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常见的跨文化交际失误根源及解决措施

2018-01-26郑娜许建辉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45期
关键词: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解决措施

郑娜+许建辉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和贸易的发展,跨文化交际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要实现无国界、自然顺畅的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件易事。高职院校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大部分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少,能力不强,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存在诸多失误。本文从文化和语用学的角度,通过对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语用失误的根源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语用失误 解决措施

引言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活动就是跨文化交际(胡文仲,1999)。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习惯大相径庭,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1983年,语言学家托马斯在《跨文化语用失误》中指出,语用失误是“不能理解话语的含义”[1]。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即不符合英语母语者的语言习惯而误用表达方式,或套用母语的语义和结构表达英语;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即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对象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在我国何自然教授最早引入这一概念。何教授认为“语用失误不是指一般遣词造句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错误(performance errors),而是说话不合时宜的失误,或者说话方式不妥、表达不合习惯等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失误”[2]。尽管大部分的高职学生有着多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由于是在脱离英语文化环境的情况下习得英语,他们的跨文化交际实践少,能力不强。同时,由于教师缺少对本体语言及目标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因此导致了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诸多障碍和失误。

一、高职生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表现

1.语用语言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中英文化背景的差异,语言习惯的差别,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难免会用本国语言的习惯套用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在交际中造成语用的失误。例如,不同文化中打招呼的方式也有所不同。英美人常常是谈论天气及标准格式的一般性问候语。他们通常会用“Hows the weather?”“How are you?”来打招呼。而中国人喜欢问以下问题 “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income?”“Are you married?” 等问题, 我经常会提示他们说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为这些问题属于个人隐私,会影响到交际的顺利进行。

在表達赞美时,也经常导致语用失误。西方人经常把“good”、“nice”、“great”等表赞美的词语挂嘴边。在受到赞美时,人们经常说“Thank you”。而中国人十分含蓄,对于表扬和赞美总喜欢谦虚说“哪里哪里、过奖了、没那么好”等。因此经常会听到学生说“No,no! Its just so so.”,“No,my English is poor.”。他们的回答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会造成尴尬或误解。

对于约定俗成的一些习语的误解,也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学生在表达“他胆小如鼠”时这样说“He is as timid as a mouse.”中国人觉得老鼠最胆小,故有“胆小如鼠”之说;而英语母语者则认为兔子最胆小,于是便有as timid as a rabbit的习语。这种约定俗成的概念已经成为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又如学生在表达“毫无疑问,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望子成龙。”时这样表述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all parents want their children to become dragons.这样的表达会让英美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因为龙在中国是很神圣的化身,然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邪恶的象征,因此“望子成龙”应表述为“parents have high hopes for their sons”。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应该符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

2.社交语用失误

(1)由价值观不同而造成的交际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词语虽然表面上有着相同的意思,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词语使用方面表现在两种语言中很少存在有意义绝对对等的词汇。一方面是有些词汇在某种语言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而另一语言中则没有。例如在英语中,owl(猫头鹰)是一种智慧之鸟,比喻聪明之人,因而有习语as wise as an owl的表达,用作褒义。然而在汉语中,猫头鹰(owl)的出现预示将有不祥之事发生,带有迷信色彩,用作贬义。价值观的不同也体现在称谓上,比如说,中国人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赞赏,会用诸如“兄台”“大人”“高见”“您辛苦了”等表达。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一般不会用中国人所谓的尊称,取而代之的是“you”。又比如中国有关于尊重“老”的一些表达,如“德高望重”。而西方文化中,老年人忌讳用old people来称呼他们,因为old意味着老而无能,老年人更愿意被称为“seasoned men” 和 “advanced age”。

(2)社交话题的选取

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关于话题的选择。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其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是绝对不容侵犯的。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崇尚集体主义,缺乏个人隐私观念。在中国,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问题等是亲友间、熟人间甚至陌生人之间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经常相互问及以上问题以示对对方的关心。而以上话题在西方文化里都被认为是个人隐私而避免被谈及。大部分西方人也忌讳谈论政治、经济、宗教等话题,所以在与他们交际时,这些话题会引起对方的不满,导致交际失败。endprint

二、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的原因

跨文化语用失误是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缺乏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系统学习,欠缺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洞察能力和领悟能力。正如洪岗(1991)所言,语言能力强不一定语用能力就强。英语学习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对文化技能的了解,只有这两种技能的完整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失误,达到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高职生要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就应该探究语用失误的原因:

1.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产生的首要原因。文化包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英语学习者必须学会站在对方的文化角度理解问题,只从本民族的角度看问题而忽视文化的差异常常会导致交际的中断。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1)价值观不同

每个文化群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中国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崇尚集体主义,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崇尚个人主义, 比较认同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中国人对于 “做什么、去哪里……”这些打招呼的方式,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然而,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有关年龄、工薪、婚姻、家庭及问候等,都是不可以随意打听的,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对私生活的侵犯和干涉。中国人对于赞赏从来都是持自谦的态度,过度自谦会让西方人觉得太过于虚伪,他们认为赞赏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肯定,从而倾向于接受。

(2)思维模式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综合型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分析型的。西方文化重逻辑、思辨; 从细节解决问题,直接面对问题。中国文化重经验、感性。从整体出发,一些事情凭经验和直觉,思考问题全面为特征。中国人说话或者解决问题时总是围绕问题设定的语境,形成良好的会话氛围,再提及要解决的问题。而西方人会单刀直入的谈论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关注思维模式的不同。同时,也要避免思维定势对交际的影响,我们通常认为“美国人比较开放”、“德国人比较严谨”、“英国人很绅士”等等,反之,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总是“勤劳、勇敢、含蓄,有时还伴有不守时、喜欢安逸、缺乏危机意识和独立精神”,等等。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减少偏见,增加阅历,使自己的思维方式逐渐成熟,才能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3)风俗习惯不同

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由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婚丧嫁娶等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其特定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各族人民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有特殊感情,不容许别人侵犯亵渎。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如果对基本常识一无所知,必然会影响交际的效果。我曾经就英美国家的节日向学生提问,学生对节假日的时间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关具体的一些风俗习惯却知之甚少。

2.母语的负迁移

母语负迁移是指学习者把母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直接套到目的语中造成失误。“美国语言教学法家拉多(R.Lado)认为学习者已经形成的第一语言(母语)的习惯对第二语言学习起迁移作用: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之处产生正迁移,学习者就容易掌握;两种语言的差异则产生负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主要来自母语的干扰”。

学生在表达中经常会直接套用本族语的表达方式,例如,受母语负迁移影响的“今天真高兴”,翻译为“Today is happy”。再如,一则公益广告的翻译“The thieves like crowds;watch your wallet,bag...”,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会逐字逐句进行翻译“小偷喜欢拥挤,看好你的钱包、手提包……”,其英语翻译应为“谨防小偷”。诸如此类还有很多,母语负迁移会将交际陷入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有学生在向生病的外教表示关心时说:“You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这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中表示关心,然而,在英语中,“should”表示一种命令的语气,会让听话者产生厌恶的感觉,可以用“I hope you will be better soon”表达关心的意思,这样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负迁移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缺乏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生搬硬套汉语语言习惯到英语中。在未来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们在注重语言形式正误,了解语用失误的原因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强调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当前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对高职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往往是通过大学英语过级成绩优先考虑。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在学习内容上重视词汇用法、语法结构,教师也习惯于讲解词汇和語法,忽视语言文化背景等与考试无关的知识,从而忽视了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讲授和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具体从以下六方面实施:

1.渗透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研究,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逐步提高语言知识和运用的能力。

由于学生背景的多样性,教师要结合不同班级、专业的特点,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获得更多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双重输入。根据课本主题穿插介绍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这些国家历史、风土人情、语言习惯等一系列的文化知识,教学上还应该注重语言文化的深层含义,了解更加地道的表达方式;正确理解本族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正如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L.R.Palmer)所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游戏和娱乐、信仰和偏见。endprint

2.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

RobertLado 曾说: 我们不努力去掌握文化背景知识, 就不可能教好语言。在高职院校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母语和英语之间语用规则的异同,让学生学会理解、欣赏并且接受文化差异,并使学生了解这些差异在语言上的体现,避免社交语用失误。教师在教学时也应该注意避免因个人原因对文化的偏见,要客观地介绍各国的文化,要防止对对方文化一知半解就以偏概全做出判断的倾向。教师要真正理解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这一理念,重视文化知识传授和交际能力培养。教师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关键是不仅要有较深的目的语功底,还要具有良好的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修养以及对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与能力。

3.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语用能力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营造跨文化交际氛围,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社会语用能力。

要想提高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融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使得立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更多感官刺激的同时,创设丰富、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播放一些专门介绍英语国家风土人情的短片,让学生对这些国家的文化、习俗等等产生感性认识,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其次,多数高职院校都有语言实训室或实训基地,有丰富的数据媒体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英语电影、 电视、 光盘、 网络等包含丰富语用信息的媒体手段来弥补学生平时缺少语用输入及语用实践机会的不足,通过课外活动或自主学习的形式来增加语言及语用输入和模拟实践。同时,通过大众媒体等方式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我们也可以通过看一些电视节目或者浏览网站来拉近和其他国家的距离。因此,只要学生有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就能大大增加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4.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常,我们将用非语言行为交流与信息的传达的过程(特殊的语境和情景)称为非语言交际,非语言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单位,因为它往往能表达出比语言更加丰富的意义。根据Samovar的研究,非语言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包括身势语、面部表情、眼神、体触、气味及副语言在内的由身体传递的非语言信息;二是由时间、空间和沉默组成的与环境相关的非语言行为。许多学者都指出过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性,因为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 在面对面交际中, 信息的交流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 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据调查,84%的人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取决于他的外表;衣着打扮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和修养;面部表情向人们传递各种情绪;目光的接触可以了解对方的情绪和状态等等。Birdwhistel指出:“迄今为止我们尚未发现一种在所有社会中具有同一意义的身体动作、姿势或面部表情,也就是说,没有一种身体动作或姿势具有普遍代表性”[8]。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行为和手段是进行有效交际的前提和条件。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非语言交际方面的内容, 把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结合起来, 以提高英语跨文化交际综合效益。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语用能力培养和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外语学习者长期不懈的努力,除了上课,还要尽可能多参与相关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组织学生参加英文歌唱大赛、英语演讲比赛、为经典的英文电影配音,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有外籍教师参与的英语角、英语晚会等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全英文式交流,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或者利用网络资源,多参与一些中西互动的活动,充分了解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英语学习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短时间内有效了解语言存在的区别,从而进一步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与能力。

总之,随着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准确理解语言,避免语用失误至关重要。有效地交际不仅要求语言表达准确,同时也要求提高语用能力,减少语用失误。与不同文化背景、言语、风俗为基础的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文化的碰撞而产生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必须尊重各自的历史背景,对对方语言的规则做到充分的了解,才能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水平与能力,达到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洪岗. 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2-110.

[3]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4]孫淑女,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4(4).

[5]高小慧.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H]. 海外英语,2016(12).

[6]李璋. 跨文化交际第三空间模式中语用失误浅析[G]. 学语文,2014(2).

[7]马会峰. 翻译教学与跨文化能力培养[H]. 海外英语,2016(22).

[8]肖植.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分析[H].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

郑娜,(1977.2--)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公共课部讲师,大学本科,英语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

许建辉 ,(1967.6-)女, 汉族,湖南益阳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公共课部副教授,大学本科,英语教育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解决措施
语用失误与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称呼语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谈谈如何杜绝矿井测量事故
关于商务英语中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