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
——以西南大学为例
2018-01-27丁忠民
丁忠民
(西南大学,重庆 400700)
经济贸易往来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引擎,经济是教育的基础,保障教育的发展。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教育为经济基础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西南大学为例,探析高校如何结合“双一流”建设,在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过程中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新使命。
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时指出,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1]。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教育定位,围绕“一带一路”重点共建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提供两方面支撑:一是促进民心相通,二是为其他“四通”提供人才支撑[2]。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强调“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构建教育共同体,开展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丝路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重点合作,对接沿线各国意愿,互鉴先进教育经验,共享优质教育资源。”[3]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格局。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改革开放要寻求新思路。教育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智力的引进或输出,而是要通过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让沿线各国人民了解和借鉴中国发展模式,互利互惠,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落实“一带一路”教育实践——以西南大学为例
西南大学将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化进程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立足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交流服务和智力支持。学校通过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并结合“双一流”建设,在构建国家智库、加强人才培养、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奋力进取、不断开拓、有所作为。有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交流,兼容并包,互学互鉴,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共同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和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能力。
(一)政策先行、资金配套,响应国家大战略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做好新时期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西南大学出台了《西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对外开放工作的意见》,扩大和加强学校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自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以来,在学校外事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多次召开“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工作会,根据办学特点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和部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工作。
学校先后出台《西南大学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西南大学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管理办法(修订)》《西南大学学生国(境)外交流学习专项经费资助管理办法(修订)》《西南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选派及管理办法(试行)》《西南大学孔子学院公派教师选派及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了重点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及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的相应举措,并为学校师生赴沿线国家学习交流、合作研究等,提供政策及经费支持。
(二)深挖潜力、厚植基础,不断拓展交流新格局
巩固既有合作伙伴关系,深挖优势特色学科潜力,厚植对外交流合作基础,形成校院两级联动,全校齐参与的新态势,主动出击,逐步形成“以点带线、线面结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合作格局。2016年以来,陆续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波兰西里西亚大学、波兰奥波莱大学、哈恰杜尔·阿博维扬亚美尼亚国立教育大学、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语言和社会科学大学、土耳其奥美尔·哈里斯德米尔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等10余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并加入了“金砖国家”网络大学联盟、“长江—伏尔加河”高校联盟、“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中俄教育类高校联盟等多个国家/省部级高校联盟。截止到目前,已与“一带一路”沿线近20个国家(地区)3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并开展实质性合作。
(三)推广汉语、传播文化,促进语言互通和民心相通
在国家汉办支持下,2016年以来相继成立了西南大学—哈萨克斯坦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西南大学—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西南大学—捷克帕拉茨基大学汉教生实习基地等多个海外汉语推广基地,完成了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战略布点,推动了与以上国家的教育合作。此外,不断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要求。
2017年4月,揭牌成立的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是哈萨克斯坦第五所、阿拉木图市第二所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的建立依托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哈萨克斯坦2050战略”“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等两国经济发展战略,致力于促进中哈人文交流与合作。2017年10月,西南大学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共建“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正式揭牌,成为继阿布莱汗孔子学院后,学校加强对外开放,参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的建立得到了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和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教育处的大力支持,并在当地迅速掀起了“汉语热”“中国热”。
(四)输出优质资源、推动境外办学,着力打造平台支撑点
在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中,积极整合学校优势学科,主动出击,赴境外开展联合办学。西南大学已经与越南国立教育管理学院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教育硕士境外办学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拟在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领域开展英文或汉语授课的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的联合培养项目,希望逐步实现在越南国立教育管理学院设立分校的目标,使两校间的合作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发展。同时,积极推动与泰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国友好高校的合作,开展境外办学项目。
(五)推进联合培养项目,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西南大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一流高校或拥有一流(特色)学科的高校加强合作,开展多层次、多类别的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其中,与泰国孔敬大学联合开展的商务汉语和对外汉语(后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双学位项目,至今已运行10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每年培养约60名泰国学生。
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阿布莱汗国际关系与外国语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俄罗斯雅罗斯拉夫尔国立师范大学在共建“中国语言文化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新增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于2018年开始执行。与缅甸曼德勒新世界国际三语学校签署西南大学新世纪华文教育实习基地协议,每年依据对方需求和我校实际情况,选派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高年级学生赴该校用汉语教授相关课程,目前已成功派出首批实习学生。
(六)加大投入、打造品牌,吸引学生来华留学
着力打造“留学西大”品牌,充分利用国家“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积极争取国家、重庆市各项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同时自筹资金,加大“西南大学校长奖学金”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增设西南大学“丝绸之路”奖学金(首次投入250万元),与重庆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设立“西南大学宗申奖学金”,争取吸引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来校留学。 截止到目前,学校共招收各类国际学生1898 人,生源国别 77个。其中,长期生1118人(含学历生 857 人),短期生780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占比61%。
(七)构建国家智库,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言献策
推动国别和区域研究,是西南大学新时期对外开放、参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立足国际形势,整合校内及国(境)外合作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相关学科资源、研究力量,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实际,成立西南大学“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开展智库研究和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2017年,学校先期投入150万元,新成立了希腊研究中心和俄语国家研究中心,充实原有的伊朗研究中心,三个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顺利获教育部备案,为学校国别和区域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加强科研国际合作,着力打造国际科研学术平台
西南大学主动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校学科优势专业,积极创建产学研用结合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共同应对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沿线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机遇。打造“一带一路”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各国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比如组织“一带一路”专题学术研讨会。目前,西南大学正积极致力于建设“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西南大学水资源环境联合实验室”等中外联合研究平台。
三、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方略
(一)找准定位、抓住特色,广拓合作渠道
充分调动优势学科领域积极性,提供政策保障、经费支持,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深度合作,鼓励合作办学项目、国别区域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孔子学院等的建立。利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有教育合作平台,借助教育部、国家留基委、驻外使领馆等渠道资源,发挥高校办学特色,创新合作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关系,建立校际合作。同时,积极借助企业“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战略,探索通过与相关大型国有文化企业的互利合作,创新境外合作办学模式。“‘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企业有1万多家,但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的还不多。”“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要通过教育与产业同步、学校与企业结合。”[4]
努力推进校内非通用语种专业和选修课程的开设,为中国开展与世界各国的人文交流,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培养储备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上所强调的:“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5]在教育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最首要和最主要的任务还是人才培养。
(二)创新方式,探索合作新模式
结合沿线各国教育发展不均衡,但资源丰富、互补性强的特征,探索出合作新模式。一是打破局限于两所高校间合作的单一模式,努力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教育共同体,共同推进以语言、文化教育为基础的多校多学科领域协同合作机制,以消除各国间高等教育合作的语言、文化障碍,为实现共享教育国际化的丰硕成果而努力。二是打破局限于高校间的固有合作模式,努力将校际合作拓展到基础教育等其他领域中,特别是语言、中国文化培训等方面,以实现互联互通。
(三)依托国别区域研究,推进引智工作
明确国别和区域研究定位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办学国际化进程。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实际,选择确定国别区域研究的领域,建立相应的学科平台或研究机构,加强师生国际交流,深化国别区域研究内容[6]。将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建设与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外国文教专家聘请计划相结合,积极引进国际人才,推动建成智库平台。为政府部门相关政策制定和政策研讨提供智力支持,为各科研机构的学术研究提供系统的学术参考,为国内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及时而权威的市场信息和投资指南,为其他机构提供各种服务信息。
(四)因势利导,助推特色项目
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和发展方略,紧抓机遇,开展合作,联合创办特色项目。“加大培训的灵活性,方便选择。要做到培训围着项目走,项目建在哪儿,培训做到哪儿,紧跟并适度超前‘一带一路’重大基础性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所在国办学,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密切结合起来。”[4]2014年底,泰国通过了中泰联合修建中国云南昆明至泰国曼谷高铁的提案,为此,泰国教育部提出了铁路技术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与西南大学合作的孔敬大学孔子学院紧抓机遇,于2015年初开始与泰国教育部职业教育委员会和湖北省教育厅等单位加强合作,建立了“中泰高铁汉语培训项目”。该项目自2016年4月启动以来,已有2届共65名一年制联合培养学生顺利毕业。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项目已经扩展为围绕“中泰高铁汉语培训”进行的系列特色项目,包含“一带一路”中泰铁路合作主题巡讲,泰国高铁储备人才汉语培训班,培养高铁技术与汉语技能复合型人才研讨会等。《光明日报》评价孔敬大学孔子学院的高铁项目是“以高铁为牵引,融科技入人文”[7]。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立足“一带一路”的大背景,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和社会环境,提高政治站位,重新审视和思考发展方向、改革路径、服务内容和具体措施,积极参与和全面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人文先行。作为中外文化交往、理论对话和价值传播的重要平台,高校是人文交流的前沿阵地,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8]。要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