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2018-01-28郭玲珍

铜仁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

郭玲珍



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郭玲珍

(铜仁学院 学报编辑部,贵州 铜仁 554300)

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于2018年10月12日至13日在铜仁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社科院、社科联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围绕“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与作为”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回顾与展望”两大主题,对“新时代学术期刊的特色化发展”“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等话题展开深入地讨论,形成了相关意见与建议,为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使命; 期刊评价; 期刊国际化

2018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七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在铜仁学院召开。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办,《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承办,铜仁学院协办。100多位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社科院、社科联以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与会人员围绕“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使命与作为”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回顾与展望”两大论坛主题,对“新时代学术期刊的特色化发展”“学术评价与期刊评价”“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等话题展开讨论。

一、承载使命,担当责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一种公共交流平台,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过程中,承载着民族精神重振、思想理论创新、话语体系建构、文化观念引领的重要使命和重大责任。在新时代如何做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是本次论坛的重点话题。

(一)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意识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指出,办好当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问题导向与当代中国主要矛盾转化、当代中国强起来为主题结合起来,凸显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理念;二是要把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以问题导向引领学科导向;三是要把学术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学术结合起来;四是要把专业问题研究与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结合起来。

《江海学刊》总编辑韩璞庚认为,人文社科期刊是知识的载体,担当着知识传播的任务。作为大众学术媒介,在话语体系建构方面,一要承载公共责任,促进中国学术话语的生长发育;二要建构中国社会价值理念,促进中国学术话语权的生存;三要突出问题意识,促进中国问题提炼和中国式提问的生成。

《福建论坛》杂志社总编辑管宁提出,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以推动期刊从学术知识的传播者向学术思想的孵化器转化。首先是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凸显中国学术独特性,做到文脉不断、基因不改、底色不变。同时要发展传统、创造传统,以新思维、新理念观察分析问题,激发创新活力。其次是原点与支点的关系,让问题回到原点,回到人类基本需求,并以当今时代整体发展状况为支点,探讨本质性需求的当代实现方式。再次是功用与无用的关系,既要发挥好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和智库建设的功能,又要以基础性研究为根基,从学理角度树立前瞻性目标,致力于学术原创与真理探索,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启示与思路。

(二)坚持政治导向,讲好中国故事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是反映、跟踪社会前沿问题不可或缺的载体,在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是所有期刊共同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习与探索》杂志社主编张磊围绕学术期刊如何做好正面宣传阐释工作进行了探讨。她认为,学术期刊的功能决定其具有正面宣传之责,应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联系。在此过程中,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学理层面阐明中国主张,进行学术表达;要把握好度,避免讲过头、讲走样、引起歧义;要精心设计,通过对中国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的阐释和传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主编李太淼表示,“学术期刊要强化为现实服务功能,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有所作为,大有作为”。具体而言,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做好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度解读;二是围绕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实际问题选稿用稿;三是围绕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选发用稿;四是通过举办学术活动,策划专题,引领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相关问题;五是利用新媒体推介学术成果,加强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再传播。

《求索》杂志社社长、主编黄海认为,学术期刊在讲好中国故事当中,要发挥好工具属性,可以从主体、客体、内容三个方面来做:一是培育和发掘讲故事的人,即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既可以是长江学者等大家、名家,亦可以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生力军的青年学者;二是领导和策划好好的故事,在具体内容方面,要将基础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将当下的时代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与学术方面等学理性的内容相结合;三是让中国故事走出去,提高国家的国际传播影响力。

(三)立足自身实际,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40年,亦是期刊发展的40年。遵循期刊发展规律,立足自身学科、历史、地缘、文化、人才优势,找准定位,抓住新时代发展契机,形成期刊的比较优势,“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特色化发展”是期刊未来发展之路。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人文社科期刊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发展具有既分化又整合,关注传统关注未来,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的特点。作为新时代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既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发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中国特色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又要改造、调整原有期刊体系,形成多层次多类型的期刊群落,构建中国特色人文社科期刊体系,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务必要解决编辑队伍不稳定的挑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处理好栏目建设与期刊整体发展、学术共同体与期刊评价体系的关系,通过特色栏目集聚同类型优质文稿以谋期刊发展。

《岭南学刊》《广东行政学院学报》主编李云结合党校行政学院期刊实际情况指出,党校的报刊要立足党校,紧扣中心,服务大局,使党的报刊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良师益友为方向,不断提高党校报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既要坚持宗旨,打造核心优势,又要彰显特色,走差异性发展之路。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坚持正确办刊导向,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准则;二是借助资源优势,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策划选题;三是坚持特色,找准定位,明确方向;坚持党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四是坚持人才强刊战略,加强编辑队伍的建设;五是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期刊发展的新要求,实现期刊的融合发展,为新时代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汇聚力量。

(四)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学术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的发展趋势,使得办刊人必须思考如何发现问题,展示问题,进而开拓广泛的传播面,让问题产生更大的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使它们获得持久的传播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杜敏认为,问题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存在,学术期刊就是要面对问题,就是要把所面对的问题转化成各种话题,并围绕话题进行反思,提升其传播的力度、广度、可持续度。从传播学媒介发展规律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与功能的延伸是未来期刊发展的重要路径。学术期刊、报纸、网络的融合,可以使学术话语在不同的媒介产生不同形态的传播效应,以此获得传播功能的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办期刊、报纸及网络媒介就很好地实现了融合发展,开辟了媒介融合的新路子,值得各家期刊借鉴。

《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辑姜佑福提出,数字化出版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目前,许多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仍停留在“出版数字化”阶段,而没有真正开辟“数字化出版”的新形式,没有实现植根于现代信息技术内在可能性的新型知识生产模式。他认为,通过“最新录用”和“网络首发”等形式,让作者、编者和广大读者共同参与知识生产的早期过程,将学术生产、学术批评和学术传播有机结合起来,无论是对于增强单篇文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是对于学术共同体的互动成长,都大有裨益。

《人文杂志》副主编秦开凤则表示,在新媒体时代,受网络影响,纸质媒介的发行量减少,发行渠道缩减是不争的事实,但学术期刊作为知识文化传承载体,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就某种程度来说,这种冲击倒逼学术期刊从办刊模式到传播方式进行改革,只要找准定位,树立全新发展理念,纸质媒介依然可以在良性发展道路上谋得一席之地。

二、用好社会公器,建构、完善科学期刊评价体系

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交流学术。作为学术媒介,应该秉持科学的立场、创新的态度,为推动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做出贡献。在此基础上,培育学术人才,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成为学术期刊的延伸功能。而伴随着我国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考核、职称评定、学位认证、项目认定等以刊登学术文章为评价标准,相应奖励与发文载体挂钩的现象愈加突出,导致学术期刊产生“以刊评文”的异化功能。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评价方式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何利用好学术期刊这一社会公器,建构、完善科学的期刊评价体系,使之更好地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为教育、科研事业服务,成为与专家、与会者热切关注的又一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辑高自龙以2013—2017年人大学术成果评价中心的数据为基础,对社科院(联)综合性学术期刊TOP30的竞争力进行分析,指出全国社科院(联)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大约有100种,整体上较为稳定,其中居于前30位的学术期刊被转载量最多。高校学报虽然有1150种,但整体竞争力不够。高自龙认为,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经过近十余年的探索和发展,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将判断文章价值的标准,嵌入选文流程。在论文遴选方面,以学术创新度、论证完备度、社会价值、难易程度为主要指标,辅助以课题立项、发表载体等指标,综合所得出的期刊评价数据,大体能够反映期刊发展的趋势。

《江汉论坛》杂志社社长陈金清对以刊评文的合理限度问题进行专门探讨,指出以刊评文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脱节、矛盾,即在实际操作中多采用以刊评文的方式,而在理论上学者对此却不予认可。对此,陈金清认为,若是在实践中,单纯按文章质量评价文章,取消以刊评文,势必面临人力物力投入过大等问题,加之评价者本身的主观性因素影响,导致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可行性。而从理论上,认可以刊评文做法,认识到其合理性,尽力规避其不合理性,则是解决这一矛盾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办法。毋庸置疑,相较而言,核心期刊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更大,一般期刊则相对缺乏吸引力,在优质稿源组稿方面面临更大压力。加之目前的期刊评价机构在评价指标设定、评价流程等方面趋于成熟,其评选结果大体能够反映期刊的情况,以刊评文在实际操作中就显得更为便捷,更为经济。当然,一般刊物中也不乏高质量文稿的存在,只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将之遴选出来,如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新华文摘等,是可以弥补以刊评文的弊端的。因此,可以将以刊评文与以文评文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优质稿源的发掘。

《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辑姜佑福则认为,以刊评文是运用学术期刊这一公共资源,对文稿评价这一社会权力进行的实际使用。怎样用好这一社会权力,是学术界、期刊届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期刊编辑队伍选稿、组稿能力是一项严峻的考验。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结合学术期刊与期刊评价的关系指出,期刊评价是系统工程,学术期刊作为期刊评价的重要权益方,必然是主体,在期刊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坚守评价底线,争取多方参与,采用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保障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关于新的评价系统的建立问题,王文军提出,要坚持发展性价值导向,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期刊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学术的学术共同体。

三、走出去——期刊国际化路径探索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华民族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伴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在本次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出去这一话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地探讨。

《澳门理工学报》总编辑刘泽生认为,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互为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出去需要长远的、科学的、富有世界眼光和权威性的顶层设计,需要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规范的学术探索条件,需要实事求是、平等交流、探索求真的科学态度,需要踏实研究、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拥抱世界的胸怀和文化自信。刘泽生主编还结合自身对“走出去”的践行情况(详见其《从哈尔滨到温哥华——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走向世界的尝试》一文),与参会专家、学者共勉,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出去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术界、期刊届的共同努力。

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主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主编何云峰结合自身在国外的访学经历认为,大陆中文学术期刊大量出版,却不被国外、港澳台承认,很大程度归因于“没有标准”,并据此提出期刊标准化建设问题,具体包括内容标准化、行业标准化、审稿标准化、引文格式标准化、编委组建标准化、编辑工作管理标准化、评价标准化等内容。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副主编邓宏炎指出,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出去是新时代赋予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重要使命与任务,是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完善自身功能、促进自身发展的要求,是中国学术、文化走出去的桥梁。具体怎么走出去,可以从五个方面去尝试:一是从顶层设计着手,提供理论支撑、政策保障;二是拓展走出去的路径;三是试办英文期刊;四是探索中外合作办刊;五是借助大数据技术,整合优势资源走出去。邓主编呼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出去,前提是办刊人员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寻求对话和相互理解。

《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李静表示,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的国际化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前提下展开的,因此,要符合综合性期刊自身的特点,要坚守本土化立场。具体而言:一是要区别综合性期刊中的应用类学科和人文类学科。应用类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应更加贴近国际化标准;人文学科则应更多传承中国学术的研究范式,对这二者不能一刀切。二是应该搭建合适的平台来承担期刊国际化工作,而不是期刊自身的自说自话。三是国际化不仅是形式的规范化,更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此外,《湖北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唐伟对改革开放40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江淮论坛》杂志社主编沈跃春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文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存在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社会科学辑刊》总编辑刘瑞弘结合办刊经验做了现场交流,《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魏建针对高校文科学报经管栏目建设进行专题探讨,等等。

本次论坛参会人员来源丰富,包含社科联、高校、党校等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各大类的专家、学者均参与其中,尤其是高校学报人员的参与,更是与以往各届论坛的不同之处,充分彰显了论坛的开放性、包容性及强大吸引力、凝聚力。论坛议题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学术期刊功能与作用的探讨,亦有办刊经验、方法的交流,为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

Overview of the 7th High-level Forum Meeting of National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GUO Lingzhen

(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The 7th High-level Forum of National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as held in Tongren University from October 12, 2018 to October 13, 2018. Over 100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 and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ies attended this forum and carried out the in-depth discussion in view of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journal under the new era”, “academy evaluation and journal evalu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etc. from two themes of “Mission and Action of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der the New Era” and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Chinese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over 40 Year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and then put forward relevant opin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hus pointing out the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under the new era and providing beneficial reference.

Journal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ission, journal evaluation, journal internalization

2018-11-05

郭玲珍(1987-),女,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传媒与中国文学。

C27

A

1673-9639 (2018) 11-0001-05

(责任编辑 张凤祥)(责任校对 陈昌芸)(英文编辑 田兴斌)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学术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
社会科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