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的阐发与人格表达
——从精神分析视角看《了不起的盖茨比》
2018-01-28郑州大学郑州450001
⊙王 琦[郑州大学, 郑州 450001]
一、精神分析理论与《了不起的盖茨比》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从分析人的心灵入手,将对人性和人的精神状态的洞察纳入其中。而在弗洛伊德的分析下,精神分析被广泛运用在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这其中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价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弗洛伊德理论,我们首先能就菲茨杰拉德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创作动力进行分析。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作家的创作动力分析是他首先讨论的问题。在文学创作者的潜意识之中,同样充斥着诸多被压抑着的欲望。金钱、权力、爱情……这些欲望构成了强烈的精神冲动,而又难以发泄。于是,文学创作就成了作家通过幻想来发泄这些冲动的渠道。同时,这种创作又是作家之前人生经验的一种回忆与梳理,作家通过对这种自我欲望的表达从而将自己潜意识中的原欲进行了阐发和升华,从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对于作家创作动机的分析。
而就作者菲茨杰拉德而言,其本人可以说就是小说中盖茨比的原型。菲茨杰拉德在18岁时,在舞会上认识了富家千金吉内瓦。然而当两个人相恋时,她的父亲明确告诉他,穷小子不该动娶富家女儿的念头。这与书中盖茨比的遭遇何其相似。而之后1918年菲茨杰拉德遇到了泽尔达,随后疯狂地爱上了她,但泽尔达却在答应结婚后又悔婚。后来为了满足泽尔达的结婚要求,菲茨杰拉德开始疯狂地努力赚钱,直至1919年两个人结婚。这与盖茨比后来的经历又何其相似。1924年两个人移居法国,开始了充满矛盾的婚姻生活。而之后就在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
回顾菲茨杰拉德在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之前的人生,这部堪称伟大的作品也正是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精神世界的投射。可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出现正是菲茨杰拉德复杂精神世界和此前人生经历的现实投射,他将自己在吉内瓦、泽尔达身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了这部作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所写的不仅仅是书中的盖茨比,也是它的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精神世界和人生回忆。
二、《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的潜意识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心理结构由浅及深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而具体来说意识属于表层,是作为人对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的感知;前意识是可以被回忆的过去的经验;潜意识则是人类行为活动内在驱动力,包括人的种种本能欲望,是人类原欲的储藏地。而作为人类强烈的精神力量,潜意识中那种大量无理性的内在驱动力驱动着人们遵循着“快乐原则”进行情感宣泄。对于作家而言,这种“力比多”正是其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作者菲茨杰拉德的自身经历来看,小说中盖茨比对黛西的强烈追求就是这种“力比多”原欲潜意识的表现。在现实中,菲茨杰拉德前半生的爱情始终都困顿于金钱的困境之中,而他所爱的人也始终徜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菲茨杰拉德知道自己难以拥有这种爱情,但他同时又无法拒绝这种遵循着“快乐原则”的爱情。而这种潜意识就最终投射在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之中。正如小说开头所言:“那就戴那顶金帽子,为了博得她的青睐;如果你跳得还算高,那就尽情为她跳一跳!跳到她高呼:‘我的情人戴金帽,跳得高!,我的情,我的爱,我的一切全给你。’”①尽管盖茨比在内心中也已经清楚他是永远找不回那个理想中的爱人黛西了,但他依旧追寻着生命中永远不可能重新找到的希望的绿灯。
而从黛西的形象来看,小说中的黛西有着菲茨杰拉德精神世界中吉内瓦和泽尔达的化身成分。她美丽动人,但美丽的身影背后却又充斥着金钱的声音。她看似是一个天真的女孩,却最终和汤姆一起对盖茨比进行了卑劣的嫁祸,导致盖茨比的死去。菲茨杰拉德一方面将黛西作为盖茨比的最高理想,但同时又将黛西虚伪无情的面目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就在更深层次上透露出了菲茨杰拉德那潜意识中的纠缠复杂之态。作为他前半生所爱之人的化身,尽管他清楚地知道爱人已经成了金钱欢场上的女郎,但他却始终无法拒绝自己对于“黛西”的强烈向往。正是在这种复杂难明的潜意识纠缠之下,小说中黛西的形象和盖茨比对于黛西那无望的追求与菲茨杰拉德本人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某种重合。
三、《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三层人格结构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格结构被分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三层。这其中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是人格中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遵从着“快乐原则”去追求着感官上的满足。自我是人格中的意识部分,是经过现实外界的影响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负责与现实进行接触,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而超我则是一种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部分,它代表的是理想道德而不是现实欲望,这就与本我处在了一种冲突的状态之中。而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整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正可以结合作者菲茨杰拉德的精神世界,按照这三层人格结构来进行分类。
首先,是代表着人类本能冲动的本我层面。小说中汤姆、黛西以及盖茨比那无望的追求都可以纳入其中。汤姆作为上流社会典型的一份子,粗鄙虚伪而耽于声色。而黛西虽然是盖茨比理想中的恋人,却也和汤姆一样,只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以金钱作为自己人生的基础。他们做不了有意义的事,只是在闯祸之后将一切责任都推给其他人,并最终导致盖茨比的死去。这种无止尽的沉溺于感官享受的角色可以说正是本我层面那种人性感官享受冲动的化身。而与之相对的,盖茨比那对于黛西的执着追求则已经成为他人生欲望的终极目的,受到外界压抑却又无法消灭,终而成为盖茨比本我欲望的终极化身。
其次,是代表着遵循现实需要,受到外界影响的自我的层面,小说中盖茨比的奋斗经历就是这一层次的化身。盖茨比作为社会的一个普通青年,从小就心怀大志,他的父亲在盖茨比死后吊唁时就展示过盖茨比小时候的一个严格的日程时间表。正如他父亲所言:杰伊是注定要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总是做这样的决定。”②盖茨比从小就是一个立志要出人头地的人。而他在经历了黛西带给他的打击之后,又为了爱情而立志赚到大钱,并通过贩卖私酒的方式赚到了大量财富。在这里,盖茨比的个人经历就是菲茨杰拉德早年的化身,是一个不甘心于所处阶层,立志向上攀爬的“美国梦”的代表和化身。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正是人格结构中自我人格层次在现实层面的反映。而在盖茨比发财之后,他在旧日爱人黛西家的旁边兴建豪宅,举办宴会,希冀以此吸引到黛西的注意,这都体现了作为自我层面对于本我欲望追求和超我道德规范的调和,是自我的人格结构的体现。
最后,则是有着道德要求的超我层次的体现,小说中的尼克就是这一层面的代表。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尼克在一定层次上代表了作者,但又并不能体现着作者全部的心理状态。这种中立调和的状态正如小说开头中尼克转述他父亲的那句话一样:“‘每当你觉得想要对别人评头论足的时候,’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务必要记住,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你所具备的优越条件。’”③尼克的形象正如菲茨杰拉德理想中的调和者一样,出身于上流阶层,却能够理解盖茨比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他立足于小说之内,却又超然在了小说之外,对盖茨比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追忆和怀念,也对汤姆和黛西的行为给予了审视、鄙夷和批判。小说中的尼克犹如一面带着作者色彩的镜子,有着自己的原则,但同时又照射出了上流社会喧嚣浮华背后那虚伪自私的无情面目。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尼克的存在正是作者菲茨杰拉德那遵循道德原则的超我的体现。
四、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一部伟大的作品,从小说到电影多次呈现在我面前。它是菲茨杰拉德根据自身的经历所写出,却又代表了那个可以拥有一切,却又会失去一切的喧嚣年代。我们能从中看到爱情,看到人们对财富的追求,看到上流社会歌舞升平背后那冷酷无情的自私面目。而当歌舞散去,这部描绘了一个时代的作品最终又归结在了菲茨杰拉德那复杂难明的精神世界之上,化为他一生中都无可摆脱的困窘在金钱中的爱情理想。时至今日,当再次阅读围绕着这部小说的诸多研究方法和评论文章时,我们能够从小说中,从菲茨杰拉德的人生轨迹中有所体悟,有所感受,而这或许才是其中最有意义的地方。
①②③〔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田堃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2页,第127页,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