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与升级:高校图书馆如何助力“双一流”建设

2018-01-28顾冬梅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12期
关键词:双一流馆员一流

顾冬梅(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

1 发展需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的图书馆

“双一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图书馆所提供的文化氛围、文献资源、数据信息平台与服务保障。一方面,学校要把图书馆的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的规划之中,在一流学科建设中列入专项经费,持续支持;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不断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加快转型升级,主动对接、深度参与到“双一流”建设之中,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服务保障,提高服务能力。

1.1 文献资源与空间需求

有学者认为,图书馆的服务可分为基于文献资源、基于空间和基于技术与设备运用的读者服务,这三种服务类型互联互通,服务的核心是文献资源。[1]未来图书馆的空间与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将可能成为师生的学习中心、文化交流中心、公共学术与文化空间、创客空间等。此外,图书馆要不断开发物理空间,搭建学术与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文献资源方面,要有重点地支持一流学科建设在数字资源尤其是外文资源方面的新需求,科学调整、优化纸本资源与数字资源的比例。

1.2 服务需求

随着高科技和现代互联网的发展,图书馆的形态也将发生很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将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与此同时,读者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高校图书馆不仅需要提供基础性的文献服务,还需要提供数据服务、知识服务、课程服务、课题服务、技术服务等。高校图书馆如何把握机遇、应对变化,进一步整合物质资源和技术资源,拓宽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延伸服务领域,是一项在理论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2016年6月,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的与会者一致认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从以图书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从平台化到工具化、从知识查找到支持知识发现。[1]可见,图书馆只有注重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实现突破创新,才能助力“双一流”建设。[2]当前,在“互联网+”背景下,地方高校亟需加快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积极推进图书馆联盟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学术交流,提升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水平、现代化管理水平。

1.3 人才需求

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表明,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图书馆有效地服务于“双一流”建设,也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馆员队伍,需要馆员在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针对一流学科建设,在高品质资源整合、学科服务团队建设、知识服务、信息服务与科研支撑等方面,对馆员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学术素养等方面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图书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明方向、找差距、补短板,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制定相应人才政策,加强馆员队伍建设,提高馆员素质,在服务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面临挑战: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图书馆正处于转型发展之中:服务理念由以文献为中心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由单项简单服务转变为多元深层次服务,由封闭型服务转变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服务。与此同时,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他们需要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查阅文献、阅读书刊、获取知识服务等,这对传统意义的图书馆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也是中外大学图书馆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观念、资源保障与利用、馆员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服务的主动性不强。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主要以外借、阅览、培训为主,基本为保障型、被动式服务,主动服务、多样化服务的意识不强。但在“双一流”建设以及信息化时代,纸本图书借阅量呈现下降趋势,资源利用率不高,远程访问受到诸多限制,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度减弱,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滞后,部分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双一流”建设契合度不高,难以跟上一流学科建设的需求。

(2)文献资源利用率低。以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水平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的需要,但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师主要利用数字资源查阅所需文献;大学生利用图书馆主要是阅览、自习或讨论交流,借阅图书主要以专业书、考试用书较多,数字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丽水学院的调查显示,仅有16.89%的被调查者表示“经常使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比例略高于教师;被调查的37.72%的教师和58.02%的学生“偶尔使用”图书馆文献资源;11.38%的教师和5.66%的学生“基本不使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3]

(3)馆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亟需提高。地方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的共性问题表现为专业馆员数量不足、馆员结构不合理,高学历、专家型人才少,很多馆员只能从事单一的工作,不能够介入深度的学科服务、文献传递、科技查新、知识服务等工作。2015年调查数据显示,宁夏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队伍中,只有1人具有博士学位,1人博士在读;具有硕士学位的人仅占13.6%,并且主要集中在宁夏大学和北方民族大学;本科学历占全区图书馆人数的62%,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4]与此同时,馆员培养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培训内容大多以业务技能培训(78.52%)和图情专业知识培训(58.38%)为主,但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实际培训需求呈多元趋势,他们在图情专业知识(66.76%)、业务技能(56.68%)、管理技能(44.21%)、科研方法(54.81%)、职业规划指导(35.20%)等方面有强烈的诉求;培训形式方面,33.18%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所在图书馆没有鼓励馆员参与业界学术活动、会议的相关机制;此外,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56.95%)所在图书馆从未向他们做过培训效果追踪评价。[5]

3 对策思考:图书馆助力“双一流”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3.1 创新思路

面对信息化、智能化、大数据等信息革命的严峻挑战,传统图书馆不变革将难以生存,不转型发展将会被边缘化。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教学辅助单位,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学术型机构,图书馆的定位必须聚焦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及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科学规划在发展愿景、资源建设、空间设计、队伍建设、服务特色等方面的内容。图书馆的定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图书馆在坚持做好、做优传统服务的情况下,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根据学科建设的需求,不断拓展、提高服务能力,如,发展学科服务、知识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科研支撑服务、数据服务等,深度融入“双一流”建设。

3.2 强化内涵

(1)创新管理机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工作机制是建设一流图书馆的重要保证。当前,图书馆的投入结构、业务特点、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必须根据一流学科建设需求以及图书馆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改革,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资源,淘汰、调整不适宜的部门设置,重组新的机构,强化服务团队建设,保障重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探索更加灵活的用人制度,探索工作实绩与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等紧密结合的考核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优化馆藏结构。图书馆藏书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图书的使用率及读者借阅率,也影响着图书馆空间的合理利用。当前,合理调控藏书空间和读者阅读空间的比例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重点考虑的问题。宁夏医科大学图书馆按“正常排架、集中排架、密集排架”的思路,构建了纸本图书三级排架的典藏模式,在不减少流通借阅图书量的同时,既优化了阅读空间,又保障了藏书空间,为读者提供了更舒适、更宽松的阅读环境。

(3)提高馆员素质。一流的图书馆要有一流的馆员队伍。实践证明,服务“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支具有职业道德、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充满活力的馆员队伍。图书馆要积极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不断加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采取脱产培训、馆内培训、网络培训、挂职锻炼、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加大馆员培训力度,丰富培训形式,拓展培训内容,提升管理人员和馆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岗位胜任能力,增强馆员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3.3 拓展服务

(1)嵌入式学科服务。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学科服务将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新趋势。嵌入式学科服务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图书馆的主动服务意识,以学科建设和师生的各类需求为导向,依托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和基础设施,以具有相关学科背景、一定研究能力的馆员为核心组成服务团队,将服务融入教学、科研工作。如,馆员可以嵌入学院的科研项目或团队,提供文献查询、咨询等服务,辅助课题申报,开展合作研究。这种服务体现的是深度的、个性化的、交叉融合的、动态的服务。图书馆也可以根据学校一流学科或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体现学校特色的新型机构知识库服务,积极探索特色服务、个性化推送服务、嵌入服务、专题服务,并通过知识的挖掘、发现、揭示、分析和评价等实现知识的增值服务。

(2)加强虚拟图书馆建设。利用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基于用户的移动学习,将服务嵌入到用户基于网络虚拟空间的教学科研和学习过程。通过移动图书馆和微信服务平台建设,让服务触手可及。借助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互动性的信息化交流平台,在挖掘、整合、整理有价值的文献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Email、QQ、微信等沟通方式,加强学习资源的推送,促进各部门、各学院资源的共建共享。

(3)决策支持服务。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愈加重视教育决策与政策制订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而正确的决策来源于及时有效、客观真实、应用性强的数据分析,这对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中心任务,依托自身的学术资源和经验丰富的馆员队伍,以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为主要切入点,与学校人事、教务、科技、研究生院等部门主动对接,利用ESI、CSSCI、CNKI等评价平台,开展有价值的数据采集、梳理和统计分析,包括学科发展动态分析(现状、排名、国内外对比分析等)、学科国际竞争力评价、科研绩效评价(学术影响力、科技成果产出、专利情况等),为学校管理层提供高效、专业的信息支撑服务。

(4)探索知识服务。有学者认为,推进数据开放、流动、共享,建立关联数据,协助学习者在数据环境中挖掘内容资源的新价值,是图书馆迈向知识服务的重要一步。[6]知识服务的核心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要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 要对信息资源进行再加工、再整合、再开发,把服务融入到用户研究及解决问题、开展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而不是传统的资源提供、资源推送,这对图书馆的核心发展能力、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挑战。由此,在“双一流”建设中,如何支撑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便成为高校图书馆必须研究探索的新课题,也是拓宽、延伸知识服务的新内容。

猜你喜欢

双一流馆员一流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图书馆义务馆员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