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效应的课程思政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融合

2018-01-28赵春舒刘超静

消费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实务专业课程

赵春舒 刘超静

天津天狮学院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习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的教学有机的融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双向效果。

本论文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为例,基于协同效应,探讨课程思政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融合。

一、课程思政概述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实现课程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教育,授课教师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科学精神、价值观念、人文情怀、高尚品质等德育功能,把育人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中,让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由生硬变为柔软,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落实专业教师育人职责,实现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双向育人效果。

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是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全新的思路。这种教学模式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摄入思政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一方面丰富了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在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又强化了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课程内容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发挥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教育作用。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不同,专业课不能讲成思政课。在“课程思政”的引领下,专业课在教学中不是强行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容及特点有效融入思想教育内容,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使得专业课也能实现育人目的,实现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三、协同效应

协同论又称“协同学”,是在一系列学科研究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创立者是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71年他提出协同的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系统分为大系统和小系统,小系统存在于大系统之中。在千差万别的系统中,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在大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既是独立的,同时也和其他子系统存在关联性。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占据主导地位时,各个子系统就会丧失独立性自觉地服从整体,即发挥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是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由于不用系统中存在存在着协同作用,因此不同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与合作,实现 1+1>2的态势与效果,这是形成系统整体性的重要因素。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下,专业课既是一门课程,也是专业教师在授课中完成立德树人的一种渠道,与思想政治课程共同承担和发挥着育人的职责与功能。在这种新的教学、育人模式下,利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优势互补,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整合育人队伍,最终形成渠道协同、课程协同、教师协同,获得1+1>2的协同效应。

四、构建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效应模式

1.坚持思想教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协同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高校教师作为为人师表的楷模,完成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也有示范性,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和思想道德建设高度统一。

2.坚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

坚持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配合,打造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专业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积极寻找与思政教育的切合点,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观、金钱观等等,让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快速形成,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专业课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传授给学生,使其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即提升了教学效果,又构建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的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的目的。

五、构建课程思政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协同效应模式

1.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坚持把思想教育工作贯穿到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道德育人、课程育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课程设计注重价值渗透,教学目标实现价值理念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内容全程围绕合同展开,包含合同的交易磋商、签订、履行三大环节。从进出口商的角度,双方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首先应遵循诚信的原则,在这个前期下,卖方应该做到基本的保质保量,按时发货;买方应该基本做到按时收货、支付货款。如果买卖双方均能做到完全的诚信,国际贸易的开展就会非常的顺畅,双方也能各自获益,达到进行商品交易的目的。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授课中,我们应该面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到基本诚信,进而延伸作为一名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诚信的建立。比如考试作弊问题,让学生从根本认识到这是体现个人诚信的大问题,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行的标准,让学生从根本认识问题,从而从心理拒绝作弊行为。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货款结算一章,三种基本的结算方式即汇付、托收、信用证。其中汇付、托收属于商业信用,在结算过程中完全凭借双方的信用度,考核企业的诚信度。第三种结汇方式是信用证,它的特点是银行信用。开证行代替进口商成为第一付款人,为进口商提供银行信用的保证。但是企业如果采用欺骗的手段取得信用证或者是银行保函,就会造成恶意欺骗行为,同样也会信用丧失,导致无法继续进行业务。“民无信不立”,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走得长远,信誉是保证。在授课过程中,我们由此就可以教育学生在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时,无论是个人还是经营企业,诚信都是立足之本,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合同条款的内容,从基本条款品名、品质,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延伸到企业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规范,引申出企业不应只注重经济利益,还要关注社会效益,增强社会责任感。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道德血液,出口企业应该确保提供优质的产品,但是企业在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时,还应遵循职业道德标准,在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在课程思政平台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企业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一定会被引进到课程教学中,但是如果是以一种强行植入的方式融入课程中,就会让授课教师讲成了“思政课程”,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中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就可以教育学生建立个人诚信度,学生也会积极的态度接受,实现“课程思政”的这种教育模式。

2.专业教师“思政课程”教学技能的提升

“立德树人”是对高校教师的根本要求,首先高校教师应做为人师表的楷模,道德行为的典范,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然后注重自身专业素养、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具备扎实专业知识、掌握一技之长。对此,专业教师应从思想上认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方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注重价值引领,同时做好专业课程育人教学内容设计、方法设计,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当然,从专业教师的角度,实现“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技能还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培训,这也是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难点等方面,力争取得新突破,全面推动课程思政长久、有效的开展下去。

3.教学实现知识与价值同频共振

《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显性价值引领作用,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隐性课程中根植理想信念,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同频共振。

课程思政的这种教学模式,通过专业知识讲授的渠道,潜移默化的向大学生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了课堂主渠道功能实现育人最大化效果,改变了专业课程教学中重知识轻德育现象,体现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实现专业课程思政知识传授和育人双向功能,使育人更具针对性,发挥专业课程深化和拓展作用,强调主流价值引领,实现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隐形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实务专业课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ODI实务
FDI实务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从内部审计的角度探索跟踪审计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