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问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2018-01-26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江苏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黄 彪
问题是思维的触发器,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常态。问题设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大力提倡核心素养培育的大环境中,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尽快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好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最终实现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不断提升。本文笔者将从数学问题的价值、数学问题的现状、优化问题的策略及做好问题设计的评价等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明晰价值,让问题设计有高度
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无论是课前的自主先学,还是课上教师引领下的自主研学,都需要通过好的问题去驱动。明晰问题的价值,将直接影响问题设计的效果。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学生在学习初始都需要唤醒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为积极推进学习进程做准备。好的问题能帮助学生快速打开思维,并在知识结构中精准定位,选择出有意义的数学信息,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可提出问题:“你觉得以前学习的哪些内容与它有关?”在学生说出圆、长方体和正方体以后,教师接着提问:“圆、圆柱、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样能在知识层面让学生自然明晰圆是平面图形,圆柱上有两个面是圆,而圆柱与长方体和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从而获得对这几个图形的清晰认知。二是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数学教学要通过优化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学生自我迁移、自我实践。如在上述学生把握了圆柱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后,教师可跟进提问:“我们之前是怎么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你也能像那样去研究吗?”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回顾并运用已有的研究方法去自己探索圆柱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三是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积累。在每节课的总结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对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科学的总结,除了看看有哪些收获,更要问问:“我们是怎么研究的?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是怎么解决的?”这将为学生今后更有效地独立学习积累经验。
二、正视现状,让问题设计有准度
当前,不少数学教师未能正确认识到问题设计对于教学的积极意义,问题小而碎,经常为提问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益。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问题固于模式。很多小学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存在明显的模式化倾向,未能体现问题设计教学的优势。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常常以自身或群体意识为主,设计的问题过于死板,没有体现引导作用,导致课堂效率比较低。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仅是对重点内容进行设计,学生虽然知道这部分内容是重点,但不知道为什么是重点,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了限制。二是问题浮于表层。有些教师没有正确理解问题教学的实质,在设计问题时,仅停留在知识表面上。即使在延伸问题时,也是绕来绕去,未能驱动学生思维走向深处。三是问题过于功利。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其出发点是学生能探讨出问题结果,对于过程的指向不够。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时,一些学生会采用近乎猜测的方式进行思考,虽然能知晓问题结果,但缺少完善的逻辑思维过程,亟须教师通过精准地追问帮助他们“既知其然也知所以然”。
三、多维考量,让问题设计有宽度
教师在进行备课工作时,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部分,特别要重视从差异出发,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进行分析,多维度权衡,用好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四基”与“四能”的有效落实。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一是从学生学情出发,因“才”施“问”。教师应全面把握班级学情,让问题指向每一个学生,将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落实到位。例如:当教师在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时,在出示“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该如何表示?”后,可以通过问题“你能自己想办法表示出一半吗?”激发全体学生基于自身经验积极参与,独立表达,以实现每个人的主体价值。二是从教学内容出发,因“材”组“问”。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将问题形成“问题组”,采用由简到难的设计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探讨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帮助其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三是从课堂进展出发,因“势”导“问”。教学时通常会出现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低于或直接高于教师的教学预设的情况,此时教师要能够灵活应变,通过即兴发问,引导学生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直接说出了加法交换律的内容,并能举出例子进行验证,此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那么多的例子你举得完吗?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说明这个规律是正确的呢?”以此引领学生的深度思考。四是从课堂反馈出发,因“境”设“问”。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一节课上到什么程度没有明确的标准,但教师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跳一跳够得到”的佳境,学得充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尾反馈时,教师在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之际,可以通过问题“除了底乘高可以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还有别的方法可寻吗”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理性评价,让问题设计有温度
通过课后对问题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对教与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诊断,并促使教师通过反思剖析原因,及时对问题的设计做调整和优化,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对问题的评价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评价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教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是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的,教师可从学生反应是不是准、进度推进是不是稳两个方面来考量问题的指向性和精准度。二是评价问题的价值是否得到彰显。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发展学生思维,问题的价值显现也在于此,课后可从教学内容探究的深度,学生参与研究的广度以及学生独立练习的达成度三个方面来考量。三是评价问题是否引人入胜。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对数学探究拥有持久的动力应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问题的设计是否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是否有效调节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绪。教师可通过课前谈话、课后交流、课堂观察等方式去全面把握,努力让学生通过好的问题焕发参与热情,保持探究激情,产生对数学课、数学学科的深厚感情。课前有期待,课中有陶醉,课后有回味,这是数学学习需要的合适温度。
总之,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没有优质问题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好的问题是课堂的生命。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问题设计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要经常性地围绕“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做全面研究,以此提高自身的数学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继而实现在数学领域的持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