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版、2014版电影《智取威虎山》审美艺术比较分析
2018-01-27兰雁宁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
⊙兰雁宁[西南大学文学院, 重庆 400715]
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一支由几十人组成的东北联军小分队在参谋长少剑波的带领下,利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通过与盘旋当地多年的匪徒们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瓦解、消灭了这批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小说不仅成功塑造了党的干部少剑波、侦察员杨子荣等英雄形象,也塑造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土匪形象如座山雕、“蝴蝶迷”等等,而颇具传奇色彩的叙事形式更使得小说在出版后吸引了众多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林海雪原》虽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但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此后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到目前电影版的《林海雪原》主要有1960年刘沛然导演的《林海雪原》和2014年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
电影是用影像将文字转换成活动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对小说进行一定的加工。首先文本加工转换成影像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如何让观众接受电影中的形象和情节设定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林海雪原》的改编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其次由于电影的时长限制,不能将整本小说囊括其中,两部不同时期拍摄的电影都只选取了《林海雪原》中的叙事高潮“智取威虎山”。下文将主要从人物形象的重塑、电影艺术手法的革新和情节的增删取舍三方面来比较两版《智取威虎山》的异同。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
在小说中,主角只有参谋长少剑波一人,整个小说叙事都是围绕着他展开的,但刘沛然版的电影在人物形象上却进行了大幅调整,侦查员杨子荣担任了绝对的主角,而少剑波在电影中更多的是作为一名运筹帷幄的指挥者形象出现。小说中设置的少剑波与定河道人、小炉匠周旋的情节,影片都改为了杨子荣的戏份。此外,进入匪窝、假扮胡彪的杨子荣表现得临危不惧,甚至充满正气。在座山雕问起关于“先遣图”的关键时刻,所有匪徒甚至座山雕都在杨子荣的站位下方,这是导演为了衬托杨子荣格外高大的英雄形象所做的调整。
虽然作家在小说中赋予了每个重要的人物以特殊性:如长腿孙达得,力大无穷刘勋苍等等,就算是反面人物也有对女土匪“蝴蝶迷”等人的具体性格刻画。但是刘沛然版电影对其他人物的塑造则表现为“脸谱化”的特征。小分队成员主要表现为正直善良的总体特征,土匪们则表现为猥琐狡诈,具体个性模糊不明。
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脸谱化”的特征,但人物形象塑造有了明显的进步,所有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影片设定了双线叙事,一条就是杨子荣,一条就是少剑波和其他小分队成员。杨子荣和少剑波形成了一种“双主角”的模式,虽然两条线有一定的交叉,但大部分时间各自为主。杨子荣和白茹是以一名外来者的身份来到小分队,杨子荣唱歌做饭,浑身带着与少剑波截然不同的匪气,此后表现得更像一名孤独的侠客只身前往匪窝,独自与匪徒周旋。在这一版的杨子荣身上我们看见了正气与匪气的并存,形象更加真实鲜活。在结尾第二个结局“飞机对决”中我们更是看见了一个武艺高强的“好莱坞”式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等人的形象塑造虽然有些不足,但相比于刘沛然版,我们看见了一个生动的党的干部。
徐克版影片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对反面人物的塑造,在影片开始,座山雕一直都没有面目特写,人们只能看见他的轮廓和一只鹰,以及他阴森的声音,座山雕的形象似乎就被物化成了鹰,增强了他的神秘感与恐怖感。八大金刚中也各具特色,尤其是老八的形象,成了影片中最大的喜剧元素的提供者。村民们的形象也在银幕上刻画出来,与老版的村民对于小分队的热烈欢迎与积极响应号召不同,新版将一种人性的真实性在村民身上体现出来,在小分队夺得粮食分发给村民时,村民们下跪求他们不要去惹怒土匪;而在夹皮沟之战时,所有村民都人心惶惶地躲在屋子里面,只有小分队的成员在殊死搏斗。这部《智取威虎山》在人物形象上的塑造值得很多“红色经典”改编作品学习,真实生动又不会改变原有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甚至使其符合了现代审美艺术。
二、电影艺术手法的革新
刘沛然版的《林海雪原》是一部标准的弘扬国家意识形态,发扬阶级斗争精神的电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影事业明确将观众群定位为工农阶层,对于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判断影响到了电影拍摄的基本思路。影片很少使用象征意味的蒙太奇,而是以一种所有人都能看懂的线性叙事手法,在影片中还常常配着解说和字幕以便观众能够看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进入贼窝时,“其京剧化成分也较多,电影偏于戏剧化和传奇化”(姚丹:《小说〈林海雪原〉影视化研究》,《河北学刊》2007年第3期)。
徐克版的《智取威虎山》将武侠类型和黑帮片融入主旋律电影中,将革命传奇故事包裹上了武侠和黑帮的外衣。作为一名著名的武侠片的香港导演,徐克将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做了视觉的奇观化。在数年“好莱坞”大片的熏陶下,中国影迷们已经养成了一种对于快节奏大片和逼真的数字技术的观影习惯。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伐木场大战,中间有一次夹皮沟之战的小高潮,最后威虎山大战高潮迭起。影片节奏快,动作打斗和计谋设计层出不穷,既有着当地特色二人转,也有武侠式的打斗。徐克将武侠和黑帮元素融入其中,在三场大战中,我们看见了一些常人所不能完成的动作如“用手雷弹拦截手雷弹”“飞越天险”等行动,但观众在多年武侠电影的熏陶下接受了这些设定,主人公们更像武林高手。而在电影中,导演将革命阶级斗争等背景弱化,这一场行动更像是一场自发的守护村民的斗争,是一群行侠仗义的侠客。而杨子荣的卧底行为就是香港黑帮片常常运用的手段,如《无间道》里面的卧底。徐克也充分利用了3D技术的逼真效果,用定格等拍摄方式展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数字技术的进步,也使新版加上了一个老版所没有的精彩桥段“打虎上山”。通过数字技术模拟出一只逼真狡猾的东北虎与杨子荣进行搏斗,不仅烘托了杨子荣的勇猛的英雄形象,同时带给观众令人震撼的视觉体验。
三、情节的增删取舍
刘沛然版的《林海雪原》的叙事大致和小说情节一致,除了几点特殊的改动,如小说中火车被土匪所炸,高波等人牺牲,而在电影中小分队成员提前发现了炸弹,无人牺牲,体现了特殊年代中宣扬的理想化的革命浪漫主义。
徐克版对情节做了相当大的删改。徐克在影片开头出现了在美国的圣诞节,青年姜磊和朋友在KTV玩,无意间看见了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引起了回忆,将观众带入了当年东北的林海雪原。中间穿插了他坐在前往东北的火车上看着杨子荣的画册,接到下个镜头就切入到内战期间的杨子荣和白茹的火车上。整个影片是放入了一个讲述者,通过结局的团圆饭观众才知道他是栓子的孙子,导演通过一个故事参与者后代的角度来讲述这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显得生动真实,而其中的改动也有了动机,毕竟时代不同。姜磊的形象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化身,接受来自西方思想的影响,对曾经的红色经典知之甚少。徐克希望通过姜磊的人物形象的增加建立起一种过去与现代的桥梁,向英雄致敬并将当时的精神传递给下一代永远保存下来。姜磊幻想的第二个结局更是充满戏剧性,将杨子荣视为一名超级英雄与座山雕在飞机上进行殊死搏斗英雄救美,将中国革命传奇与好莱坞式的大片进行了结合,给予新时代青年一个他们的结局。而影片中还有小栓子和他娘青莲两个新角色,通过他们将小说中的阶级斗争弱化,小分队的行动目的更多是放在为了小栓子和为他找娘身上,他们成了一个行动的重要动机来推动剧情发展。
时代的演进,审美的变化也是巨大的,2014版《智取威虎山》相比1960版做了大量的修改,配合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品位最后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许多曾经辉煌的红色经典在现如今社会却遭遇了市场的冷淡。如何让红色经典再一次立足市场,《智取威虎山》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审美的变化成了很多电影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