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动因与形成机理研究

2018-01-26张洪春温中梅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冲突师生关系师生

张洪春 温中梅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新时期,师生关系失谐是导致师生课堂冲突发生的主要原因。师生课堂冲突不仅是社会环境、学校组织及教师与学生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还伴随有深刻的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渊源。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进行客观、正确分析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冲突问题形成机理与运行逻辑的深入探讨。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关系调查分析

在高职院校诸多的关系当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为核心的关系,师生冲突是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次调查选取湖北、广东、四川、重庆、陕西5省市的6所职业院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调查问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和学生的相关背景调查;第二部分是教师和学生对当前师生关系的认知与评价调查;第三部分是师生冲突的表现与影响调查;第四部分是师生冲突的成因与调适对策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已回收问卷286份,并对部分项目进行了统计分析。

1.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双方对师生关系评价不高

师生对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而师生间的相处融洽与否是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的重要表现。在“你对目前师生关系满意吗?”的调查问卷中,有半数以上的高职学生对师生关系没有满意感,而对师生关系有满意感的教师也不足四成。可见,高职院校师生对当前师生关系评价趋于一致,即师生关系评价的满意度都不高。而在“你与老师相处融洽吗?”和“您与学生相处融洽吗?”的问卷中,教师中认为与学生相处融洽的不超过七成,学生中认为与教师相处融洽的仅占一半。说明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存在不和谐因素,师生双方的相处不太融洽。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师缺乏信任与尊重

信任与尊重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信其道才愿受其教”,没有对教师的信任就没有对教师由衷的尊敬,也就无从谈起与教师和谐相处。一般来说,对教师不信任不尊重就会对教师所教内容产生怀疑、对教师品行不予认可,也就很难和教师形成合力。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教师非常信任的仅占10.5%,比较信任的占46.8%,合计占57.3%,对教师表示信任的学生不足六成。而高职学生认为教师对其影响很大的占10.1%,影响较大的占38.7%,两者之和为49.8%,即只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其有较大的影响力。可见,当前高职院校中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不高,教师对学生影响力在弱化,这也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不尊重。

3.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信心不足

教师对学生充满信心与希望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信心可以带给人力量和精神,只有用希望和信心造就学生,才能培养学生对前途的希望与信心,师生才能同心同力、相向而行实现教育目标。调查显示,目前高职教师对学生非常没有信心的占15.5%,比较没有信心的占35.8%,两者合计达51.3%,而对学生充满希望的占48.7%。可见,当前高职院校中一半教师对学生不信任,认为他们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缺乏远大理想与抱负,因而丧失了培养的信心与希望,导致教师心理上的落差。

要实现师生关系和谐,信任是前提,理解是基础,尊重是核心,沟通是途径,民主是保障。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或多或少失和导致师生关系发生嬗变,师生冲突在所难免。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不够和谐,是引发师生冲突的因素之一。师生关系失和及由此引发的师生课堂冲突,其主要原因可归结于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等方面。

1.社会原因

新时期,社会因素对师生各种利益、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交往方式、相互关系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师生利益结构裂解、重构,师生价值观念异质多元,师生行为失序与失范。

(1)市场经济发展冲击师生价值取向。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及其趋利性导致了逐利思想的产生和逐利行为的发生,诱发了高职学校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选择、政治追求、就业期望方面都表现出功利化趋向,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也在向功利化方向发生嬗变。于是学校办学功利化倾向愈演愈烈,师生交往的目的性和效益动机也日趋明显。这些功利主义倾向,成为师生课堂冲突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2)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消解教师教育权威。网络发展使得师生关系发生解构与重构。首先,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与手段,学生知识与信息的更新具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和选择条件,于是教育权威已不再为教师独有,教师权威受到网络的分享;教师不再拥有知识权威者的地位,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的传授者。教师的感召权威、传统权威和知识权威同样受到极大削弱,教师角色职能受到了挑战而不断消解。其二,师生交往媒介也由单一变为多元,师生面对面交往机会减少。尤其是网络交往虚拟性的负面效应,使师生关系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亲近感,师生交往意识更趋淡漠,交往情感度降低,交往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师生情感疏离,师生关系冷漠。总之,信息技术发展,使传统师生关系不仅表现为空间距离的拉长,而且表现为心理距离的增大。

(3)学生主体与权利意识增强。公平和公正、公开和开放、自主参与等意识推动了学生表达利益诉求、争取合法权利意识的觉醒,学生要求地位平等、权利对等的呼声愈加高涨。学生成了教育主体,不仅更加自觉主动地体现自我、追求自主发展、实现自身价值,而且逐渐认识到作为大学生所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并通过不同的途径表达自己的诉求,争取、维护自己的权益。

2.学校原因

学校环境或组织内部环境框架能规定、引导或制约着师生交往行为及交往方式,当组织内部环境发生变迁,或组织运行体系中存在缺陷时,都会导致师生课堂冲突的发生。

(1)高职院校组织社会角色偏差。高职院校组织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离其角色的情况。一是科层制式组织管理偏差。这种管理中,学生是整个组织管理和控制的对象,容易引发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紧张。二是组织发展目标偏差。办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发展模式“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建设”,其结果是师生关系结构趋向松散,师生交往出现障碍,师生关系不断疏远,师生课堂冲突频频发生。其三是组织职能偏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职能淡化,教学中心地位失落,使高职院校在保持其最根本的理念、任务和目的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度缺陷。一是管理制度的人性缺失。表现学生主体地位、尊严、权利得不到充分地尊重和保障,在学习上没有学习的选择权与自主权。二是管理制度的功利取向。有些学校忽视了教育的本真追求,功利主义倾向严重,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三是管理制度的功能异化。有的制度因本身存在内在缺陷,不切合实际,或执行不力和执行不当而发生功能异化。如饱受非议的高职院校学生评教制度,近年来已导致高职院校师生间关系不良。四是管理制度的落实虚化。制度功能的发挥与该制度在执行中能否得到真正落实有极大关系。教学计划安排不合理、教学服务设施不到位、学籍处理、评优、贷款等各方面制度的某些不合理易导致师生之间的冲突。

(3)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与学生期望存在落差。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产生着不利的影响。一是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更新依然缓慢,传统的理念往往与大学生对人性化的需要相矛盾。二是课程设置的统一性、单一性满足不了学生需要,学生缺乏主体性、选择性等自由学习的权利,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受到压抑。三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过份强调教育的统一及简单一律的模式化教育,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创造性要求,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

(4)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建构培训缺乏。当前,高职院校师生关系不和谐,也有学校管理与教育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多数学校偏向于对学生遵守纪律和制度方面的管理,而对老师则是偏向于教学和科研的监督和激励。对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师生关系问题或重视不够,或缺少策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普遍未开展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系统培训,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人际交往方面均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因而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

3.师生原因

教师与学生是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的主体,他们相互交往中出现的冲突除了与环境因素(外源性因素)有关外,更与他们自身有着直接的关系。

(1)师生角色认同分歧、角色行为期望错位。随着社会结构、机制、观念快速变迁,市场化的一些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在师生身上体现明显。对教师来说,由于社会赋予的传统角色地位,往往只注重权利,淡化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注重“师严”,忽视学生“维权”,更谈不上发展与学生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教育服务商品化、市场化,使学生萌发出愈加强烈的“消费者”意识,他们与学校的关系不再是支配者与被支配者的关系,而是趋于平等的交换关系,理应享有相应的权利,因而对学校以及教师要求越来越高。这种教育大背景及师生角色认同的分歧,势必使师生在交往过程中产生冲突。

(2)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相互信息交流不足。当前师生沟通渐趋减少,师生感情日渐冷漠。一是师生间相互沟通意愿较弱。大学生逐步成熟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对外部世界和自身有自己的理解与判断,学生主动和自觉地请教教师的行为降低。二是师生交流沟通机会减少。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非教学因素上,无心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沟通。再加上扩招致师生比失衡严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力不从心。三是师生沟通的情感性缺失。师生交往往往只注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而情感目标则被排斥于课堂教学之外,导致师生间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相互交流被忽视。

(3)师生认知归因偏差,个性心理特征缺陷。师生之间在心理需求、认知、归因、自我心理状态、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是师生间天然的心理位差。教育关系导致了师生间存在天然的心理距离,年龄差异也必然使得师生间存在“代沟”。二是师生的认知差异与归因偏差。教师与学生在地位、角色、年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存在天然差异,因而他们在对环境、他人、事件及自身行为的认识也存在着必然的差异,最终不能维持认知的平衡。三是师生个性心理特征的某些缺陷。虽然教师一般有比较稳定的世界观和社会价值体系,但由于个性特征和个人修养、自控能力不同,其个性也千差万别。而学生正处于青年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太成熟,在适应能力、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方面常有欠缺。

(4)师生相互理解尊重缺乏。高职院校师生是有意识、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人。但目前师生情感关系淡化,彼此消极漠不关心,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经受着冷却僵硬的考验,师生情感出现了令人堪忧的沙漠化倾向。这种现象导致教师心理处于挫折、焦虑、沮丧状态,情绪波动大,逐渐失去工作乐趣,导致学生烦闷、恐惧、紧张,进而厌烦教师与学习,对教师教学产生不满与失望,极易造成师生双方对立情绪。

(5)当前,部分教师习惯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其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与网络时代成长起来、要求知识多样性的学生形成严重错位。在这种“灌输式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意志薄弱、学习情感淡漠、逃课作弊盛行等学习行为越轨现象也屡见不鲜,增加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抵触情绪。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机理分析

师生冲突类型多样,原因错综复杂,单从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视角无法把握师生冲突的广度和深度。对此,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的根源应从多方面入手,用综合的、多学科的视角探析其内在机理和运行逻辑。

1.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的社会学根源

当把师生关系看作是一种社会关系时,师生冲突就是一种社会冲突。冲突的根源在于师生社会角色所赋予的不同期望、要求和权力,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与对抗。

(1)社会教育制度赋予师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社会教育制度赋予了教师强制性权力,社会也要求学生对教师服从。由此,双方的社会地位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2)社会行政法律赋予高职院校师生“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地位。教师在行使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赋予的教育教学权利和相应义务时,处于管理者和领导者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管理者和被领导者地位。因而,双方的行政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3)社会伦理赋予高职院校师生形同“父”与“子”的等级关系。“尊师重道”和“师道尊严”思想赋予了教师绝对权威,神圣不可侵犯。“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范造就了由上而下的等级性师生关系。因而双方的社会伦理地位也是不平等的。

由此看来,师生间地位、权力的不平等,以及利益、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师生关系形成了一堵无形的壁垒。另外,“教师作为具有多重角色的社会人,自觉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心理体验渗透到与之交往的学生、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中。现实生活中,处于心理不健康状态的教师,在没有经过种种心理调适的情况下,必然会对他人的意图产生认知偏差,做出消极的判断,甚至做出消极的反应,以致影响到人际关系。”这种偏差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部分教师常常把因学校、家长对其要求过高带来的不适应发泄在学生身上,师生难以相互信任,关系渐趋紧张,因而师生课堂冲突在所难免。

2.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的文化学根源

从文化学视角来看,高职院校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差异显著,差异性的文化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必然发生摩擦和矛盾,从而大大增加师生间的冲突。

一般说来,教师文化是成熟文化和成人文化,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理性和稳定的,代表学校的主流文化和规范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大学生文化则是青年文化,是彰显自我个性和思想的非主流和非规范文化。这种浸染多元的未成熟文化,往往在学校受到抑制,处于被支配地位。校园师生文化的异质性,相互交融又相互碰撞,统一和谐又矛盾对抗,既带来了多元观念、多种价值、多向思维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导致了部分师生思想混乱、价值迷茫、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失去精神信念的追求与期望。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大学生文化中,学生个体意识过度强化,情感张扬奔放,崇尚自我,其理想大多浪漫而偏离现实,盲目冀望于自我利益、成长目标的最大化,表现出强烈的唯我是用的个人主义色彩,缺乏与周围师生的联系和交往,如此种种都严重影响教师对其的评价,客观上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

师生课堂冲突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的文化矛盾,冲突的本质是师生多元文化冲突和异质文化的冲突。具体表现在:教师贯彻国家意志与学生追求个人愉悦相冲突;教师倾向束缚自我与学生主张彰显个性相冲突;教师倡导社会价值与学生突出个人价值相冲突;教师强调知识传授与学生注重多样兴趣相冲突;教师固守社会传统与学生追求现代开放相冲突;教师惯于专制管理与学生崇尚民主平等相冲突;教师统一标准要求与学生渴望差异对待相冲突。

3.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的教育学根源

从教育学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师生间的交往、互动缘于“教”与“学”的活动。若师生“教与学”失当或关系发生异变,必然产生冲突。

(1)学生教育教学主体性缺失。教师工作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只被迫接受,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失落,师生关系已成为一种片面的、不民主、不平等的“主体一客体”关系,师生之间很难做到平等地讨论问题,导致师生对立与对抗。

(2)学生对教师教育责任与教育目的缺乏认同。教师为了履行职责和达到教育目的,必然有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过程。而学生却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难以认同甚至拒绝时,就有可能产生师生课堂冲突。

(3)教师人文素质与教学素质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素质与学生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就难以得到学生的敬重与信服。著名教育家巴拉诺夫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影响教育事业的一切。在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素质人格已危机化,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与教学内容或教学对象的要求不相适应,也为师生课堂冲突埋下了潜在的隐患。

(4)师生行为偏离教育教学目标。目前,一些教师利益本位思想浓厚,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备课敷衍,上课交差,把课堂教学当做副业,缺少专业态度与教育精神。一些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主动精神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力不足,精神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偏离教育教学目标的师生行为,也会引发师生课堂冲突。

4.高职院校师生课堂冲突的心理学根源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师生间的交往活动是师生心理互动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由于在需求、认知、情感方面的差异,使得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产生冲突。

(1)师生需求满足遇挫。师生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都希望有相应的客体对象来满足需要。对学生来说,有求知、被教师接纳尊重、个人价值得到发展等需要;对教师来说,有纪律良好、秩序保障的需要,受到学生尊重敬慕的需要,事业得到发展、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需要等。如果师生的需要能够从对方得到满足,相互之间便能形成接近的心理关系,产生友好、亲近的情感。反之,双方需要满足受挫,则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甚至反常,并往往做出自我防卫的反应。当师生个体产生攻击、逆反、退缩等消极的自我防卫行为时,就极易引发相互之间的冲突。

(2)师生间认知的偏差。师生关系状态取决于师生个体对对方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认知状况。而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与教师或学生个体过去的经验、心理发展水平、需要、兴趣、先前期待和判断所采用的标准有极大关系,再加上信息的复杂性、不对称性,师生往往无法依靠简化的直观推断而全面、准确地认知对方。“心理的现实作为实际的变量影响人的行为和发展”。作为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的师生个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由于认知偏差而相互之间不理解、不完全理解甚至误解的情况,从而产生师生冲突。

(3)师生个性素质的缺陷。新时期,师生个性不同,丰富多彩。不同的个性总是伴随着不同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就教师方面来说,有些教师武断、急躁、偏激、好胜、冷漠,以及缺乏沟通能力、情绪自控能力差,教育教学能力弱、个性修养欠缺等,这都容易引起学生反感。从学生方面看,有些学生任性、偏激、偏执、脆弱、不善交际、情绪不稳定等。那些有过挫折经历的学生心态失衡,他们的内心深处滋生出对外界的本能抵触,往往就表现为对学校一切教育的冷漠、消极,甚至是公然对抗。师生自身人格及个性素质的缺陷,极易发生课堂冲突。

四、结语

社会、学校、教师及学生等方面现实问题造成了师生信任危机与生态关系失谐,并引发师生课堂冲突。但从本质上讲,师生关系失谐及师生课堂冲突根源应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与探寻,且在实践中还应从“内因”角度对问题自身进行聚焦并深入观照。总之,高职院校师生关系及课堂冲突现状令人担忧,亟待引起足够注意并真正付诸具体行动,以消除师生课堂冲突潜在根源,建立新时期和谐的师生关系。

[1]周 燕.解析高职院校师生关系的嬗变及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4(5):16-18.

[2]郝朝晖,董泽芳.社会转型期高校师生冲突及调适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94.

[3]黄少云,王建升.和谐校园构建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4):82-84.

[4]张志涛,王敬群,刘 芬.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7):1080-1083.

猜你喜欢

冲突师生关系师生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邻避冲突”的破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