旨用于各种战略或政策措施之中。

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其语用也主要集中于这三个维度。职业教育现代化、现代性的生活语境主要用于社会生活、职业教育工作一般情境中,现代化与现代性不做严格区分,基本含义都是指:使职业教育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成为先进的、赶上或超越发达国家职教水平的过程或状态,具体可包括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采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等。理论语境主要指来自学术界、研究界的把握,但由于研究者、角度、时期与学派的不同,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理论解释尚未达成一致,大抵存在四个理论流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德国生态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政策语境,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论与习惯涵义在政策领域的实际应用和体现。在一项具体的政策举措中,常常出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理论语境、生活语境与政策意向相结合的状态,不同的结合形态导致在政策语境中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具体涵义不尽相同。如果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指落后的职业教育赶上世界先进国家水平,那么职业教育现代化政策涵义就是职教领域学习乃至超越先进国家。如果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改变,那么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政策涵义就是传播科学、提倡理性、促进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我国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意义指向主要是基于政策语境。

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的三维语境中,理论层面的涵义处于枢纽地位,它一般影响或支配其它两种,特别是对于政策涵义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一个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概念与理论,会为政策的实施提供支撑、判断、预期、导向与“施力点”启迪;而一项政策也只有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大厦”基础上,才更有指向未来的生命力。从语用的角度,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讨论或研究中要注意区分 “现代化”与“现代性”三个语境的差异,否则容易造成话语的南辕北辙。在现代化、现代性的政策语境中存在一种将两者不做确切区分的现象,在需要使用“现代性”的地方常用“现代化”进行表述,从长期健康发展来考量,这种现象是需要逐渐扭转的。当然,还要准确把握“现代化”涵义的特殊性,如在论及职业教育现代化时不要简单地将其与职业教育发展混同起来,更不能将“现代化”作为筐,凡认为需要的内容都装进 “现代化的筐”里。本文对现代化、现代性的讨论主要倚重理论语境。

(二)范式的把握:“宏大概念”

上述是从语用的角度审视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含义,实际上,不论现代化还是现代性概念只是一个引线或线索,关联着与此相关的众多方面,因此当人们以此为研究对象时可根据研究的“偏好”做适当分割,三个语境的划分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基于这种偏好。与此同时,就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而言,其本身也是一个复合概念、集合概念,其蕴含的意义是异常丰富的,而且在不同对象物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是一个多元多维的复杂性概念。由此认为,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是一个范畴或论域,适宜用“宏大概念”来把握,或者说其概念具有“宏大概念”性。

“宏大概念(macro-concepts)”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提出来的。他是当前国际上蓬勃开展的复杂性研究思潮的开拓者,“复杂性范式”的提出者。按照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最重要的事物的概念永远不是从它们的边界而是从它们的核心出发来确定的,决不应该寻求通过边界线来确定重要的事物,边界线总是模糊的,总是处于相互干涉的状态中,因此应该寻求确定核心,而这种确定常常需要宏大概念的帮助。宏大概念是把事物复杂性的多重侧面纳入到概念网络当中而构成的大概念系统,它类似于由多重概念“互生共联的星座”。在其中,每个子概念都揭示了整个事物的某方面的本质。宏大概念的认识范式可在“生产/转化/实践、递归/生成之回环、开放/封闭/、互动/有序/组织、孤立/联系”当中进行选择。这些“备选项”承载于两个领域,一个是客体,一个是主体(观察者)。可见,宏大概念也是一种认识策略,使客体不再仅仅是客体,事物也不再仅仅是事物;被研究的客体宜根据其组织、环境、观察者来进行构思,从而消除物理科学和精神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生物-物理科学和人类-社会科学之间的隔离。

显然,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具有了莫兰所言的复杂性,用宏大概念范式来把握是合适的选择。揭示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概念的“核心”是重要的,对于理论层面、哲学层面的思辨之用更是如此。

(三)“核心”把握: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的要义

按照莫兰的宏大概念理论,对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核心把握在于对其核心价值的架构与取向的厘定。

1.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界定

目前,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本文借鉴有关研究,对职业教育现代化试作如下界定:职业教育现代化是指与职业教育形态的演化变迁相伴的教育现代性的获得、增长和实现的过程。

在当代理论研究与论争中,关于现代性的含义存在颇多歧义。比较典型的有三个:一是吉登斯从社会学角度将现代性界定为“工业化的世界”与“资本主义”制度;二是哈贝马斯从哲学角度将现代性视为一套源于理性的价值系统与社会模式设计;三是福柯从哲学角度,将现代性视为一种批判精神、一种态度。基于本文研究视野,主要取现代性的文化价值意义,界定职业教育现代性是职业教育的现代精神气质,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本质特征,或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

此外,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过程,是指职业教育现代性成长的过程;而职业教育现代性是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状态,或者说现代职业教育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过程,现代性是“结果”,是现代化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

2.职业教育现代性的架构

从逻辑角度看,职业教育现代性隶属于教育现代性,也蕴含于社会领域的现代性中,而后者对职业教育现代性具有一定的统摄作用,因此,在讨论职业教育现代性之前需要明晰“宏大叙事”的现代性架构。现代性作为本质性的精神,其“内核”是理性、自由以及在这个基础上的“主体性”,现代性“谱系”就是在这个内核下展开的。本文主张将现代性的谱系划分为精神性、制度性与个体性三个维度。现代性的精神性维度包括理性、科学、契约、信任、主体性、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创造性、社会参与意识、批判精神等。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包括经济活动的理性化、行政管理的科层化、公共领域的自律化、公共权力的民主化和契约化等。现代性的个体性维度主要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复杂的多维的系统,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素质能力、行为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整体说是人的全面发展。英国社会学家历克斯·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心理标志,包括乐于接受新经验、观念与行为方式,个人效能感,知识丰富并不断学习,重视专门技术,善于相互了解,尊重和自尊,等等。

本文以职业教育现代性应具有的精神、价值取向为纲展开讨论。上文论及的现代性的精神性、制度性与个体性三维度的价值旨在职业教育上贯彻,并兼顾职业教育作为“工具”在促成社会现代性与人的现代性过程中要具有的属性,是架构职业教育现代性元素的基本路径。沿着这条路径,省略一些繁杂的中间论证,得到职业教育现代性架构,简述如下。

由现代性精神的人的主体性推演出职业教育应体现“人本性”。职业教育的人本性就是将人性放在首位与最后归宿,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唤醒人的自觉自为意识,提升人的“自我实现”能力与环境营造,打造真善美高度协同的人格,即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人本性就是要使其具有公平性、优质性、多样性、终身性、泛在性与创新性。现代性的理性原则要求职业教育要呈现 “理性化”。理性化就是要贯穿科学精神,革除迷信蒙昧,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及技术浸润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职业教育的理性化蕴含着其要具有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自主性等内涵。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的经济活动理性化、行政管理科层化、公共领域自律化、公共权力民主化和契约化等原则,反映在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上,应是民主性、法治性、科层化、治理性、效能性。职业教育作为工具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的属性,需要职业教育与生产、社会生活保持最深广的联系,需要职业教育秉持现代政治的自觉性,需要职业教育呈现文化的先进性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性,这些可表述为职业教育要具有产教融合性、优先性、生态性、文化传承性。全球化是与现代性共生的一个现象,也是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之一,由此,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亦应包括开放性、国际性。综上得出,职业教育现代性是由产教融合性、优先性、优质性、公平性、民主性、法治性、终身性、泛在性、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自主性、多样性、创新性、开放性、国际性、科层性、治理性、效能性、文化传承性、生态性构架而成。其中,核心元素是产教融合性、优质性、公平性、终身性、国际性、民主性、法治性、科学性、技术性、专业性、自主性与多样性。

3.职业教育现代性价值要义

此处就上文提出的职业教育现代性核心元素的价值应然取向试做简要分析。

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性是指职业教育首先要与社会经济、生产领域密切结合,并与其发生广泛的良性互动;其次要为社会经济、生产提供适用的人力资源,并提供科技等服务;最后要满足社会经济、生产的现状与发展需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职业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社会提供从学龄到退休乃至以后的职业教育属性建制与制度安排。职业教育的终身性是由社会生产、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的内在需求决定的。其中功利需求主要表现在: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随着知识社会的深入发展,产业技术结构与生产工艺、模式的变迁速度急剧加快,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不断提升,职业岗位的流变性加强,人才智力要求与竞争变得愈发激烈,有限时段的学校教育或培训已经不能有效应对人们工作与生活的需要,“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客观需要。

将国际性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现代性的特征,是建立在我国经济社会已与世界深度融合,以及社会生产与生活对国际化人才需求不断增强的基本事实与趋势之上。表现在:第一,近年来我国资本的国际流动与融入世界价值生产链的步伐强劲;第二,现代生产的国际化现象非常普遍,已形成一条价值生产的全球链,我国也在这个“全球链”上;第三,对具有国际化能力(全球能力、国际能力、跨文化能力)的职业人才的重视,已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经济社会的共识;第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与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需要国际化职业教育人才做支撑。

职业教育民主性的精髓是自治和参与,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强地方分权、地区自治权、学校自主权;第二,家长、居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社会各部门以不同的形式平等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第三,工商界、科技界、政界、法学界等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重大决策及科研决策;行使机制是刚性的民主管理制度与柔性的民主生活方式相结合。

职业教育的法治性是指通过法律、规章与俗约等制度性手段去调控职业教育。伴随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结构的复杂与功能的多元化,制度性手段介入职教的程度逐渐深化,并且这种趋势也是世界性的。当然除了法的“硬约束”手段,还需要来自习惯的、道德的、文化的、学校规章等“软约束”的配合,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成熟“范式”是“治理”,因此,在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格局下,完善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重要命题。其主旨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

职业教育的科学性是指职业教育从战略筹划、决策布局到教育流程、教学模式、教学媒介等各个环节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科学理性成为价值主导。而这与“前现代”职业教育曾经存在的非理性、权威主义、管理主义、经验主义的倾向相比是大相径庭的。具体而言,职业教育的科学性至少要反映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保障条件、教育产出评价、教育体系与教育治理等方面,也就是说这些方面的建构要扎根于科学的沃土之上。

职业教育的技术性是指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或称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按照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界定,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当前,体现职业教育技术性的国家战略是教育信息化。

优质性是指职业教育提供的服务是高质量的,其不仅反映在教育结果上,也要体现在教育过程中。依据结果看,优质的职业教育要使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可持续性与自主发展都得到协调统一的提升。依照过程看,教育活动应该是科学的、人性的、效率的与适切的。诚然,基于社会视角的审视,优质性还应体现在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发挥较高的推动力与贡献度。

职业教育的公平性主要是与正义性、公正性相关联的价值判断。就教育资源配置而言,至少包括平等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补偿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保障社会成员有平等的职业教育参与机会;二是消除教育体系内的“特惠”与等级,搭建“立交桥”贯通职业教育内部以及与普通教育的纵向衔接及横向沟通的教育路径;三是消弭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之间在接受职业教育机会的不均等性。差异性原则是基于教育资源禀赋的不同、院校类型等境况,而采取差别化、多样化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补偿性原则是考虑学习者的社会经济背景的差距,对经济处境困窘的学习者予以教育资源配置补偿。

个体先天禀赋与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社会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多样性,决定着国家要提供关照个体或群体的多样化教育。依此审视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层级性、专业丰富性与院校类型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的多样性特征。但对于个性需求、个性成长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多样性仍有待加强。其主要缺失体现在职业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民族的、传统的、“小众的”专业职业教育不够完善。

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是指职业教育活动的专业技术属性,它随着教育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而凸显出来,涵盖在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但以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素质为中枢。就从教者个体看,专业化是指个体由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专业能力所构成的专业素质结构不断演进、提升的过程。世界先进国家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出台各类教师标准、校长标准等,规范提升教育从业者的专业化水平。我国在21世纪初期推出了中学、小学等教师专业标准。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国家在各项政策与战略安排中都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其中,职业教育中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专业化的重要路径。

职业教育的自主性是指其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组织面对其它社会组织的独立性;二是职业教育组织内部各个主体的自主性,如教师的教学自主权、独立的学业评价权、学术自由权、表达自由权等,以及学校自主办学权等。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自主性境况并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政府越位干预偏多,政校边界模糊,在职业院校内部,教师应有的许多自主权得不到保障,等等。当然也需看到,国家在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战略规划中对此也进行了相关制度安排。可见,职业教育的自主性不仅是其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意志。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现代化的合理性

合理性(rationality)核心涵义是“合乎理性”或“合理的特性”,因此,合理性是一种价值判断,隶属主客体关系范畴。在学界,人们根据主客体的关系类型对合理性进行分类,典型的有根据马克斯·韦伯合理性的用法,将其分类为实践合理性、理论合理性、价值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实践合理性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应当具有的客观性、价值性、正当性、应当性、可接受性、可信性、自觉性等属性,其判断标准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作为有控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一般总是在一个时期内的预设目标引导下运行。这种目标定位的合理性属于实践理性问题,判断依据是确证目标定位在合目的性、合规律性与现实性方面达成统一。

在此,对我国职业教育将来一个时期发展目标定位于“实现现代化”的合理性试做分析。还需指出,一个民族国家的职业教育选择什么发展道路,确定何种战略与中长期目标,是有不同选项的,这在世界范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我国职业教育定位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非先天就具有了合理性。

(一)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的合目的性

从哲学层面看,合目的性是指人由于认识和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理想客体变成了现实。概括地说,合目的性的判定就是对对象符合内在目的与需要作出的理性评估。

1.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可从两个层面把握:第一,职业教育整体;第二,职业教育之于个体。就前者而言,我国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为社会运行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培养“社会人”,即完成人的社会化,这两点是职业教育整体的基本功能与目的。就后者来说,主要指对于学习者提供个体需要的职业教育,包括职业能力及核心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实现美好人生的观念与能力、个性发展、智力的开发与塑造等。若从人才学的视野看,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教育结果导向为社会经济、产业培养“后备职业人”,并且这种职业人主要是技能型、技术型人才。

2.职业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理念

前文论及的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是职业教育的总目的或宏观目的,这些目的的实现有赖于将其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进一步具象为“子目标”,并构建相关的理念体系作为行动的导引。

第一,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而“社会需要”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蕴蓄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多重诉求,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而言,社会需要的价值指向是民主、公正、富强、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法治等。这对职业教育来说,就要将这些价值观念及其塑造融入到职业教育具体目标中,并在职业教育的形态与运行中得以体现。

第二,社会职业的现状与流变是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变迁的依据与基础,进而也决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中的知识与职业能力(基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架构。这种规律的现实运用是在职业教育中奉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

第三,现代社会产业属性与特征对职业教育目的的实现具有规定性。现代社会产业属性与特征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生产的高科技化(包括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等)与快速变迁对从业者的综合心智水平与职业转换能力、自学习能力等提出更高要求;全球化进程特别是经济全球进程趋势的加剧,参照国际人力资源市场运行规则与标准,以及国家职业、专业与教育标准开展专业教育成为需求;国家的产业战略及转换对职业教育目的系统具有影响作用,例如我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式与结构转换过程中,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关照这种变化,并在相关层级的目标中做出应对调整,如信息素质的嵌入,涉农专业的做强等;产业文化的进步孕育出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与习惯,如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效率意识等,这些需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综合素质”定位中;现代产业发展要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许多国家乃至世界的普遍共识,这些理念需要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总体来看,上述这些产业特征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是系统的,必须综合施力以应对,其中对策的价值选择应包括“可持续职业能力”、“国际化”、“信息化”、“职场文化”、“科学化”、“技术化”等理念。

第四,人的全面发展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规定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教育方针重要取向之一。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聚焦于人的全面发展无疑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与归宿。人的全面发展包含完善的人格、完善的心智,融“真善美”为一体。贯彻上述理念的职业教育路径至少包含“终身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多样化”、“自主性”等等。

3.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的合目的性

我国职业教育现在与未来发展的整体目标定位于现代化,是指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2030年实现现代化,这是我国政府在全面梳理了教育现状、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预期与建立强大现代化国家的愿景而做出的战略选择。如果说前文对职业教育目的或目标的论析是从“本体论”的视角阐释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规定性,是应然的取向,那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定位现代化则是实证意蕴的“政策取向”。因此,职业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判定职业教育“具体定位”合目的性的依据。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现代性不断增强或达成的过程。将职业教育现代化战略定位与职业教育目的进行对照,可知,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与职业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一的,或者说职业教育现代性定位是合目的性的。具体而言,对照职业教育的目的与职业教育目的实现的关键理念发现,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性、科学性、技术性、优质性等契合了职业教育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目的,因为秉持职业教育现代性的这些理念,能够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产业紧密相联互动,能够使职业教育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并使其教育传播模式与手段技术化、信息化与网络化,为优质的教育质量提供保障与促进,从而使职业教育高质有效地契合社会需要特别是经济需要。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公平性、多样性、终身性、民主性、法治性与自主性等主要契合了职业教育目的的 “人的全面发展”,彰显职业教育的人本性和人道性(公平性、多样性)、终身教育、教育治理的民主性与法治性等原则;与此同时,这些现代性的理念也契合了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如民主、公正、自由、平等、法治等内容。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国际性理念主要契合了职业教育目的系统中的“国际化”、“全球化”取向。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的合规律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规律可分为三类,即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维规律。所谓“合规律性”就是现实的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规律的内在联系和要求,使行为做到遵循规律的过程。合规律性的判定主要是对事物演进过程的合趋势性,以及这种趋势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判定。

基于此,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的合规律性主要论据有如下两点:

第一,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国家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就经济现代化而言,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经济福利与国内公平的改善,涉及生产效率、经济结构、经济制度、经济形态等的变化。我国当前经济现代化的主要路径是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这些对人才数量、结构、质量提出新要求,而职业教育需要在职业分类与标准、人才培养规格与规模、专业结构与设置调整等方面,做适应性的变革,以及对学习者信息素质、职业教育本身的信息化及其学习者持续的职业能力培养提出新要求,这些可涵盖于职业教育现代性的产教融合性、科学性、技术性、终身性、生态性等。政治现代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社会其它方面的现代化而出现的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过程,包括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政治行为和管理手段、政治方法和技术、政治心理和情感、政治价值和观念等。政治现代化的特征首先是政治民主化,其次是政府有能力、有权威具备政治稳定性,再次是在价值取向上关注经济发展,最后是政治运作以现代科层制为基础。政治现代化要求职业教育为现代政治的发展服务,其核心是培养具有现代精神、民主精神的公民。这些要求体现在整个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其主要蕴蓄于职业教育现代性的公平性、民主性、法治性、开放性、科层性、治理性等元素中。还需指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性也蕴蓄了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内容与指向,不一而足。

第二,职业教育现代化是趋势性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根据现代化理论,人类经历了两次现代化,第一次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第二次是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变。我国正处于第二次现代化为主并兼有第一次现代化特征的阶段。理论和世界历史实证都表明,社会是进化的,而其中现代化是进化的核心模式,因此,现代化是我国社会趋势性的发展方向。而基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然要求的属性,可推知职业教育现代化也必然是趋势性的,并不为意志所转移。诚如我国著名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指出的 “现代化过程在经历启动阶段之后,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在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福利、居民健康与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会发生适应性变化,并且这种变化是不可抗拒的。”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的现实性

职业教育现代化定位的现实性是指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持续走向现代化。我国职业教育大抵经历了150年的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职业教育现代性增进的过程。标志性的“节点”可概括如下。

节点一,1866至1948年,此时我国处于职业教育的发轫阶段。这段时期,职业教育初创,其现代性开始萌芽。1866年福州马尾船政学堂创办,作为第一所职业教育机构开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此时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是移植西方,但并未成为主流教育思想的有机成分。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引发了以反对封建文化、开启民智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其中职业教育思潮也非常活跃。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1905年废止科举,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1905年设立学部并以此为标志,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体制、考试制度、课程设置机制初具雏形。之后,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建国之前,战争阻滞了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总体而言,这段时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步伐比较缓慢。

节点二,1949至2001年,此时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发展阶段。这段时间,职业教育现代性或发展主要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职业教育重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半工半读职业教育模式成为特色。1958年我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成功开办,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性”得到加强。之后的“冒进”与“左倾”使职业教育受到伤害。改革开放后,以1985年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以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为高峰,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现代性不断增强,普教与职教相互沟通、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以及推行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理念等得到贯彻与传播。

节点三,2002年至今,此时为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阶段。这段时期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迅猛发展,重要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的国家治理结构与职能进一步完善优化,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推进战略基本形成,后者集中体现在国家颁布的各类文件中,如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等等。二是基本建成且正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个体系具有类型与层次纵横贯通、专业布局动态契合产业需要、对接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主体多元共存等特征。三是职业教育的价值选择出现新的端倪,主要是从能力本位主导走向能力本位与人性本位相协同;从就业导向走向就业与创业教育并重;从学校终结学习走向学校终结性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一揽子”设计学习生涯的理念与实践,等等。

总的来看,我国职业教育从肇始到迄今的发展壮大,其过程也是职业教育现代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曲折、停滞甚至倒退,整体进程虽缓慢但指向明确。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不论是“硬件”的现代化,还是“软件”的现代化都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具备继续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条件,并且“历史惯性”也规定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走向。

参考文献:

[1]2030 年教育研讨会在京召开[EB/OL].(2017-03-05)[2017-10-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何传启.现代化概念的三维定义[J].管理评论,2003(3):8-16.

[3]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5]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6.

[8]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6.

[9]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6.

[12]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1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7-03-11)[2017-10-06].http://www.chinazy.org.

[14]欧阳康.合理性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1(4):16-27.

[15]刘曙光.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活动是现实的人的本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1):2-9.

[16]何传启.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历史事实和理论假设[J].教育学术月刊,2013(8):3-9.

[1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18]李梦卿,刘晶晶.我国职业教育150年的局变与势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4):71-77.

猜你喜欢

现代性现代化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