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情境创设 凸显文体意识
2018-01-27史晓文
史晓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文体渗透,促使学生逐渐建立文体意识,符合语文认知系统的建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语体情境、媒体情境、训练情境,强化文体意识渗透、文体内涵运用、文体认知建构,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情境创设;文体意识;语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4-0037-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文体被淡化是普遍的现象。这样,导致学生文体认知模糊,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阅读内容进行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要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古诗;第二学段,要重视叙事性作品的阅读,积累优美的词语、句段;第三学段,要拓展阅读面,阅读各种书籍。可见,小学阶段需要强化童话、寓言、故事和一些叙事性文体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关注文体,促使学生形成文体意识。
一、语体情境设计,渗透文体意识
所谓语体,是人们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不同内容而进行语言交流的习惯性语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设计教学时,由于文体不同,教师要根据它们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以突显文体的基本特征,帮助学生尽快形成文体意识。小学阶段教学的童话、寓言、记叙文等,虽然都有情境、人物,但各种文体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教师要细致甄别,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体会各种文体的个性特征。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蒲公英》一文,是一篇拟人体童话。在课堂导入时,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同学们看过《丑小鸭》和《白雪公主》动画片吗?这篇《蒲公英》和那些动画片是一样的,都是用拟人化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蒲公英》究竟写了什么事情,要向我们展示什么道理呢?这篇课文是童话故事还是寓言故事呢?大家认真阅读之后就会有明确的答案。”然后,学生开始自主阅读,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提出的个性问题。最后,学生展示阅读学习成果,基本正确地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比较中展开文体认知。通过比较学习,学生形成共性认知,对文体有了更多的认识,这样强化了文体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媒体情境设计,强化文体运用
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一种常态。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画面、视频、动画等信息,给他们带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凸显文体特征,教师要在情境创设时,进行特别提示,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逐渐建立文体概念,形成文体学习的自觉性。不同文体在主题、人物、语言、结构等方面都不同,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教学设计,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文体特征。
如,教学《哪吒闹海》时,教师课前组织学生准备了演绎活动。课堂教学开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音乐响起,扮演“夜叉”的学生登场。他一边挥舞手中的武器,一边做出狰狞的表情。这时扮演“哪吒”的学生亮相,“哪吒”痛斥夜叉助纣为虐的行径,要为民除害,两个人打在一起……学生观看表演的热情很高,教师顺势提出问题:“《哪吒闹海》是童话还是神话故事?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学生快速浏览,并积极思考,一下就给出正确的答案。
教師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表演活动,并通过文体特征的确认,使学生对文体有了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对虚幻人物、情节与现实人物、情节的区别认知,帮助学生强化了对神话的认识。
三、训练情境设计,构建文体认知
让学生形成文体意识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大多关注人物、情节等要素,常常忽略文体特征。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些强化文体特征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训练中慢慢地完成对文体的认知构建。可以引导学生比较童话、寓言的不同点,体会现代故事和神话故事的异同,使他们理解文体的不同特征。
如,在教学《军神》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然后引导他们复述课文内容。学生大多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有一个学生开始复述:“在一个德国人开的诊所里,这天来了一个伤员。沃克医生要为其做手术,可这个人拒绝用麻醉剂。沃克医生很震惊,说对方应是一名军人……”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的评价,然后让学生找出文章构成的基本要素。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并探究文体的基本特点,使学生顺利找到记叙的要素,强化他们对文体特征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文体认知体系。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帮助他们建立文体意识,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
(责编 韦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