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2018-01-26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
江苏连云港市海头中心小学 苏 霞
语言表达能力主要指用词准确,语意明白,结构妥贴,语句简洁,文理贯通,语言平易,合乎规范,能把客观概念表述得清晰、准确、连贯、得体,没有语病,等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吞吞吐吐或者言不及义,这都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高造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品词咀嚼,揣摩语言表达
文本是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主要凭借,教师要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引领学生学习品味,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因此,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之外,还要让学生能够在头脑中自觉形成关于这个词语的画面,以帮助学生领略词语的内涵。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一课时,文本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它送来的缕缕清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就“钻”字反复品味咀嚼,并让学生想想,按常理来说,那缕缕的清香应该是钻到我们的鼻孔才对,可是在这儿为什么却“钻”到了我们的心中呢?经过品读以后,学生们会发现,正因为字典意义与文本意义的错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钻”字的巧妙用法,表明了其实“钻进我们的心里”的是茉莉般的爱啊!在学生揣摩到“钻”字的用法以后,教师再鼓励学生运用这种表达形式进行说话训练。这样教学,可以使这些词语的用法在无形中便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之中,成为学生语言储存的一部分,从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二、直观体验,领悟语言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学生都能有一个真切的感悟与体验,当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巧借多媒体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以使学生在直观中丰富阅读感受,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领悟文本语言。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描写: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对于这些句子,光凭朗读学生很难想象到黄山松树千姿百态的特点,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黄山松树的视频给学生看,这样一来,黄山松树千姿百态的特点就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们对于文中排比句以及比喻句的用法也有了更加真实的感受,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顺着这种阅读趋势,教师再让学生借助观看到的黄山其他松树的样子,并运用在前面学习到的比喻等描写手法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松树进行描写。如此教学,学生们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有据可依,有例可循,语言表达能力必将得到极大提升。
三、填补空白,丰富语言表达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都留有一定的空白之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经过想象以后把空白处还原成为形象的画面,以丰富学生语言的视觉感受,再现文本内容,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获取知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当知道谈迁多年的心血《国榷》被偷走以后,很多人都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可是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而是又回到书房,下定决心从头撰写这本史书。谈迁为什么能够如此之快地从厄运中走出来,在此期间他会想些什么呢?文中并没有交代,对于文本中的明显留白,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谈迁书稿被盗以后的所思所想对文本进行补白,让学生写一写他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他又是怎样开始从头创作的。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丰富文本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很大的发展。
四、对比表象,演绎语言表达
对于语文教材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言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对语言背景进行扩张,以使学生对文本中原有的言语表达视像感知更清晰,语言表达更丰富,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质的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在教学这个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碰,挨”等词语与“沾”字进行换词比较,并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在教师的鼓励与启发下,学生认为如果把“沾”换成“碰”的话就显示不出燕子嬉戏时的可爱神态,而且也与后面“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开”这种实际情形不相符;如果换成“挨”的话,燕子身上的毛就会湿得很多,就不能那样轻快地飞来飞去了。通过画面,学生们不仅对燕子偶尔沾了一下水面的样子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而且对此时燕子的样子也有了动感的印象,充分感受到了燕子的活泼。就这样,在学生的对比思维学习过程中,透视语言,发现不同,欣赏到了别样的动态语言之美!
五、借助矛盾,凸显语言表达
一般来说,人们在进行言语表达的时候都是遵循着一定的逻辑规律的,可有时候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会不按常理,把一些看似矛盾、对立的语言统一起来,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就要极力发掘这些矛盾之处,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深度。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儿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在这里,“大方”与“羞涩”是一对矛盾的词语,但是,如果你能细细品味,就会觉得这一切又是那么的顺理成章,这恰恰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之所在。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鄂温克姑娘们在唱歌的时候,为什么会既羞涩,又大方,你们是怎样理解这一矛盾的地方的?这样教学,可以造成学生的视觉冲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蒙汉一家亲,看似矛盾情更浓”的心理,强化了学生“内心想象”的画面,深化了学生的言语表达,与此同时,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更进一层。
六、迁移运用,深化语言表达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建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语言表达知识网络,积极开创“内心视像”的新内涵,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灵活性与有效性。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提出“参议员们为什么会对林肯的态度发生变化”这个话题引领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个话题的引领下,学生们就纷纷站在林肯的立场与角度上,有学生说“面对那么多的参议员,林肯没有为自己是鞋匠的儿子感到自卑,而是以此为荣,感到骄傲,这种精神打动了参议员”,有学生说……趁着这种教学契机,教师再顺势说“是啊,林肯为人宽容,对父亲崇敬,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参议员,因此,他们的态度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嘲笑声也不由地化为了赞叹的掌声,这就是林肯总统的个人魅力!”这样的语言迁移训练,不仅使文本演讲的内容在学生的自然转述中得到内化,而且学生也从中欣赏到了林肯那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精彩的演说,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完成了由文本语言到内心视像的迁移,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具穿透力,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并鼓励学生能够以文本教材为凭借,积极创新语言表达的形式,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真正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