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一九四二》:生命极限中的人性
2018-01-28阳耀芳天津农学院天津300384
⊙阳耀芳[天津农学院, 天津 300384]
在第七届罗马电影节上,由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一九四二》荣获青年评审团最佳影片金蝴蝶奖。获奖理由是“这部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电影,让我们了解到世界历史中悲剧的一幕”。冯导表示,这个题材能让外国观众接受,表明“人性都是共通的”①。在物质充足的今天,这部作品引导人们对于生命极限中的人性进行反思。
首先,为了推动这一群形形色色的人物滑向绝望的深渊,作品安排了一系列的情节将他们导入“弹尽粮绝”的境地。粮食没有了,马车没有了,亲人没有了。遭遇日机轰炸、抢劫、疾病、饥饿、死亡……在灾难突如其来时与经过长时期艰难困苦的折磨后,人性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当刚刚面临饥饿时,人能考虑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尊严教养,比如道德廉耻。但是在漫长的折磨虐待下,在死神的脚步一步步逼近,生还的希望渺茫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感甚至超过了死亡本身的威慑力。什么是人不能放弃的?什么是人坚持到最后的?是生命,是爱,是良知,还是尊严?在强大的压力下,人们做着艰难的选择。作品要展现的就是在生命极限的压榨下人性的迸发。
一、千古艰难唯一死
星星是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有着清高的优越感。可这一点清高和优越感与她最终沦落为妓的命运形成强烈的反差。知识分子也要吃饭。为了不被饿死,她的清高和优越感被残酷地扼杀了。
在逃荒之初,星星还表现着年轻女知识分子的娇气和任性,跟她爹闹别扭。后来,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也能坚持一些温饱以外的追求,如一路带着她心爱的猫,甚至可以让猫吃她那一份口粮,自己不吃。但是,随着逃荒路程的一步步艰难,人开始舍掉生命之外的东西。先是嫂子生产,侄儿没有奶吃,她献出了猫。为了活下去,她还表示“我也要喝猫汤”,并且将象征着知识和理想的书本撕了当柴火。舍掉爱物,星星离舍掉自己只有一步之遥,后来为了五斗小米卖身为妓,“给你们(家人)一条活路,也给我一条活路”。作品展露了青年知识分子,在生命极限中,对自己一点一点的剥离。舍掉了爱畜,舍掉了理想,甚至舍掉了自己的身体和人格,只为了一个目标:让生命能得以延续。
星星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念过书,会认字。这一点,在她刚踏上逃荒之路,要回学校去找同学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在拴柱对她的爱里,也包含了普通劳动者对知识的景仰和向往。当逃荒逃到绝境,逃生的希望渺茫时,拴柱要用两块珍贵的饼干来换性的体验,愿意给星星,却不愿意给农妇花枝,尽管星星不肯而花枝很主动。花枝一针见血地指出星星的不同之处:“喝了墨水……”有文化,是她的骄傲;有文化,是她的价值,这一点,星星自己是很清楚的。所以到后来在卖身求活时她毛遂自荐的理由也是“我念过书,识得字”。念过书的人更懂得礼义廉耻,“念过书”还成为人卖身为妓的砝码。星星的卖身,较之其他人更有悲剧色彩。正如围观者的惊叹:“这可是财主的闺女!”在妓院,星星因为吃得太饱而蹲不下去,一路的饿与这一顿的饱形成了落差。如果说,这里营造了一个幽默,也是充满辛酸的。为了吃饱,星星以“学生”的身份接客。这个结局,对教育之于人的意义,是具有讽刺意味的。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花枝是普通农妇的形象。花枝的出场是在少东家企图以借粮为诱饵霸占她的一出戏里面。在这出戏里头,花枝全力反抗,表现着正常人对廉耻的维护。可在逃荒途中,她也走上了出卖身体的道路。一个良家妇女,为了两块饼干主动提出跟人(拴柱)睡觉。她前后的行为可谓判若两人矣!这么大的反差表现了人在绝境中强烈的求生欲望。作品给花枝安排了一件红底白花的棉袄做道具。这件漂亮棉袄,是花枝结婚时做的。在作品整体的蓝黑色调中,格外醒目。在影片中,这件棉袄一共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在准备出门逃荒之时,一次是在排队等待卖身时,还有一次是在将自己卖给驴贩子时。每一次都带着对未知前途的美好期望和祈祷,代表着强烈的生的愿望。这件棉袄艳丽的颜色与主人惨淡的人生形成鲜明对照,凸显着极限中生的艰难,嘲弄着主人悲惨的境遇。
其他老东家为几斗小米卖女儿,瞎鹿为一头驴被打到开水锅里,人们为了粮食互相打斗……《一九四二》一边用大量的死亡向人们展示,生命是多么的不值钱,是多么的不堪一击,同时也展示了生命极限中的人像溺水时拼命去抓稻草一样竭力去抓住生命。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强大,道德、荣辱、贞洁、子女等都可以出卖。“千古艰难唯一死”。
作品还借老马之流,展现了对人性更深层次的对比与思考。从一开始的想发国难财,到后来为日本人效命,老马应验了日本人的那句话:“他们首先是人。”把“人”从“中国人”中剥离,正表现了作品对人性本质的探索与思考。把人从层层叠叠的身份中剥离出来之后,人,还能剩下的,究竟是什么。
二、我自横刀向天笑
作品一面展示着生命的难以舍弃,一面又竭力向人们暗示:当生命被剥离到最原始、最本质状态时,还能剩下些什么。这是作品力图引导人去思考的问题。
星星在死亡的边缘,在卖身为妓的绝境里,却拒绝了拴柱的求爱,同时也拒绝了象征着生的希望的两块饼干。这与作品所表现的强烈的求生本能是相冲突的。她为什么要拒绝?是因为两块饼干不值吗?可是作品马上让花枝出场,为这两块饼干主动献身。当拴柱不愿交换时,她又拿出瞎鹿的死来要挟:“你们得赔我!”并且强调“两块饼干,一条命,值!”那么,在那种特殊境遇下,两块饼干无疑是可以为之献身的。何况星星为了生,可以舍掉亲密伙伴黑猫,甚至在洛阳城中也舍掉了自己。那么是拴柱不配吗?拴柱年轻力壮,是他们一家人逃荒途中的依靠。从逃荒一开始星星爹对拴柱的挽留就表现了拴柱的重要性。拴柱对星星也一往情深,呵护有加,可以说,他是为了星星才加入逃荒大军的。因为拴柱娘当年就饿死在逃难路上,所以拴柱本身并不愿意加入逃荒大军。而且拴柱并不滥情,他想要性的体验,但不是谁都可以。花枝为饼干主动献身他也不为所动。应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男人。如果说他们两人之间有差距,也就是家世门户和教育问题那点事。星星是大户财主家的女儿,受过教育,而拴柱只是他们家的长工,没什么文化。可这一点差距在生死考验面前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再说妓院的军需官比起拴柱来与星星之间的差距要大得多了,那么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贞洁观念吗?也不是。因为在洛阳城下,星星自愿卖身为妓,并且心甘情愿地伺候可以当自己爹的男人。饥饿以及死亡的恐惧已经超越了让人出卖贞洁的难堪。那么她为什么要拒绝饼干,拒绝拴柱呢?作品显然是极具匠心的。这一次拒绝,是对本能的超越。这一细节旨在表达人虽然为了追求生几近疯狂,但是仍有比生更高的需要,这一需要只能用“爱”来解读。星星对拴柱的拒绝,并非因为“不爱”,而恰恰是因为“爱”。——自爱和对拴柱的爱。拴柱爱她,这一点很明显。而拴柱对她的爱多多少少是建立在她“大小姐”的身份上和她受过教育的仰慕上。在他眼里她的确与众不同。如果她为了两块饼干屈从了,那她与一般人,与花枝,还有何异?所以她说:“等灾过了……”她对拴柱的拒绝,就像没有发生饥荒一样,在疯狂的时期,反而显得不正常了。说明她在意自己在拴柱面前的形象,超过了求生的欲望,这是她最后的骄傲。知识分子绝不愿在爱人面前失掉自尊自爱。她宁愿去面对饿死的危险,甚至宁愿去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去伺候完全陌生的男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她卑微得如地上的尘土,因为没人知道她的过去,这是知识分子对自己最后的坚守。这里显示出教育是有力量的。作品最后交代,二十年后,星星不愿回乡,不愿见熟人。这种自苦,与二十年前是一脉相承。尽管“零落成泥碾作尘”,也要“香如故”!
还有花枝。她为什么要卖身?当然是为了活下去。可是她不仅仅是自己活下去,还有儿女们也要活下去。当洛阳城来人买年轻女人时,她穿着红棉袄,在一群蓬头垢面的女灾民中格外出挑,她一眼就被相中了,应该说很“幸运”。可因为她要带上一双儿女,所以失掉了被买的资格。追溯到在逃难过程中,当她的男人瞎鹿要把女儿卖掉换粮食时,她坚决不肯,甚至宁愿把女儿打死也不许卖走。花枝强烈的母爱和强硬的个性展现得有些惊心动魄。再往后,当她为了有资格把自己卖掉换粮食,不得不留下儿女时,她主动跟了拴柱。为的是——给孩子们一个“家”,有个“爸”!一个乡下村妇,能有这番心思,不能不叫人刮目相看。求生是人的本能,母爱是女人的本能。在两难之际,她竟然都做到了。她临走时,留给拴柱的是一句:“卖了我,就饿死也不要卖孩子了。”同时留下的,还有她自己那条“囫囵一些(好一点)”的裤子。她和拴柱在荒草丛中互换裤子,这种男女露天换裤的搞笑行为由于潜藏在其后的生活艰难而显得令人窒息,广袤的荒草地又衬托了这种悲壮苍凉的气氛。作品在述说着女人为了孩子,留下了一切可以留下的东西。
再就是拴柱了。应该说,他是灾民中较少受到饥饿威胁的人之一。不是因为他有粮食,而是因为他有健壮的身体。如果不是死于日本人的刀下,他应该也是能挺过灾荒的人,可他有比对粮食更迫切的坚持。首先是对爱的渴望。他爱星星,为了她可以说是出生入死,可是星星不愿意与他苟合。当载着星星的车驶进洛阳城,他几乎崩溃。这时花枝冲上来抱住他:“我跟你!让你饿死前有个媳妇!”拴柱刚刚被动地卸下主动保护星星的责任,又落入了花枝设计的保护孩子们的责任中。他与花枝仅有一夜之情,却把花枝的孩子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在深夜冒险趴火车的人流中,他能返回去找女孩铃铛跌落的风车。当第二天早上醒来,发现孩子们已在睡梦中被挤下火车后,他发出的悲嚎一如失去星星之时。为了找回孩子们,他放弃了跟着火车到已近在咫尺的陕西找活路的机会,甚至遗失了花枝卖身换来的半袋小米,冒险跳下了火车。拴柱重情重义的个性展露无遗。可他在找孩子们的路上被日本人抓住。当日本军官对他手里的风车感兴趣时,更惨烈的矛盾展开了。军官提出用大白馒头换风车,这可是性命一般的诱惑啊!——拴柱竟然拒绝了!风车是铃铛生父瞎鹿亲手做的,花枝曾说过把它当成“对爹的一点念想”。对于拴柱,风车就是铃铛的象征,在遗失铃铛的情况下,握住风车,就像握住了一丝希望。拴柱拒绝用风车换馒头,可见他有多重视这风车!他有多重视孩子!他有多重视对花枝无言的承诺!军官被激怒了,把风车扔进了火堆里,并用刺刀插起馒头逼迫拴柱吃下去。在这紧张的冲突中,矛盾已不仅仅停留在承诺与粮食之间,而是上升到了人格尊严的层面。生命有难以承受之重。拴柱选择了绝不低头,也选择了血染军刀。他喉间喷射而出的鲜血演绎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形象。作品在这里用老马的卑躬屈膝,忍辱偷生与栓住形成了一个鲜明对照。拴柱是作品中安排的民族脊梁,在卑微的灾民之中,却如此刚强高尚。总有些什么,是比生命更为重要的。在这一点上,他与星星不谋而合。
还有老东家。他千辛万苦逃往陕西,并自信十年后还能成为财主。可是到陕西后他发现:所有的亲人都没了。因此,他放弃了逃荒,打道回府,想死得离家近一些!
三、结语
歌德曾说:“人类凭着聪明,画出了一条条界限,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一九四二》说的是:“人类为了生存,推倒了一条条界限,最后因为爱,把生存决然放弃。”
① 马利娟: 《一九四二》罗马获奖 被授予最佳摄影奖[EB/ OL].福州晚报http://news.k618.cn/yl_37061/201211/ t20121119_2627736.html,2015-07-27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网,《一九四二》罗马获金蝴蝶奖和最摄影奖,http : //www.chinadaily.com.cn/hqzx/2012-11/19content_15941871.htm,2012-11-19
[2]吕永林.我们离苦难很近,离善良很远——温故《温故一九四二》及其他[J].名作欣赏,200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