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

2019-09-10詹军韩飞

詹军 韩飞

摘 要] 选取20062016年哈长城市群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对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失衡,等级序列中缺失特大城市级别,中等城市数量较少,小城市数量较多,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结构呈“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既不服从首位度分布,也不完全符合位序—规模的理想分布状态,城市规模结构是介于首位分布和位序—规模分布之间的过渡类型。哈长城市群首位城市哈尔滨发展潜力较大,小城市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也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力发展首位城市、加强中等城市的培育、扩大小城市的规模的对策建议,促进哈长城市群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城区常住人口;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可以反映出不同规模层次城市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良好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内需的关键所在。[1]197[2]89因此,城市等级规模分布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们关注的焦点。[3]60城市群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整合区域资源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体系结构的合理化具有积极意义。[4]14因此,对城市群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目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等,对哈长城市群规模结构研究相对缺乏。[510]为此,本文以哈长城市群包括的县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模的首位分布特征和位序规模分布特征两个角度,对哈长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以期为哈长城市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结构,优化区域城市空间开发格局提供指导,也为哈长城市群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一、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说明

随着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区人口数”成为能够真正能反映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11]102有鉴于此,兼顾数据的可得性和连续性,选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城区人口(指划定的城区范围的户籍人口)和城区暂住人口(指离开常住户口地的市区或乡、镇,到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员)数据加总得到的城区常住人口作为分析指标,以县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哈长城市群20062016年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研究范围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哈长城市群发展规划》确定。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将九台市(2014年撤市设区)20062014年数据与长春市合并,统一作为长春市的人口规模数据;双城市(2015年撤市设区)20062015年的数据并入哈尔滨市的人口总规模数据当中,以保持研究区域数据的统一性和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1.城市规模指数

通常采用城市首位度(S2)、四城市指数(S4)和十一城市指数(S11)来衡量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规模的比例关系,公式如下:

上式中,人口规模排在第i位的城区常住人口用Pi表示。S2的理论值为2,S4和S11的理论值为1,指数值越大,城市体系的首位度越大。

2.位序规模法则位序规模法则是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角度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状况。本文根据该法则来研究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情况,公式如下:

上式中,P1为首位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规模,Pi为第i位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规模,q为Zipf指数。若q=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最优,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合理;若q<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分散,位序靠前的城市发展不突出,中间位序的城市发展较好,城市人口规模分布差异较小;若q>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集中,首位城市的人口集中度高、垄断地位强,中小城市发育相对弱,城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11]106[13]89[14]83

二、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现状

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中,明确了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划分城市规模的新标准,主要包括:超大城市(大于1000万)、特大城市(5001000万)、大城市(100500万,分为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Ⅰ型大城市和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Ⅱ型大城市)、中等城市(50100万)和小城市(50万以下,分为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Ⅰ型小城市和20万以下的Ⅱ型小城市)。就哈长城市群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而言,哈长城市群缺少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016年,Ⅰ型大城市有2个,Ⅱ型大城市有3个,大城市占城市总数的13.89%,而城区常住人口占城市群城区常住人口的比重却达62.74%,表现出强劲的人口集聚效应。中等城市仅有3个,占城市群所有城市的比重为8.33%,相应的人口比重为10.01%,说明中等城市发育很不完善。Ⅰ型小城市和Ⅱ型小城市数量较多,两者占哈長城市群所有城市的比重为77.78%,而相应的人口比重仅为27.25%(表1)。以上分析表明哈长城市群的城市规模等级发育很不完善,除缺少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规模等级外,大、中、小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在数量上的比例不协调,层级结构不合理,中等城市缺乏,小城市众多,特别是规模较小发展很不充分的Ⅱ型小城市数量较多。城市数量结构呈现“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图1)。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正是中等城市的存在才使得大城市的发展有了强大的支撑,同时也能带动周边小城市的发展。中等城市的数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体系所在的区域的发展水平。[1]199目前,哈长城市群中等城市整体数量偏少,城市规模也偏小,所以要在确保提升现有3个中等城市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继续补充中等城市的数量。

马尔科夫过程是一种特殊的随机运动过程,认为一个运动系统在t+1时刻的状态和t时刻的状态有关,本文通过统计哈长城市群内城市20062016年间在不同类型间的转移次数和转移概率来研究城市规模的动态变化,并对短期的城市规模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将哈长城市群内的所有城市划分为A、B、C、D、E五种类型,分别代表Ⅰ型小城市、Ⅱ型小城市、中等城市、Ⅰ型大城市和Ⅱ型大城市。从表2可以看出,哈长城市群马尔科夫转移矩阵的对角线上的概率全部在0.92以上,说明哈长城市群内部的各个城市保持原级别的概率较高,短期内城市规模转型较难。特别是E型城市的对角线为1,说明哈长城市群中心城市哈尔滨的持续性较强,城市规模平稳。哈长城市群内部城市转型主要是临近级别类型间转移且以向相邻低级别城市类型转移为主,其中由C型转为B型的概率为0.071 4,由B型转为A型的概率为0.034 8,但也存在向紧邻上一级城市类型转移的情况,其中由A型升级为B型的概率为0.016 6,由B型升级为C型的概率为0.026 1,有D型升级为E型的概率为0.027 0。这说明哈长城市群各个城市在发展转型过程中,中等城市转为Ⅱ型小城市的概率较高,同时存在Ⅱ型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的情况。在未来几年应该加快培育松原、辽源等有可能晋升为中等城市的小城市,使中等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体系得到完善。

注:k表示2006-2016年间分别处于不同初始状态的城市总数量;第三列至第七列分别表示从初始状态转移为每列所对应类型的总次数;第八至十二列分别表示从初始状态转移为每列所对应类型的概率。  三、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演变分析

(一)首位指数的演变

运用公式(1)(3)测算20062016年哈长城市群城区常住人口的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表3)。得出哈长城市群城市首位度由2006年的1.611下降至2016年1.347,首位度远低于理论值。哈尔滨、长春两座城市一直占据城市群人口规模的前两位,两者分别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省会,都是各自省内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双核心的城市结构导致城市群的城市首位度偏低。哈尔滨市城区常住人口由2006年的433.5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479.86万人,而同期长春市的城区人口由269.15万人增加到356.32万人,长春市的人口涨幅较大,引起哈尔滨与长春两市的人口规模差距减小,导致哈长城市群城市首位度的降低。2006年以来,哈长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均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说明相对于排在第2到11位的城市,哈尔滨市的人口规模增加更快。20062016年哈长城市群的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均低于理论值,说明哈长城市群城市体系没有出现第一位城市呈明显优势的首位分布。这主要是由于在1996年之后我国采取了“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导致大城市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二)位序 规模分布的演变

本文通过构建20062016年哈长城市群城市位序与规模之间的双对数线性模型,研究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的演变趋势(表4)。根据回归判断系数R2均在0.98以上,模型拟合优度较高,哈长城市群城区常住人口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模型均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具有很高的可信度,回归结果理想,说明哈长城市群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2006年以来,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q的始终大于1,说明哈长城市群城市人口规模分布比较集中,偏离位序—规模分布的最佳均衡状态,人口分布差异较大,高位序城市人口规模集聚十分明显,而中低位城市发展不足。q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1.210上升到2016年的1.228,表明在该段时间内,哈长城市群城市人口集中力量大于分散力量,呈现出“分散集中”的态势,除首位城市哈尔滨之外,长春、齐齐哈尔、辽源等城市同样是人口集聚的焦点,由此导致哈长城市群的首位指数并不突出(图2)。此外,回归线下端各散点偏离了位序—规模法则,说明城市人口的实际规模与理论规模有一定差距,哈尔滨、大庆、大致位序19至23位的城市和位序最低的5个城市,仍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据此可以判断,哈长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仍不能属于典型的位序—规模分布。

四、结论和优化对策

(一)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对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与演变特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第一,与理想的“金字塔型”结构相比,目前哈长城市群小城市数量占绝大比例,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出现断层,中等城市数量严重不足,这种体系层级不完整的状况,将不利于哈长城市群的发展。

第二,哈长城市群不服从首位分布规律,而是呈现出哈尔滨、长春双核城市领先的特征。根据位序规模法则,哈长城市群城市人口规模近似服从位序规模分布,但研究期内始终大于1,说明哈长城市群城市人口集中力量大于分散力量。人口呈现“分散集中”态势,长春、齐齐哈尔、辽源等高位序城市均是人口集聚的焦点,因此哈长城市群的首位指数并不突出。

第三,哈尔滨、大慶两座大城市的实际人口规模小于理论人口规模,城市规模有待提高。小城市中,大致位序19至23位的城市和位序最低的5个城市发展不甚理想,Ⅱ型小城市数目多、规模小、发展缓慢情况明显。

(二)优化对策

目前哈长城市群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完善该地区的城市规模体系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优化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的对策。

第一,大力发展首位城市,扩大首位城市规模。今后一段时期内优化哈长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哈尔滨(城区常住人口479.86万人)的发展步伐,扩大城市规模,尽快把哈尔滨培育成为特大城市,健全哈长城市群城市体系层级,增强其对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带动作用。

第二,加强中等城市的培育,扩大中等城市的数量,增加哈长城市群城市体系的稳定性。目前,哈长城市群中牡丹江、四平、延吉三座中等城市,致使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構呈“类金字塔型”分布。今后应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如撤市设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本着“以业兴城”的理念,重点培育基础好、潜力大的松原(城区常住人口49.53万人)、辽源(城区常住人口48.77万)等小城市,使其尽快发展为中等城市,以更有效地支持大城市,并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小城市的发展。

第三,积极发展小城市,扩大小城市的规模。哈长城市群中,小城市特别是Ⅱ型小城市数量多,规模偏小。今后应通过突出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积极发展非农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有效吸收周边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推进小城市的人口规模集聚。

第四,加强哈长城市群城市体系的协调发展,使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进而使城市的职能作用能够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实现哈长城市群的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靳美娟.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及对策思考[J]. 江西农业学报,2010(6):197200.

[2]刘定杰.区域就业机会增加、经济发展与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来自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3年数据[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6(4):8995.

[3]杨洋,李雅静,何春阳,等.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动态比较——基于19922012年夜间灯光数据的分析和透视[J].经济地理,2016(4):5969.

[4]同丽嘎,李百岁,张靖.内蒙古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1419.

[5]张虹鸥,叶玉瑶,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变化及其空间特征[J].经济地理,2006(5):806809.

[6]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 人文地理,2008(3):1721.

[7]范晓莉,黄凌翔.京津冀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特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9):1320.

[8]刘效龙,张世全,冯长春.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的时空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2934.

[9]陈廷斌,程钰.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24.

[10]苏飞,张平宇.辽中南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地理科学,2010(3):343349.

[11]邬晓霞,朱春筱,高见.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测度与评价——基于20062012年数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102108.

[12]刘耀彬,王英,谢非.环鄱阳湖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2013(4):7076.

[13]齐艳红,赵映慧,修春亮.哈尔滨大都市圈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8792.

[14]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 地理研究,1998(1):8289.

[15]孙浩进.黑龙江省工业结构性矛盾分析及破解路径[J].牡丹江师范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4146.

[16]王立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平与效率的认识与实践[J].生产力研究,2011(4):120121+143.

[17]李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差异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952.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Using urban resident population date of county level cities from 2006 to 2016,this paper analyzes citysize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arbin and Changchun urban agglomer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Citysize hierarchy, which is lack of megalopolis, while has small number of mediumsized cities and large number of small cities, is unbalanced and not present in a pyramidtype structure.The city scale structure belongs to the transition type of primary distribution and ranksize distribution.The primate city and small cities have great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accelerate Harbin and Changchun urban agglomeration in harmony with the healthy city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from developing primate city、strengthening cultivation of medium sized city and scaling up with small cities.

Keywords:Harbin and Changchun Urban Agglomeration; citysize distribution; urban resident population; primacy index; ranksize r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