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思想建设首位度调整的“三性”论
2018-01-27王洪春刘小亮
王洪春,刘小亮
(中共上饶市委党校,江西 上饶 334000)
[关键字] 思想建设;首位度;“三性”论
中国共产党自1929年在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的理念和方针以来,思想建设就一直作为党的建设的中心工作,被放在党建工作首位。直至党的十八大报告,仍然强调思想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根本,在其他各项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其首位度是最高的。十九大报告则明确指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毫无疑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又一次创新和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不但拓展了党建理论的思考空间,也扩大了未来基层党建实践的探索领域,对于我党未来的党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反观思想建设,应当客观地承认,其在党建工作中的首位度有调整的必要。因而,我们在对政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也应当对思想建设的这一变化进行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理解,以避免在理论上的一些误解甚至曲解,进而避免实践中对思想建设的轻视甚至无视。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法,可以发现,思想建设在党建领域中的首位度调整有其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实践指导性。
一、思想建设的首位度调整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从中国共产党自身97年的发展历程来分析,党的思想建设首位度调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自身已经阶段性地完成了思想建党的历史使命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凭借着这条经验,中国共产党自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伟大转变,不但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的新中国的伟大使命,而且即将完成在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性,并成功得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基本结论。而党的重要性根源于党的建设的成功和伟大,也即充分证明了思想建党的成功和伟大。
截至2017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8944.7万名党员,成为迄今世界上第一大党,其规模足可以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总人数相比,甚至远远超过了一些国家的人口总量,如英国、法国等。这绝不仅仅是党员数量的增加,更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理论正日益被传播、被普及、被接受、被信仰,并深深地扎根在中共党员的思想深处。
至此,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思想建党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是分为两个阶段完成的。
第一个阶段是从1921年建党之日至1949年新中国建国之日。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建党之初到1929年的思想建党的探索时期,直至1945年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时期。在遭遇多种反革命力量联合绞杀下的中国共产党,几经沉浮、几经挫折,不但建立起来了,而且壮大起来了,并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由革命党转为执政党的斗争胜利。这一成功,是少数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团结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结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教育和改造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等劳动人民的结果,更是以毛泽东思想锻造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结果。革命的胜利,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面对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干扰和影响下,完成了第一轮对工农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及其组成的军队的思想建设。
第二个阶段是从建国之日至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之日。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种种不利的环境和形势,克服了以功臣自居的思想、应对着权力的诱惑,在最初的一穷二白基础上,以“摸着石头过河”的谨慎、不怕失败、勇于改革担当的精神,始终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去,不但成功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大国,而且推进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借鉴和总结国内外执政党的正反经验,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失败和挫折之后取得的。这个阶段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我党在一系列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新思想的指引下,完成了对数以千万计的党员的思想教育,完成了对世界第一大的党的第二轮思想建设。
显而易见的是,这两个阶段思想建设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党的思想建设从此不需要了,而是指其紧迫性和重要性让位于政治建设了,但思想建设的进程仍然不会停止。
(二)从世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兴衰历史来审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建设之首位度调整是因为她已经不惧任何外来思想理论的挑战和压力,其思想理论之成熟已成为世界许多政党的楷模
2017年12月,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齐聚北京,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强大实力和号召力的体现,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魅力所致。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一些外国媒体评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这一理论非常凝练,内容丰富”。因而各国政党纷纷通过党际交往渠道向我国中联部提出,“希望深入系统了解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纵观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推动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难发现,苏联的73年执政实践没有实现以先进的思想建设引领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反而导致苏联解体、政党解散、社会动荡的恶果,这不仅让一些追随苏共的政党及其领导的国家出现了混乱和分裂,甚至招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批评,引发了对社会主义的嘲讽和敌视。而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藉此高唱资本主义理想及其思想理论将统治世界的赞歌,一段时间以来对仍然高举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大旗、为数不多的国家构成了严重的干扰和威胁。然而,在古老的东方,我们不但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自信,不但在我国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奇迹,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据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去引导和示范世界政党的任务和使命,未来不但要继续在思想建设和理论发展上取得进展,更要在实践上得以物化,但重点和关键显然是理论化为可见的现实。
(三)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来观察,党的思想建设首位度调整是因为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建立了自信并获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追随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邓小平理论初具形态,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创立更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为中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扫除了思想障碍、指明了发展方向。此后,沿着邓小平理论所设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不但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也与时俱进,先后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很显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和全体中华儿女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是衷心拥护的,进而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也从认识、接受、认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深深扎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成果。广大的中国人民将对这一先进思想的认同转化成为信仰,纷纷要求加入党组织的社会成员越来越多,而党既要顺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成员的愿望,又要控制规模,所以只能从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中发展党员。这些加入党组织的社会优秀分子在各行各业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毋庸赘言。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思想建设远远突破了中国共产党这一组织范畴,而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行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已经牢牢地占据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位置,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因而,仍然强调思想建设在党建工作甚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首要位置已经变得不适应客观现实和时代要求了。
二、思想建设的首位度调整有其现实必要性
在十九大报告中,政治建设首次取代思想建设被放在党的建设首要位置,毫无疑问是要“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意义重大而深远。”反过来,站在思想建设的角度看,思想建设被政治建设取代而退居第二位,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即现实必要性。
(一)思想创造主体的民主化时代已经到来,并随着信息化浪潮而形成不可回避和遏止的发展趋势,因而党的思想建设首位度调整是对社会组织及个体作为思想创造主体的尊重和保护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社会和国家的主体。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因而我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一直强调要尊重和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并形成和概括了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路线。胡锦涛同志曾经告诫过我们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这就鲜明地指出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要尊重和保护社会组织和个体作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者的主体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民群众作为精神财富——即思想文化创造主体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也日益显现。
人民群众作为思想文化创造主体的现实性体现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上。新中国成立之前,文化对于广大无产阶级来说属于奢侈品,他们终生挣扎在贫困线上,为着个体和家庭的生存而流汗流血。那时,创建党的先进知识分子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宣传、教育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因而党的思想建设成为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余年间,我国经济落后的面貌不可能迅速改观,再加上政治路线上的错误,致使整个20世纪后半段,解决温饱问题始终是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此时,应对政治思想的混乱和西方的“和平演变”也使得党的思想建设异常重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向好的发展,人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物质保障,从事文化学习和思考。再加上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具备知识文化创造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当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子智能平台的日新月异发展创新和廉价推广,文化知识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高端产品,人手一部“图书馆”几成现实。因而,创造知识文化的条件也日益充分。阅读,成了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习惯和享受;思想,成了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现实需要和追求。现在,还要强制性地实施思想文化的源头控制,不仅不可能,而且很不现实。
人民群众作为思想文化创造主体的必要性体现在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上。正如前文所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保持文化自信,不能光靠少数人物或领袖的天才,必须注重激发最广大人民的创造热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因而,像过去那样片面强调自上而下的文化宣传、思想教育和知识普及,已经变得不合时宜,而且势必会导致思想的僵化,扼杀思想文化的创造活力。所以,党的思想建设退居其次,实际上是对社会民众的文化创造力的尊重和保护,必将最大限度地激发出社会组织和个体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增加活力和内容。
(二)思想文化内容的多元化时代已初具形态,并随着民族传统文化的激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有益补充,因而党的思想建设首位度调整是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尊重和满足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鲜明地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也是对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现象进行了高度肯定。
习近平总书记也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地在多个场合弘扬和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2年他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2014年他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重要讲话又强调,我们“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正是总书记的一次次提倡和呼吁,才使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激活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要素,也使得我国精神文化领域再次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可以说,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多元化时代,内容丰富的文化类别正在交流碰撞中升华进步,除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外,其他如经典马列宁主义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信息科技文化、商品和市场文化等思想文化内容和类型,正日益充实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阵营。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更是人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所然。毫无疑问,顺应这种趋势、回应这种需求,是我党及思想理论工作不可逃避之重任。因之,十九大报告一再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建设导向?如何满足人民对精神食粮的需求?显然,不能像过去一样仅仅以单一的精神食粮去满足人民,必须以丰富多样的思想文化及其产品去满足。因为尊重和满足人民对多元化精神食粮的需求就与尊重和满足人民对多样化物质生活需求具有同等的意义价值和现实迫切性。因而,调整党的思想建设的首位度,实质上是对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内容多元化的让步、尊重和满足。
(三)思想教育形式的多样化时代已经成型,并随着电子智能平台的普及不断拓展思想建设的具体方式及实施过程,因而党的思想建设首位度调整是对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尊重和提倡
党的思想建设离不开灵活、有效的载体和平台,自建党以来,我党就不断探索和开创各种行之有效的思想建设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无论是“三会一课”这种党组织教育平台,还是党校集中培训和各级各类思想教育课堂,或者各种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媒介,都很好地履行了思想建设的职能,为建党、建国以来的党员干部思想素质的提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这些思想建设的方式方法和平台仍然作为主渠道,在新时代发挥着对广大党员乃至广大群众的思想教育作用。
然而,仅仅满足于原有的思想建设或思想教育方式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不符合党的思想建设与时俱进的品质。当前,在飞速发展的科技生产力的推动和倒逼之下,创新思想建设和教育的方式方法、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争夺舆论阵地的必要性日益突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电子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智能平台日益普及,“中国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影响着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和心态情感。有人认为,“自媒体甚至在相当程度上颠覆了以往的舆论格局。……在以往的舆论中,主题是党和政府所倡导和强调的主旋律。……但是通过自媒体反映和表达出来的民间舆论,主题则是多样化的”,因而逃避、拒绝和排斥这种高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不是明智之举,因势利导并借助它们才是上上之策。所以,在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之际,思想传播与教育宣传的方式方法毫无疑问要乘势而上。
如何适应自媒体时代或民众高度参与的时代特征,不断拓展思想建设的具体方式与实施过程?实践中我党已经作出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应对举措,比如建立党建网站或微信公众平台,或启动“O2O”服务平台解决“最后一公里”等做法都是成功经验。科技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必然反映在党的理论上,那就是思想建设首位度调整所带给我们的启示,它真切地反映了党的理论对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尊重和提倡。
三、思想建设的首位度调整蕴含实践指导性
十九大报告指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党的思想建设由曾经的根本性建设调整为基础性建设,其首位度调整并不意味着其重要性下降,反而更准确地揭示了其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对于新时代党的建设蕴含实践指导性。思想建设的方针重点和基本内容已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需要讨论的是面对现实问题、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该如何展开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践工作。
首先,要充分尊重党员的思想主体地位,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党内民主落实到思想建设的民主化上。
党的重要文献一再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将党内民主落到实处?思想建设首位度的调整给出了更多空间,那就是充分尊重党员的思想主体地位,不断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信念目标,鼓励和倡导每一个党员干部创造性地提出思想建设乃至其他建设的具体内容、任务、方法和路径等,让每一党员个体都能立足个人实际、组织实际和地方实际,结合时代环境,提出有个人特点、组织特色、地方特征的思想方法和建设路径。如此,方能进一步造就我党、我国既有集中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民主政治局面。
其次,要充分顺应思想内容多元化的趋势,融合各种优秀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为建设先进党内文化拓宽源流。
“发挥文化……对政党建设的功能,是政党建设的较高形态,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现代文明的必然趋势,是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先进文化的本能。”因而,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想信念培育层面,它必须应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文化霸权主义的逼人态势,以包容各种优秀文化的广阔胸怀,取长补短、融合升华,既造就先进的党内文化,更造就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所以,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毛泽东思想,建设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自信,更要将理论自信落到建设先进党内文化的层面,借鉴和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对包括但不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绿色生态文化、信息科技文化、商品和市场文化等等在内的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取长补短,锻造和凝结成先进的党内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路导航。
最后,要充分满足思想教育方式多样化要求,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搭建新平台。
邓小平曾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不但对我国经济基础即市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也为上层建筑之党的建设提供了推动力,因而我们要顺应科技创新的势头,引入创新这一动力,在如何加快加强、做好做活党的思想建设及其他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为此,就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认真分析基层党员的思想动态,敏锐发现新的趋势,积极创新教育宣传方式和平台,总结提炼出有效的经验做法,为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开展卓有成效的思想建设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