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研究

2018-01-27童鹏王亚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8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

童鹏+王亚东

摘 要:本文主要对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刻了解他们在赣学习生活的风貌,通过研究其获得感影响因素,从数据到结论选取了赣适应性获得感、技能获得感两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具体措施,进一步切实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获得感 影响因素

引言

“获得感”自2013年提出以来,其概念已深入人心,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务实且贴近现实的需要,“获得感”的实现具有可衡量性的标准,以主体手中实际得到的东西为依托,不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层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成为党的民族政策受益者;近年来,他们在赣的学习生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对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深刻了解他们在赣学习生活的风貌,通过研究其获得感的影响因素,进而比较全面地掌握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内心感受。[1]

一、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以南昌工学院2016级一年制本科预科学生为主,占89.71%;大一学生占6.62%,大三学生占3.68%,男生占33.09%,女生占66.91%。还有部分是从南昌工学院预科结业回到江西省各个目标院校的学生。[2]

2.问卷的编制和处理

调查问卷共有57个问题组成,均为单选题。其中,量表记分题50题,非量表记分题7题。问卷采用李克特7级量表;1表示获得感“非常弱”,2表示获得感“弱”,3表示获得感“较弱”,4表示获得感“一般”,5代表获得感“较强”, 6代表获得感“强”, 7代表获得感“非常强”,如图所示:

调查采用问卷星网络问卷调查工具,从2017年3月12至4月11日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调查。共获取调查问卷136份,全部为有效问卷。

3. 数据结果及分析

从总体上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在赣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是较为满意的,其预科阶段学习总体获得感得分4.52, 预科生活总体获得感得分4.48,其在赣的总体获得感为4.33。 量表记分题50题具体得分如下(见图1)

如图所示,影响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因素众多,本次研究主要侧重50个可测变量当中的34个可测变量,并将其概括为六大方面:

① 在赣适应性获得感,Q10-Q14(问题题号) 3.17(平均得分)

② 学习获得感, Q19-Q25 4.47

③ 技能获得感, Q26-Q34 3.47

④ 校园生活获得感, Q35-Q42 4.22

⑤ 健康获得感, Q43-Q44 4.41

⑥ 友谊获得感, Q46-Q48 5.27

这六大方面获得感所得到的平均分如下图所示(见图2)

由此可见,在赣适应性获得感、技能获得感离在赣的总体获得感得分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改善这两大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在赣的获得感。

在赣适应性获得感得分最低,为3.17;通过深入调查,原因一是对赣气候,特别是南昌特有的湿冷天气还不太适应。原因二是学生对赣菜的认同度不高,原因三是学生对赣方言接触得少,了解得少,南昌话也不优美、难学,因此学生不太感兴趣。其次是技能获得感,平均得分为3.47。其中MHK(少数民族汉语考试)证书获得感得分最高,为4.53;。因为MHK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必考证书,而绝大多数学生都获得了该证书,因而有较强的获得感。但其他8项得分拉低了学生技能获得感的平均得分;比如英语四、六级证书获得感4.04,计算机等级证书获得感3.54,社团之间的竞赛3.44,英语口语赛3.4,汉语辩论赛3.36,设计大赛3.01,歌唱大赛2.95,电子制作大赛2.94。[3]

二、在贛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提高途径

首先,针对在赣适应性获得感较低的问题,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教师和辅导员应在平时多关注赣气候的变化,提醒学生防寒、防暑,使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2. 在向少数民族学生推广赣菜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增加其家乡风味的美食品种,使其在品尝家乡美食得到满足之余也愿意尝试新口味;3.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熟悉的语言环境,比如招收会维吾尔语的辅导员,减少其在陌生语言环境当中的紧张感;逐渐使其接受赣方言。其次,针对技能获得感较低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 多加强四、六级培训的力度,切实提高通过率。2. 针对各类比赛学生获得感低的问题,课题组成员也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学生反映的问题主要有参与机会少,以赛促学的目的只能在少数同学身上有所体现,以及预科阶段省属、民办层次学生获奖概率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成员从以下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1) 开展需求调研,满足需求是比赛的根本出发点,那么,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从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出发,这种需求既包括其客观的参赛机会的满足,又包括主体在比赛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调研发现,比赛参与者的主观感受一般包括理念的、人际的、心理的、行为的多种方面,在不同比赛中,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大不一样。2)由于比赛组织工作的经验主义与供给导向,容易导致缺乏对参与者的调研、评估和分析,使得比赛参与者的获得感一开始就处于缺位和迷失状态,因此需要回应现实诉求并设计高质量反思载体激发比赛参与者深入参与。3)比赛结束后,要在学生中开展比赛效果/比赛满意度评价。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事实上,“获得感”与“参与感”密切关联,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在积极参与中获得的,在努力奋斗中获得的。

结语

从理论层面来看,获得感是因获得而产生的感受,或者说是获取某种利益而产生的满足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人们因获得而产生的心里感受。影响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高低的因素众多,本文而从数据到结论选取了赣适应性获得感、技能获得感两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切实提高在赣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 翟慎良. 直通全国两会·要闻 重“获得感”,亦重“参与感”[N].新华日报,2016.3

[2] 张品.“获得感”的理论内涵及当代价值[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

[3] 杨伟荣,张方玉. “获得感”的价值彰显[J].重庆社会科学,2016.11

作者简介

童鹏(1985-),男,江西鹰潭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南昌工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教育学。

王亚东(1959-),男,河南偃师人,学士,副教授,南昌工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获得感影响因素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