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以重庆万州龙沙镇推行“联户保洁”制度的实践为例

2018-01-28陈兴贵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联户垃圾桶调研

陈兴贵,李 虎



主持人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表明党中央对乡村发展问题的突出关注。

村落研究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在武陵山区,民族村落的发展、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的积极参与,并形成了众多优秀的成果。在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人类学、民族学的学者应利用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专长为武陵山区传统村落的振兴贡献力量。本期文章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不同层面的探索,以期推动武陵山区传统村落的全面发展。

——黄柏权(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类学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以重庆万州龙沙镇推行“联户保洁”制度的实践为例

陈兴贵,李 虎

(重庆三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万州 404100)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研究主要以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为主导,极少有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学科的参与。人类学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利用参与式调查方法获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第一手资料;遵循民族志的基本原则,以民族志调研报告的形式客观陈述农村环境卫生的真实状况;综合主位与客位的观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及“联户保洁”制度的主要经验和问题;在村民参与、多方对话与合作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人类学家; 美丽乡村; 田野调查

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于2016年被财政部列为“建制镇示范镇”。“建制示范镇”的主要项目之一是通过推行“联户保洁”的模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期存在的“脏乱臭”状况,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17年3月,笔者以人类学研究者的身份,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参与了重庆市万州区龙沙镇“联户保洁”制度的规划及具体实施过程。在此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人类学的学科优势,以田野调查中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作为制定调研方案的基础;以主位的视角强调突出“联户保洁”制度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村民意愿、主动参与和自主决策的重要性;以参与发展理论为指导,倡导研究者与村民合作商讨、身体力行全程指导人居环境卫生治理,积极探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利用参与式调查方法获取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1]17。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了解、调查、收集被研究对象的历史、社会形态、文化结构、发展变迁等内容[2]。调查者应以原文、原意、原事为准记录历史与现实资料,把所见、所闻、所遇、所思的事情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里面有抽象的数据,也有具体的关系[3]11。参与式调查方法要求调研人员进入村庄与人们进行现场交流,鼓励农民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当地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在调研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征求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4]106。笔者遵循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全程参与了龙沙镇“联户保洁”项目的田野调查和后续研究。在此过程中,人类学倡导的参与式调查方法体现出了在乡村研究中的学科优势。

(一) 制定完整的调研方案

调研方案是整个田野调查工作的行动纲领,是一个全盘考虑、总体性的计划[1]39。此次调研方案包括调研目的、对象、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调研主题、团队成员及分工、调研内容与要求、调研方式等内容。在调查主题方面,围绕实施“联户保洁”制度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共设计了四个主题,即农村环境卫生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现状,“联户保洁”前期试点的主要经验和问题,进行“联户保洁”的有利因素与难点,“联户保洁”基础制度的制定依据及村民意愿。在调研方式上,主要采取文献信息资料收集、调研人员实地考察、村民座谈与访谈、问卷调查等,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直接观察和直接询问。在人类学看来,通过直接观察方式收集区域文化或地方资料是必要的,除了直接观察外,还需要和间接观察相互融合[5]27。在项目调研方案设计中,笔者强调了参与观察和直接访谈的重要性。鉴于项目成员中部分老师和学生并没有太多的实地调查经验,缺乏娴熟的访谈技巧,课题组随后专门召开实地调查方法和技术培训会,讲解参与式调查的要领及技巧。

(二) 编制详细的访谈提纲

依据调查目的、调研方案,笔者进一步细化调研主题和内容,设计了一份简单明了/操作性极强的访谈提纲,以开放式问题提出了“联户保洁”实施过程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性内容。提纲分一级提纲和二级提纲,一级提纲主要是对“联户保洁”制度内涵的解析,主要包括13个方面,如当前农村环境现状、垃圾来源数量和类别、村民当前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方式、污水来源数量和类别、村民处理垃圾污水的民间智慧、民间民俗文化的发掘与运用、垃圾污水处理样板院落基本情况、垃圾污水处理较差院落的基本情况、当前镇村两级的垃圾污水饮用水等(重点是垃圾)管理机制、前期“联户保洁”制度的执行情况、基础设施配置现状、基础设施配置意见搜集等。二级提纲,则是在一级提纲基础上,遵循田野调查细致、全面、整体的基本要求,细化调研内容、明确调查重点、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了解农村环境现状方面,要求调查人员以图文记录人行便道、村落主干道、树林竹林、房前屋后、倒塌弃用房屋、排水沟、河沟、洼地等公共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同时,调查人员要注明准确的地点、小组名、院落名、户名,描述垃圾情况,将行车道在行政图上标注。在当前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方式方面,要求以直接提问方式了解村民的基本认知情况,问题包括:哪些垃圾扔掉了?扔在哪里?哪些卖掉了?哪些重新利用了,如何利用的?几种处理方式的理由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哪些?主要的排放方式是什么?排放地点在哪里?此外,从人类学对文化研究出发,笔者提出应重视民俗文化中有关环境卫生方面的地方性知识,要求调查人员向村民搜集关于清洁卫生的谚语、民谣、童谣、歇后语、俏皮话、讽刺语等;收集、整理一些随意摆放、废弃的石磨、石臼、石墩及其他一些具有明显乡土特色的生产生活用具,要求调查人员记录图文内容和所在位置,以便将来用于装饰院落,并征求村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 开展全方位的实地调查

在实地调查阶段,根据此前选定的三个示范村,分别由笔者和另外两位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人员作为子项负责人,分别对三个村落展开了“地毯式”全面调查。笔者作为子项负责人,组建了由4名教师和2名研究生为主要成员的调查小组。4名教师均具有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学科背景。此次调查历时三天,对11个村民小组进行了直接观察和深度访谈。调查小组在调查中遵循田野调查要求,努力做到“勤、细、全、深”四个方面:勤,就是要勤动、勤问、勤记、勤思;细 ,即细致、仔细、细微;全 ,即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考察;深,就是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层层剥离[6]。调查小组共计行程50余公里,走遍了该行政村的每个小组、每个院落,甚至每一户;深度访谈对象涉及地方政府官员、各村民小组组长和上百位村民;询问了与课题相关的上百个问题;记录了上万字的调查笔记,拍摄近千张各类照片。除集中调查外,课题组成员还利用节假日,对该镇的其他村落进行零星调研,全面掌握了该村当前的环境卫生情况,获得了第一手资料,为后期的项目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遵循民族志调研报告的基本原则,客观陈述农村环境卫生的真实状况

民族志是人类学田野调查过程和结果的最终文本呈现,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景化描绘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一个文化的整体性生活[7]28,其本质上是自然地描述。既是对调查过程、调查经验、所获资料和信息的一次完整处理和呈现,也是后期进行理论探讨的重要依据[8]12-13。田野调查民族志报告必须注意区分清楚观察和解释,在笔记和报告中,不能将理论和事实混淆[3]11。作为一项应用性民族志报告与传统的人类学民族志有所不同,但就真实性、客观性而言,两者具有共同性。民族志调研报告必须结构合理,以方便人们很快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要文字清晰,尽量避免使用人们不熟悉的人类学术语;必须紧扣项目或机构提出的具体问题展开论述[4]148。下文根据调查实际情况,遵循民族志撰写的实事求是原则,着力陈述客观事实,以期为社会各界了解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供一份真实的文本资料。

(一) 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无为而治”,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堪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城乡生活方式和生计方式日趋相同。传统农耕生计方式下垃圾多为可自然分解或焚烧后不会引发重大污染的生活用品,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不大。然而,随着农村大量土地流转,失地农民增多,成为农村微企的雇佣工或外出务工,生计不再与土地紧密相关。大量青壮年脱离农业生产,纷纷外出务工后,在获得较高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将城市的生活方式“间歇性”地带入农村,城市生活中常见的“一次性垃圾”大量进入农村,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造成了农村公共服务滞后,致使当前农村的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一直处于“随意而为”的状态。多年的历史积淀和“无为而治”使农村成为了环境污染重灾区。从访谈得知,绝大部分村民对当前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极为不满,认为这与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不相符。

(二) 村民公共卫生观念的缺失影响了美丽乡村的整体效果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尤其是有子女在城市工作或长期务工的家庭,家中老人因为有过城市生活经历,受儿女生活习惯的影响,许多村民极为注重各自家庭的环境卫生,各家各户的室内环境及外部院落均收拾得很干净、很整洁。然而,绝大部分村民依然存在强烈的“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农意识。房屋周边的环境对于村民而言已不属于自己的“家务事”,不愿意也不想干涉别人的行为。大部分村民对垃圾处理的态度是“不要在我家门口”。村民均按传统习惯,将自己房屋和院坝里的垃圾直接扫到或丢弃到离住房较远的树丛、沟壑、水塘、荒坡以及公路外的土地里或坎下。甚至一些村民认为,垃圾最好丢在水沟中,因为下雨发大水可以将其冲走。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自顾自家卫生,不管公共卫生”的观念,造成了农村公共区域整体环境卫生的“脏、乱、臭”,整个村落依然无法达到“干净、整洁、美丽”的效果。

(三) “点污染”面广量大,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灾区

点污染源是指具有确定空间位置的、集中在一点或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内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在龙安村,当前点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堆放点。通过调研发现,村民已经习惯于将垃圾堆放在一些比较隐蔽、偏僻的草丛、竹林、树林、废弃堰塘、排水沟、低洼水塘、水流下游等区域,这些地方成为了垃圾污染最严重的区域。通过观察,在住户集中的院落周边都有1-2个相对固定的垃圾堆放点。个别堆放点的垃圾沉积多年,数量巨大,一直无人清理,已经发出极为刺鼻的气味。如该村第10组的沙石坎大院有40多住户,院落公路边的洞湾是沙石坎及周边几个院落部分村民丢弃垃圾的集中点,因此地垃圾较多,被当地人戏称为“垃圾湾”。(2)空置房屋。龙安村第5小组的一个院落中曾有20几户人家,现在只有3户人常住,大部分房屋已空置多年,院落环境极差,杂草丛生,部分房屋垮塌,废弃的生活生产用品随处堆放,成为了无法处置的环境卫生“重灾区”。(3)堰塘或水塘。龙安村的每个村民小组均有数量不等的水塘,是村民日常洗衣服、灌溉、建筑的主要水源。这些水塘都是季节性的,雨季水量充足,平时水量较少。水位下降后,水面漂浮着各种生活用品和残枝败叶,水质变黑,塘边有各种生产生活废弃品。该村第5小组靠近场镇居民楼处的一个堰塘,由于居民楼的排水设施有问题,导致大量生活污水、粪便渗透进水塘。水塘表面漂浮着一层黄色泡沫状的物体。此堰塘里的水已经无法使用,并且渗透到塘下的水田里,造成农田污染。(4)养殖场。在龙安村4组的老屋基院子有一个养猪场,到腊月间,尤其是春节前,宰杀生猪数量大增,现有的污水处理池容量有限,难于满足需求,溢出的废水直接流入山下的一条河沟,造成严重污染,村民意见较大。

(四) 没有健全的污水排放和处理措施,乱排现象严重

在居住相对集中的社区,民众反映最强烈的是生活污水排放问题,而对生活垃圾并无太多意见。调研中发现,目前各小组、各院落基本没有健全的污水排放和处理措施。学校、敬老院、菜市场、教堂和商场等是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经常会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在没有良好排水管道的情况下,污水露天排放,顺地势而流,造成了地势低洼和河流下游出现大量垃圾的堆积和污水沉积。通过调研,地方政府也曾思考过修建排水系统,但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村干部及村民均表示要实现污水集中处置和联网排放难度极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山地地形和地势、居住分散格局导致难以选择最佳位置修建污水池;污水池后期的清洗、出渣等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地方财政无法提供相应资金来保证有效管理和运行;有些住户曾修过沼气池,但是长期未用,基本上已经废弃,成为了新的污染源,担心一旦修建污水池,如果管理不善,又会成为新的污染源;村民认为,现实生活中的污水是极少的,洗脸水、洗脚水、洗菜水、洗衣服水基本上都是直接倒入自家的粪坑、院坝或田地里,并未造成实质性的环境污染,生活中的剩菜、剩饭基本上都是直接喂牲口和鸡鸭,而且量都极小,所以他们不愿意为修建新的污水池而花费更多的资金。上述客观因素、先前不成功案例、村民观念等均造成了农村建设完善排污系统将面临着极大的难度。

由于设计者的能力局限,本次选择的网络课程是指利用网络发布的一节课程。为了控制变量,将这节课设置为实验对象都不熟悉的同一内容,由于实验者的年龄和生理限制,在课程节奏等设计上将会有所不同。

(五) 乱扔垃圾引发了村民关系紧张

长期以来,村民已形成了“随手就扔”“不扔自己门口”的习惯,由此引发了村民间的相互抱怨,影响了村民关系。在调研中有多个村民向村民小组组长及调研人员抱怨,有些村民随意将垃圾扔到自己田地里,影响了田地的使用和农作物种植。调查中还了解到,一些村民随意丢弃垃圾引发了吵架事件,如有村民将垃圾扔到一些坟墓上或周边,坟墓主人的亲属在春节、清明扫墓祭祖时,扬言再发现有人往坟头扔垃圾,将严厉惩罚丢垃圾的人。

(六) 粗放型的垃圾分类处理普遍存在,垃圾处理方式三种并用

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形成的勤俭节约习惯,为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观念基础。从调研来看,较为粗放的垃圾分类处理在村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大部分村民都会自觉地将一些可以卖的纸盒、纸板、食用油桶、啤酒瓶、矿泉水瓶、饮料瓶等存放到院落或自家房屋的角落处,待积累到一定量后,拿到镇上的废品收购点销售,获取微薄的收入。当前在村子里发现的大部分是不可降解且无回收价值的塑料袋和玻璃器皿。可降解的垃圾通常采用自然分解、焚烧、掩埋三种方式予以处理。焚烧垃圾仍是主要的做法,大部分村民会将一些纸屑、木材、稻草、塑料袋等小型垃圾放入到自家的土灶中焚烧,但也有部分村民因家中无土灶(或是没有外置的烟囱),认为在家焚烧垃圾会产生刺激性较强的气味和浓烟,担心会对身体有害,于是只能将垃圾打包后丢弃到化粪池或沼气池中,形成有机肥,有的会将一些可自然分解的垃圾直接掩埋到田地里,腐烂分解后作为肥料。

(七) 大部分村民开始饮用自来水,但问题依然较多

该村大部分村民,尤其是靠近城镇的几个小组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一些村民先前未安装自来水,现在也开始要求安装。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自来水水管铺设极为混乱,许多水管裸露于地表,容易遭到车辆、动物等外力破坏,受到长期的风吹、雨淋和日晒,容易破裂,经常发生漏水现象;一些村民反映,自来水供应量不足,水量较小,尤其在春节,用水量较大时,很难满足需要;有的蓄水池地势较高,需要借助抽水机才能把水抽到水池里,增加了管理负担和成本;一些村民观念仍然较为保守,不愿每个月额外缴纳自来水费,认为每天用不了多少水,自己在山上挖个水井,用管子接到家里就可以了;一些居住在距离主公路较远,交通不便的用户,因接通自来水需要额外自费购买水管,经核算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也不愿意多花“冤枉钱”。上述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村民接用自来水的积极性,导致一些村民的日常饮用水有潜在的危害。

(八) 垃圾种类多而集中,数量上平日量少、节假日量多

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有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为平日量少、节假日量多的特点。当前的龙安村各组,年轻人多在外务工或进城购房居住,留守者多为老人和小孩。在日常生活中,留守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并不多。但在节假日期间,外出务工或定居城里的村民返乡度假或探亲时会携带大量塑料包装物品,加上零散游客、商人等短期内也会剧增,由此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主要包括动物粪便、剩饭剩菜、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农作物根茎、果蔬残余、化纤衣物等。

三、综合主位与客位的观点,分析美丽乡村建设与“联户保洁”制度的经验和问题

主位与客位是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视角,也是一种方法和方法论。主位的特点是,提高本地提供信息的人的地位,把他的描述和分析的恰当性作为最终的判断。客位的特点是,提高旁观者的地位,把他在描述和分析中使用的范畴和概念作为最终判断[9]37。基于主位的视野,人类学家能够提供极为丰富的关于当地制度和信仰的知识,在有些情况下,如果能够听取人类学家的建议,充分利用好这些知识,可以促使管理者在处理事件时,不采用以前那种严厉和固执的态度[10]164。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村民,村民是相关制度实施的主要力量。政府主导或发起的各种发展项目,应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当然,也应该看到农民在知识眼界、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这就需要在听取当地人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趋势,在当地人和政府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

(一) 前期美丽乡村建设中放置的垃圾桶发挥了明显效果,但垃圾桶利用率不高

在前期的美丽乡村建设中,部分村落的一些地段已经放置了相应数量的垃圾桶。在设置了垃圾桶的地方,村民基本上养成了自觉将垃圾丢到桶里的习惯。龙安村的龙古社区、1组、2组、3组靠近场镇,3组又是该村村委会所在地,在此前的环境卫生整治中,主街道已放置了为数不多的垃圾桶,并有专人负责打扫卫生和转运垃圾,周边村民和居民已经养成了自觉将生活垃圾放入垃圾桶的习惯,使得生活垃圾的处理较为有序,这充分说明现有的垃圾处理机制较为成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距离主公路50米以上以及相对较偏远的地区因没有垃圾桶,生活垃圾基本上均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就近丢在院落或房屋周边,甚至有的仍然扔在垃圾桶附近和其他较隐蔽的地方。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地方的垃圾桶利用率并不高。一位村民小组组长说出了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人懒,二是为外来赶场的人所丢,三是农村人素质不高。客观来看,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垃圾桶容量小,且数量不足,垃圾桶放不下村民生活中的一些体积较大的垃圾,如破旧衣物;在垃圾桶数量较少的情况下,一些村民不愿意提着垃圾走较远的距离,路过一些沟壑、草丛、荒地时,就随手将垃圾扔到这些地方。

(二) 前期“联户保洁”制度的效果“喜忧参半”

2014年,龙安村部分村落已经实施了“联户保洁”制度,共设置了14个“联户保洁片”,涉及220户。但绝大部分住户和院落依然没有被纳入“联户保洁”范围。通过调研来看,实行了“联户保洁”的院落明显好于未实行的院落;实行了“联户保洁”并且放置了垃圾桶的明显好于只挂了牌子而没有垃圾桶的;城镇周边的院落明显好于偏远的院落;纳入“联户保洁片”的住户的环保思想和卫生观念、自觉性明显高于未纳入的用户;一些纳入了“联户保洁片”,但居住较分散的用户未能真正践行联户保洁的承诺。

(三) 前期实施的“联户保洁”相关制度并未得到有效执行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安村“联户保洁”的实施已无实际行动,而完全流于形式。多数村民小组的“联户保洁”仅限于张贴“公示牌”,村民大多不知晓这一制度的具体要求和作用。据村民反映,村委会只是挂了一个牌子,既没有人讲解相关制度,村民也不知道有何用,甚至连村民小组组长都不知道“联户保洁”是怎么回事。一位组长接受访谈时说:“是有这个说法,但是没有垃圾桶,也没地方扔啊。”由此可以看出,“联户保洁”不能只是停留于制度设计层面,更需要有切实的行动和完备的硬件设施辅助,方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四) 前期“联户保洁”制度失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五) 实施“联户保洁”的有利因素与难点

通过此次调研,农村实施“联户保洁”制度,既有有利因素,也存在一些难点。有利因素主要包括:村民已有强烈的卫生观念,积极性、自觉性在不断提高;95%以上的村民均表示,只要有垃圾桶,他们都愿意将垃圾扔到垃圾桶里;只要在村民之间建立起相互监督、相互检查、政府经常督促的机制,这个事情很容易做到。难点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现有垃圾处理难度大。村中一些主要的垃圾堆放点,是多年累积的结果,数量多,面积广,存量大,需要有专人负责清理;道路两边、院落周边、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子及院落中的杂草、柴火、建筑废料、倒塌房屋等公共区域也存在大量垃圾,处理难度极大,不仅需要一定资金支持,还牵涉到房屋主人的意愿问题。(2)居住较分散的区域,垃圾桶利用率不高。居住的村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村民居住点呈现出典型的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尤其是一些道路状况不好的院落或分散户,即使放置了垃圾桶,部分村民认为垃圾桶离自家较远,扔垃圾极为不便,导致垃圾桶利用率不高。(3)垃圾转运机制不健全。一些村民担心,即便有了垃圾桶、垃圾箱后,无人定期将桶里或箱里的垃圾及时运走,长期堆放后,会造成新的污染,影响村民日常生活。(4)极少数村民存有“看热闹”的心理。由于此前的“联户保洁”制度收效甚微,加之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中的拖沓和滞后,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公众形象,极少数村民认为此次调研及后期的实施仍然会像以前做的一样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效果。(5)交通条件的限制增加了垃圾转运全覆盖的难度。个别院落通往村主干道的道路并未硬化,碰到雨水天,车辆根本无法通行,道路不便对垃圾回收转运带来了极大困难,而这些院落往往又是垃圾存放时间较长、量较大的地方,村民迫切希望尽快实现道路硬化。

四、在村民参与、多方对话与合作中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参与式发展是人类学在发展研究中倡导的一种主要方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一个发展项目想要取得实效,所有的受益群体都必须广泛参与。参与式发展的特点在于提出发展不应该来自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或机构,而应该是自下而上的。只有预期的发展干预受益人参与到项目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他们才会有兴趣帮助发展项目获得成功[4]104。参与式发展中,不只是政府的单方参与,也需要人类学者、社区民众等的多方参与。人类学的整体观、文化相对论和尊重主体性的思想有助于建立项目干预的价值基础,尊重当地人的权利和意愿,采取社区和民众的赋权策略,逐渐让他们成为发展主体[11]14。参与式发展在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发展干预的研究和实践应当进入更自觉的对话和干预的时代,重新审视贫困民众、主体性、知识和参与等发展话语[11]16,建立在村民参与、多方对话与合作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有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本项目中,笔者建立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充分吸纳当地人的观点,结合相关学者的观点,提出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及“联户保洁”制度有效实施的几点对策和措施。

(一) 加强宣传,增强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公共领域环保观念

当前,村民公共卫生意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大多数村民都爱干净,都知道乱扔垃圾不好,会滋生蚊虫和病菌,因此都把自家房屋和院坝子收拾得很干净。二是,少数村民的公共环保观念不足,将垃圾随意丢弃在路边或草丛中。三是,村民们多不愿将垃圾池或垃圾箱设置于距离自家太近的位置,又不愿将垃圾池或垃圾箱设置于距离自家太远的地点。此三种意识体现了部分村民注重私人利益,缺乏公共卫生观念。因此,增强村民的公共卫生观念,提高村民的认识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的前提。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加强与村民的沟通,通过张贴宣传单、布告、召开座谈会、开办讲习班等方式,向村民讲解公共卫生和环保知识,使村民充分认识到保持公共领域的环境卫生是建设“美丽家园”的重要基础,只有整体村落环境的干净、整洁,才能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 构建可持续性的“联户保洁”制度和管理机制

“联户保洁”是一种在政府引导、支持下,主要调动留守妇女、老人的积极性,以农户自我管理为主的“小单元”社区公共服务组织方式。“联户保洁”制度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要保证其可持续性,仍然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环节:充分发挥村干部和小组长的作用和智慧,解决分散居住农户的“联户”问题;将公共空间划分为若干个等份的范围,分配予特定农户,由农户负责和监督其所负责区域的环境卫生;“联户保洁”公示牌的内容设计需要进一步优化,内容要更加丰富和全面,能够满足环境卫生整治的需要,语言表达要通俗化,杜绝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联户保洁”公示牌上印制垃圾清运和监督举报的联系方式,以便村民联系垃圾清运车,并对恶劣的乱扔垃圾行为进行举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联户保洁片”负责人座谈会,了解“联户保洁”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为相关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以院落为单位进行“联户保洁”划片,实施承包责任制,选出片区负责人,尤其监督检查,履行相应的职责,尽相应的义务。

(三) 遵循村民意愿置放垃圾桶,并将垃圾清运纳入行政管理范围

原有的垃圾处理方式不足以应对数量增大和种类繁多的垃圾。解决之道在于真正促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应投足投实,甚至在清运方面需加大投入。靠近城镇或城市的地区逐步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同步,偏僻地区应尊重当地人的意愿采取合适方式实现公共服务准城市化。采取实际行动,在特定区域放置垃圾箱、垃圾桶等公共设施,并在适当时间进行转运处理。在居民丢弃垃圾比较集中的公路边放置垃圾箱,比较偏远且交通便利的区域放置可移动垃圾桶,偏远分散的住户则每户分发小型垃圾桶。大多数村民表示:“自己也不想随意丢弃垃圾,但是政府说了很多年,到现在连一个垃圾桶都没有,让我们丢到哪里?”由此可见,设置垃圾桶虽是小事,实际上体现了政府对农村环境卫生和垃圾清理工作的重视。因此,地方政府应集中购置垃圾桶,并尊重村民意愿,摆放在恰当的位置。为了保证村民与垃圾转运人之间的联系畅通,建议在垃圾箱或桶上印制垃圾转运车司机的电话号码,由片长或村民在垃圾箱装满后可以自行电话联系相关人员,即时运走垃圾,以免长期堆积,造成二次污染。镇政府应购置相应垃圾转运设备,配置专职人员,并纳入常规行政管理范围,形成稳定的制度体系。

(四) 重点整治污水排放较多的牲畜和家禽养殖场

养猪场、养鸡场、养鸭场是当前农村最严重的“点污染源”。针对该地当前“点污染源”情况,课题组建议,政府应主动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采取恰当的方式,控制污水排量,避免污水大量排放至其他公共区域。根据实际情况扩大“点污染源”的污水处理池容量,比如养猪场,可以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再增修一个备用污水处理池,平常可以不使用,待生猪宰杀量增加时再启用。猪粪可以考虑与附近的果园、农业公司联合处理,将其用于果园,作为肥料。

(五) 建立“村民环境卫生督查小组”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象极为普遍,村民的私有化观念、小农意识和原子化个体导致农村基层组织能力减弱,公共事务废弛,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的综合治理。因此,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以便将村民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共同为建设美丽家园出谋划策、出力献智。基于对该村的实地调研,课题组建议成立“村民环境卫生督查小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由组长作为负责人,由村民推举产生一个由3-5人组成的“环境卫生督查小组”,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村民互督机制。这是集“监督、检查、帮促、联系、评奖”为一体的民间组织。可自愿参与,也可由村民推举;成员可以完全是义务的,也可以适当给予某种荣誉,如发聘书的形式;成员主要由村中威望较高的退休工人、成功人士、退休教师等人组成。

(六)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条件

在本次调查的龙安村中,各小组的交通条件差异较大,受山区地形及地方经济的制约,靠近城镇的村落,交通便利,大部分院落均有硬化人行便道与主公路相连,但其他小组的交通条件则相对较差,基本上都以土路为主,入户的人行便道也极不畅通。在调研中,村民对此有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大部分村民认为,只有具备了基本条件,方能实现“联户保洁”及美丽乡村建设。一些村民指出,交通条件的改善不仅有助于环境卫生的整治,更能为他们提供增加经济收入的机会和条件。在交通条件不便的小组中,即使放置了垃圾桶,也无法顺利开展垃圾清运。若要实现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发挥“联户保洁”制度的实效,必须首先解决这些村落的交通条件,尽快实现各小组主干道路的全硬化,保证住户相对集中的院落能够有较好的道路与主干道相连。在调研时,课题组偶遇一位杨姓中年男子。此人在外经商多年,有了一定的积蓄,打算回家乡发展乡村旅游。为了方便自家的出入,他正在自费修建通往自己住所的道路,已完成了基础工程。基于此案例,课题组建议,政府可以与民间成功人士进行有效沟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和支持,发挥乡贤人士的家乡观念,利用民间资本完成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1] 何星亮.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 张小娟,马箐.合作性田野调查个案研究——以广西靖西县龙邦镇其龙村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9(2).

[3] 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编订.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M].周云水,许韶明,谭青松,等,译.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9.

[4]凯蒂·加德纳,大卫·刘易斯,著.人类学、发展与后现代挑战[M].张有春,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英国皇家人类学学会,编.田野调查技术手册[M].何国强,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6]陈兴贵,李虎.《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对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启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7] 安·格雷.文化研究:民族志方法与生活文化[M].许梦云,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8] 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M].龚建华,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9]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M].张海洋,王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10]埃德蒙·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 陆德泉,朱建刚.反思参与式发展——发展人类学前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Joint-household Cleaning Activities in Longsha Township,Wanzhou,Chongqing

CHEN Xinggui, LI Hu

(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Wanzhou 404100, Chongqing, China )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nother great action of China central government to solve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It is an updated vers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studie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re led by economics, management science and politics, while sociology, anthropology, folkloristics and ethnology seldom participate in this project. Anthropology participating i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an give full play to disciplinary advantage. It can get first hand data of present rural environment sanitation conditions through participant investigations and describe them in ethnographic report, combine the emic and etic views and analyze the major experiences and problems i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joint-household cleaning,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 paths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a way that ensures villagers participation and multilateral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

anthropology, beautiful countryside, field work

C957

A

1673-9639 (2018) 11-0032-09

2018-10-05

陈兴贵(1979-),男,云南会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李 虎(1979-),男,广西马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责任编辑 黎 帅)(责任校对 李锦伟)(英文编辑 谢国先)

猜你喜欢

联户垃圾桶调研
垃圾桶等
投进垃圾桶的信
投进垃圾桶的信
飞进垃圾桶
芒康县关于联户党建引领联户治理途径的探索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芒康县关于联户党建引领联户治理途径的探索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