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外报阅读》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01-25林婳俣
林婳俣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强调了教师以任务为中心,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和组织课堂互动,提供学生自主学习机会的教学方式。本文基于《英语外报阅读》课程特点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发展的需要,试将任务型教学法运用到课堂中,探索该专业该课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外报阅读 英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
引言
《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是英语语言专业初级阶段阅读课的延续和拓展,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汉语基础,同时还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拥有使用第二语言沟通能力(主要指的是英语)。结合该专业特性和课程目标,笔者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英语外报阅读》课程目的归纳为拓宽学生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1]
英语报刊阅读的课文经常使用的书面词、略缩语,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偏多,故该专业的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任务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學习中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地缓解此问题。同时可以为他们创造实景对话的机会,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笔者认为任务型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方式。[2]
一、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它是当今热门的语言课程的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被认为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Skehan, 1998:8)。它强调只有使得学生有归属感和影响力,他们才会真正地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而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来达到这一点。其理论来源是语言学研究教授Rod Ellis在1999年著作《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Interaction》中提到的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简单说来就是,课堂中学生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互动和交际的方式来使用第二语言以达到习得此门语言的目的。另,王丕承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书中提到采用任务型教学在课堂中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称增加被培训者的实践机会才能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能力。[3]
二、单一任务型教学的特点与运用(基于《英语外报阅读》课程特点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方向发展)
如何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英语外报阅读》课堂中有效实施任务型教学是笔者需要解决的问题。Nunan(1991)在著作《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中归纳到任务型教学至少具备五个特点:
1.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2.基于真实文本
3.提供学习者关注学习过程的机会
4.重视并增强学习者的个人学习经历
5.努力使课堂习得和课外激活两者联系起来
因此笔者基于该课程特点和该专业方向发展,结合任务型教学模式,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英语外报阅读》课程模式理解、取舍为:
以任务为中心,以使用目的语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为焦点,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结合交际情景与课文内容,提供学生基于课文内容的课堂自主学习机会,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技能、拓宽学生知识层面、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一次以半个学期为时间长度的教学实验。
三、教学案例
1.授课对象
笔者讲授的《英语外报阅读》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
2.教材介绍
使用的教材是《英美报刊文章选读》(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3.具体实施(教材的Lesson 13 Obama Wins a Second Term as U.S. President课为例)
任务型教学可分为三个部分:阅读前任务(pre-task)、任务循环(while-task)和阅读后任务(post-task)(Willis, 1996)。以此为基础,课程的设计也分三个步骤:
1.阅读前阶段(第一二课时)
此阶段分为教师导入阶段与学生导入阶段。教师负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如此课,教师使用英语简单讲述了美国总统竞选的过程和美国三权分立基本知识,并以图片加以展示。学生导入阶段中学生的任务(task 1)为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收集相关背景知识(题目为U.S. Political Parties),并制作幻灯片在课堂在以全英语展示成果(task 2)。这个阶段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4]
2.任务循环(第三四五六课时)
由于外报文章内容复杂,篇幅较长,故此环节耗时是最长的。具体来说,第一阶段让学生自主完成文章的阅读,利用skimming或scanning等阅读技巧来寻找文章大意和结构(task 3);第二阶段以小组的形式使用英语来讨论各自成果并找出语言难点(task 4);第三阶段由教师使用目的语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并给予解释。此循环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阅读任务,让学生掌握知识及阅读方法,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阅读后任务(第七八课时)
此阶段的目的在于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及对课文重难点的及时补漏。具体实施过程是,先由教师讲解语言难点。之后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延伸练习(task 5)。最后,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每个小组会有跨国际交流的实景模拟的对话训练,如向非英美国家友人介绍美国三权分立等等(task 6)。之后教师给与讲评和纠错,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成效、态度以及合作精神给予评价。此外,教师布置适当书面或口语作业,下次课堂随机抽查完成情况(task 7)。
以上教学方式有效地结合了任务型教学的特点和《英语外报阅读》课程的目的,较充分地顾及到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方向,并到涉及了课前、课中及课后全部阶段。从学生反映情况来看(网络抽查),基础较好的学生认为效果较好,亦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反映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总体来讲,该方法有一定可观的效果,但仍需不断改进。
结语
任务型教学强调了学习者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获取知识的过程,有丰富的理论支持并在不同课程中取得了大量的实践成果,从笔者的教学实验得出的些许成果中可见一斑。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又长期的工程,教师要结合理伦与实践,进一步优化出一套满足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程晓棠.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王丕承.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任务培养方式[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3]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英]EllisR.Task-based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5][澳]Nunan,D.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
[6][英]Skehan,P.ACognitiveApproachtoLanguageLearning.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