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高职人才培养同质化的思考

2018-01-26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岗位技能院校

刘 阳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同质化”这一术语起先出现于经济学领域,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的趋同现象。广义的“同质化”可以理解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个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其内在本质特征变化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对于基础教育而言,人才培养同质化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的大众化与均衡化的结果,是教育公平的表现,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人才培养同质化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滞后,以及对学习者个体需求差异的忽视。

近年来,我国人才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劳动者对自身应变性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期待值也越来越高。作为担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智力引领重任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着同质化现象。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中高职专业目标、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和专业仪器设备装备规范等制度性文件,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已基本健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虽然规范了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使职业院校毕业生质量有了基本保证,但企业差异化的人才需求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改革教学组织与教学模式,推动职业院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

一、认清“三类矛盾”——人才培养同质化破解的现实基础

1.学生基础差异性与人才培养趋同性之间矛盾

从学校来看,不同的学校录取分数线存在差异。学生入学分数的差异可能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差异。从专业来看,即使是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中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差距也非常大。从学生入学形式来看,高职学院录取主要包括普通高考统一招生和高职学院自主单独招生两种形式,其中普通高考统一招生中又包括普高学生和职业中专、技工学校等对口类学生。高职院校这种生源构成的多样性使得学生在文化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加上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长的广泛性、独特性,高职学院学生的差异性愈加凸显。由于受条件限制同时基于对教学成本的考虑,学校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特长潜质等方面还不是很多,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有效发展,个人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也难以形成。

2.专业的唯一性与产业岗位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专业是根据社会分工需要而设立的学业类别,产业岗位需求是专业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风向标,专业与产业对接是职业院校适应企业需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也是学院打造特色专业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但从现实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没有很好地体现相关行业技术技能型岗位的实际,各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产业链上的岗位不能很好地对接。以物流专业为例,虽然专业名称只有一个,但从作用来看,可分为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事实上我国的物流业正向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仅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就至少可分为政策研究、高级管理、运营管理、作业运输四类不同的人才;又如,目前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可以根据技术和产品特点分为三段:产业链上游为多领域技术高度集成的智能机械制造,以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主;产业链中游是在上游产品基础上加以组合集成,以系统控制和接口技术为主,提供各种独立功能模块的全自动或半自动专机,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产业链下游则是面对各行业具体生产需要,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化生产为主要方式,实施针对性非标设计,对上游和中游产品加以选型和集成,属于应用层面的二次开发,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这三类产业链岗位基本上就是设备运行维护与管理、工艺制造和机械设计岗位,但在对人员具体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关键能力的要求上则差别很大。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应此产业链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但这个专业所要对应的产业链上的岗位就有很多个。如果不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细分,那么就不可能满足产业链岗位对人才多元需求,必将导致一个专业同一培养目标、同一人才规格要求,甚至在教学上使用同一教材、同一实训设备,学生所学知识大都相同,专业技能基本一致,导致人才结构性失衡。

3.人才培养的通识性与岗位技能专一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分工细很大程度上对人才形成差异化的需求,这种差异化的人才需求着重表现为对员工岗位技能的专一性和精细化的要求程度越来越高。一部分高职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培养学生与众不同的竞争优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个性化教育是当务之急。需要厘清的是,差异化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非相互对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既要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也要关注学生的中短期发展。通识教育和差异化教育是在同一个主体上追求的两个不同阶段的目标,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同时也应该是差异化教育的基础。正是由于岗位技能专一性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开展个性化培养,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二、把握“三个要求”——打破人才同质化培养的客观需要

1.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不断加快,新兴产业不断涌现,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航空等十大战略性新型产业,这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这些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岗位较传统产业而言,针对性进一步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细化,专业岗位人才的主动性、创新性等个性化素质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也比以往更高。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产业结构转型和新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必须积极适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专业设置方面契合新兴行业岗位人才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开展个性化、差异化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就业竞争力,才能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的同时提升内涵发展水平。

2.国家技术技能积累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关键期。我国要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关键是要培养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作为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阵地,责无旁贷地要顺应国家技术技能积累需要对于人才的精细化要求,改变以往同质化的人才培养,通过人才的精准化培育来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利用率,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量增大,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企业“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快,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同时对人才的技能素质、人文素质、综合素质需求也各有差异。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根据各区域的教育资源、地方特色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区域和差异化人才需求,为“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具有本土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

3.劳动者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与此同时,还要为企业在职职工和再就业劳动者提供教育服务,为劳动者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的支撑。普遍来看,当前劳动者对自身职业发展有两方面的需求特点:一是职业发展意愿的多样性。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岗位工作、自主创业、专升本继续深造等等都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项。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针对学生可能的就业需求进行差异化分类培养。二是对岗位转换的开放性。就业岗位不再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封闭,不论是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个人选择变更职业,劳动者对于岗位转换都不再惧怕甚至乐意接受。鉴于此,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该让其具备一定的职业迁移能力。另外,随着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企业不仅要求劳动者能胜任职业岗位要求,还要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也就是说,未来社会企业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和岗位迁移能力。

三、采取三项对策——破解人才同质化培养的主要途径

1.细分专业,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专业是高职院校制订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进行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等工作,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合格人才的依据,也是学生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内容,进而形成自己在某一专门领域的特长,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的依据。从专业目录来看,高职院校的专业已与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构成“一对多”的矛盾,因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链岗位要求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开展专业细分成为解决矛盾的关键。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服务面向,明确自己所要对接的产业、行业,服务的企业类型有哪些。要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行业企业职业岗位进行调研,了解专业所服务的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能力要求。通过市场调研,分析职业院校能提供的独特的教育、教学及人才服务,明确专业设置的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专业就业岗位方向,包括岗位要求、工作任务、专业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等,结合院校自身特点,与岗位要求对接细分专业方向,并就此界定明确的岗位目标与知识技能学习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专业细分只是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并非专业设置的普遍性原则。专业设置须遵循市场导向、特色办学、集群发展、长短结合的原则,在满足人才市场普通要求的前提下,设置一些针对新兴产业、特殊岗位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满足行业产业对高、精、尖等技能特殊要求,确保专业更具特色和活力,人才培养适应行业企业要求,推动学院形成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课程定制,满足不同职业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

人才培养的通识性与岗位技能专一性矛盾的出现,向我们警示了差异化教育的重要性,在高职教育中,“通识”与“专攻”也缺一不可。课程是专业教育的载体,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尤其需要慎重地处理好“通识”与“专攻”之间的关系,满足不同职业岗位任职能力的需要。

一方面,以拓宽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为目标,构建含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心理健康、人文素养等课程在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保障学生通识能力的获得,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依据岗位差异需求,构建“专业基本能力—岗位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的能力递进的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包括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规范等,力求使学生获得完整、严格的专业基础训练;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立足专业相关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引入前沿技术工艺和工作流程,开发设计模块化、菜单式课程;拓展课程以公共选修形式,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文素质、专业发展能力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成长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根据以上多维度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实行课程定制,在兼顾共性与个性的基础上,满足企业岗位要求和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需要。

3.分类教学,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分类分层教学是根据受教育者的目标需求、岗位取向、个体特性与差异、发展潜能等,分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分类实施教学,作为一种相对于整齐划一的传统教学而提出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是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性与人才培养同质化的矛盾的最佳途径,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体现。

根据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个体的职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学生知识基础起点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学生的培养方向分为技术技能、创新创业和专升本三个类型。技能技术型的教学注重专业技能训练,以学生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工种的鉴定为目的,提高学生的就业求职能力和岗位任职能力,主要采用项目模块教学,综合采用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项目驱动法、案例引入法等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各类技能比赛,在比赛中锻炼学生的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项目中,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创新创业型的教学主要以激发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工商、税务、法律、营销等相关知识,邀请校外专家和行业的知名人士进行前沿知识的讲座,提供开放式的实训场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升本型的教学侧重于学生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在保证正常的教学基础上,需额外强化理论体系的辅导。

[1]曾德江,鲍仲辅.面向产业链岗位群的差异化人才培养策略——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6(34):94-96.[2]赵春晖.差异化教育与人才竞争优势[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92-94.

[3]李方联.高职院校专业细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问题思考——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0(5):102-104.

[4]李俊龙,张天保,顾 南,等.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的人才分类培养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21-23.

猜你喜欢

岗位技能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