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
——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2018-01-27陈亚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恩施445000

名作欣赏 2018年24期
关键词:诗教教化儒家

⊙陈亚[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①,儒家思想强调“诗教”的重要性,儒家诗教观亦较早地体现了“文以化人”的深刻意蕴。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文艺理论思想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时代内涵。

一、儒家诗教观的教化功能

儒家诗教发轫于先秦,成熟于汉代。“诗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②这里所言《诗》教,既强调了《诗》的育人作用,又突出了《诗》的社会功能。其一,诗的育人作用。孔子非常重视《诗经》的育人作用,强调“不学《诗》,无以言”③。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圣教,“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孔子亦强调修身立德的重要性,认为读《诗》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事父”“事君”的忠孝思想,并将《诗经》作为伦理道德修养的教科书。此外,周代的贵族教育崇尚君子之德,并将“温”“柔”等品质视为君子之德的基本内涵。“温”与“柔”二字用于个人性格品行方面,皆有“情性和柔”之义。“敦”“厚”二字则被认为是合乎礼教的人格修养的体现。“思无邪”“温柔敦厚”等诗教观都强调诗的教化作用。而后诸如汉代《毛诗序》中的诗教观、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倡的“以孔子之性情为性情”的诗学价值观以及沈德潜有关“诗乃宣扬道德”的诗教理论,亦都主张诗能够起到教化人的作用。其二,诗的社会功能。孔子主张诗教与礼教、乐教相结合。“孔子以诗书礼乐教”④,孔子在教育三千弟子时,以《诗》作为主要的教科书,亦用礼、乐辅之,并且认为若要更好地发挥《诗》的社会功能,则必须与学礼、知乐相结合,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⑤。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要实现这个理想,除了需要“君子”的出现以外,还需要借助“礼”来规范社会秩序。孟子、荀子继孔子之后,继承并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二人进一步将诗教纳入治国平天下的道路之中。荀子主张“国无礼则不正”⑥,认为诗与“礼”结合能够“正国”。《毛诗序》中“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⑦,强调了诗的社会功能。刘克庄提出的“世教”观,将儒家的诗教观从“教化”观狭小的道德伦理范围,扩展到了更广泛的政事人事领域。此后,潘德舆的“诗之本教,将以美天下之风俗”⑧的诗学理论亦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诗的社会功能。

二、“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⑨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⑩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11],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12]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

三、“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

“文以化人”强调以文化为基石,在文化中滋养教育内容。“文以化人”是新时代下文艺理论思想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

其一,引领人的价值追求。“文以化人”旨在引领人的价值追求,这与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要求不谋而合。诚如习总书记所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3]新时代下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要求采用教化、浸化和悟化等方式达到“文以化人”的目的,从而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效果。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通过“化人”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让人们在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社会主流价值,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修养,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其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1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留存下来的璀璨夺目的诗词歌赋、神话小说、散文史诗等文艺精品,辉煌灿烂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建筑等等传统艺术以及博大精深的“天下为公”“自强不息”“讲信修睦”等传统思想,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为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文艺理论提供了思想内容。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15],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求文艺创作必须与时俱进,日日创新。此外,“文以化人”强调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只有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不断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不断丰富本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才能让本民族优秀文化生生不息,才能更好地推动“文以化人”达到理想的效果。

其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以化人”中的“化”强调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文以化人”中的教化不是法律的硬性约束,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自然而然的潜在教育效果。“文以化人”旨在通过发挥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的“化人”作用,滋养人的内部精神世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新时代赋予“文以化人”思想的新含义。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坚持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为了“化人”的理念,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以优秀的文艺作品“化人”,不断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以化人”思想作为新时代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凝聚着中国古人的智慧,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以化人”所蕴含的时代内涵,强调借鉴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以更好地实现“文以化人”的教育效果;强调充分发挥“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以更好地阐释中华民族禀赋,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①[1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②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礼记正义》(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③⑤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论语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页,第104页。

④ 〔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1422页。

⑥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48页。

⑦[11] 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毛诗正义》(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第13页。

⑧ 郭绍虞编选、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003页。

⑨ 〔宋〕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04页。

⑩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3月3日。

[12]〔宋〕严羽著、张健校笺:《沧浪诗话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73页。

[13]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8日。

[1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猜你喜欢

诗教教化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秋夜
杨叔子当代诗教理论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全国诗教工作会议在江苏镇江隆重召开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诗教为何与何为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