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霍夫美学公式和言语智慧
2018-01-26任为新
□ 任为新
听小学语文课,常见这样的现象:如果是阅读课,学生读书就拿腔拿调、矫揉造作,让听者“鸡皮疙瘩掉一地”;如果是作文课,议论就充满成人的酸腐气,抒情则空泛虚假,总是不搭调,让观课者忍俊不禁。问之则曰:老师要求的,这叫“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写文章要有文采,要有感情”……
口语交际不自然,遣词造句不得体,言语没有智慧含量,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也不是一时一地,副作用从小学到大学都有所显现。新一点的例子是武汉工程大学学生的毕业论文,末尾的“致谢”说女导师是“天使的脸蛋,魔鬼的身材”“未遇到她之前,我犹如轻尘栖弱草;遇到她之后,我犹如贱妾逢良人,每思老师对于我的恩情,如山高如海深,我生当衔珠,死当结草,老师若病,我伺药;老师若崩,我当扶棺。来世必作牛作马作狗作猪,以报答老师对我的浩荡师恩”。①http://news.hexun.com/2018-06-14/193204222.html用词的不伦不类,真能把人雷倒。旧一点的例子是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他的母校(西安后宰门小学),小学生列队声情并茂地朗诵欢迎词:“两岸的小朋友手拉手儿把歌唱,爷爷啊,您回来啦!您终于回来啦!您的母校热情欢迎您!爷爷啊,祝您健康、幸福、快乐……”据说当时的连战紧抿嘴唇强忍,后面的子女早已忍不住笑出声来——
言语不走心(情感)、不过脑(理性),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师脸红了没有。
这样的“歪风邪气”是“古已有之”,文化先哲也早有讽刺、批判。清代李汝珍小说《镜花缘》第二十三回“说酸话酒保咬文 讲迂谈腐儒嚼字”中有这样一段:“旁边走过一个酒保,也是儒巾素服,面上戴着眼镜,手中拿着折扇,斯斯文文。”说话是“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结果惹得林之洋生气。“甚么‘乎’不‘乎’的!你只管取来就是了!你再‘之乎者也’的,俺先给你一拳!”吓得酒保连忙说道:“小子不敢!小子改过!”鲁迅先生在好些篇章中批判这一现象,有时候还不惜指名道姓:“……无锡有一个顾宪成,他的著作,开口‘圣人’,闭口‘吾儒’,真是满纸‘方巾气’。”②《且介亭杂文二集·招贴即扯》
对于文艺表达的“酸儒气”和“方巾气”,美学界也有过许多的批判,有美学家还提出了可以审美量化的“标准公式”。美国的G.伯克霍夫在其《审美测量》著作中,提出了审美公式“M=O/C”,其中M代表审美感受的程度,C代表审美对象的复杂性,O代表审美对象的品级。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审美感受的程度与审美对象的品级呈正比,与审美对象的复杂性呈反比。也就是说,在审美对象C的结构或者说形式上花费的精力愈多,在品级感觉O上留下的注意力就愈少,因而美感程度M就愈低下。以此去套上述的毕业论文,且不说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不对,简单的致谢词,用那么多的典故,既不觉得真诚,读起来还累人,哪里还有美感可言。论文美在逻辑理性、观点深刻,感谢的附言也应该与之配套,简洁明了,效果就是最好的。
这方面,国家领导人为我们语文教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早先毛主席鼓励孩子用功读书,就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劝勉妇女要有新时代精神,别太在意打扮,就说“不爱红装爱武装”;对行政干部提醒要“戒骄戒躁”;得知雷锋经常做好事,就号召大家“向雷锋同志学习”;针对外国列强和国内腐朽势力的阻挠,就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普普通通的大白话,因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内涵深刻而丰富,所以成了语文的、文化的甚至是历史的经典,传遍世界各地。①“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最初翻译英文时,余光生先生将“纸老虎”译成“稻草人(Scarecrow)”,因为英文中没有“纸老虎”的说法。毛主席看了之后说不行,说他的意思是纸糊的老虎,是“Paper-Tiger”。结果“Paper-Tiger”这个组合词横空出世,随着毛主席的著名论断,“All the reactionaries are the Paper-tiger”在英文世界中也成了广为流传的“金句”。
现在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言语表达运用上,也为我们做出了表率。比如他强调国家稳定的重要性,就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②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说要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③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的讲话。;告诫领导干部不要做表面文章,就说“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④2013年7月23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的讲话。……
梳理上述例子,发现它们基本有以下特点:首先是通俗易懂,甚至不乏俗文俚语,因为说话人面对的是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其次是感性生动,多形象比喻,让人过目、过耳不忘。再次是所用词汇都是鲜活的、生活中来的,富有时代气息。最后,虽然强调深入浅出和生活化,但因是重要的理念传达,所以充满语言的、文字的力量,可谓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也不是反对用典或者引用古诗文,说话、写作典雅也很好啊,但这和充满酸腐气的掉书袋是两码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关注语境和交流的适切性的,是有强烈的“读者(听众)意识”的。这样的用典、用古诗文,就能使对方被深厚的文化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行文的雅韵欲流所折服。比如,习近平主席的报告也常引用古诗文和用典。为强调八项规定,确立政府威信,他就用“徙木立信”的典故。⑤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这个故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说的是卫鞅要实施变法,唯恐天下人不信,就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三丈木杆,曰能搬动者赏十镒黄金。起先没人相信有这等好事,直到有人去做,真的得到了黄金,大家才知道卫鞅言行一致,他的法令也得以顺利实施……简单的一个成语就把丰富深邃的内涵表达出来了,而听众是参加全国两会的上海代表团,这些人有这个文化水平,听得懂这个成语的含义。在谈中国将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时,习近平主席就说要防止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以推动构建更紧密的伙伴关系。⑥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意大利面碗”一词,源于美国经济学家巴格沃蒂1995年出版的《美国贸易政策》一书,意指在特惠贸易协议下,各个协议的不同优惠待遇和原产地规则,就像碗里的意大利面条一样交织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这一用语普通人听来晦涩,但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做演讲,听众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有经济学的专业背景,他们完全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这样的报告,这样的言语,既有充沛的能量,又有充足的智慧。
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重视这一点,不仅是当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教师的道义担当。语言能力培养,不仅是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智慧学习,是一种基于情境、活动、探究的“深度学习”(Deeper Learning),它强调在真实社会情景和复杂言语环境中,通过深度加工知识信息、理解复杂社会环境、掌握内在语言规律,主动建构既有共性又具个性的个人言语体系,并有效迁移到生活场景中去。其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先是“把话说对”(作文则是文从字顺),其次是“把话说好”(作文就是文采斐然),至于这个“好”,还要看语境、看对象、看文体,没有统一的标准。就如清代美食家林洪在《山家清供》里说的,“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能充分表情达意的、适合对象的言语,就是最好的言语,这样的言语就是有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