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想法”到“理念”
2018-01-25邢雁欣
邢雁欣
摘要:虚拟学习型组织具有诸多社会个体的零散化知识经验资源,可为知识生产提供诸多便捷条件。借助现代网络技术,MOOC(慕课)在大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虚拟型学习共同体越来越多地发展到高等教育的诸多环节。但是知识经验与社会经验存在本质差异,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存在时空、多产业角度、多专业维度、多元化的思想观念认知区别。只有这种多元化的认知能力,在同一平台充分融合与博弈,才能令知识生产过程更为快速。然而当“想法”存在诸多碎片化特征时,也并不利于知识体系的贯穿。为此,需要将“想法”转化为逻辑思维,形成系统化的“理念”,加速知识生产的迭代演化过程。为此,本研究探讨了虚拟型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结构和知识生产特征,并提出了从“想法”到“理念”的知识生产虚拟学习型组织结构要求,以及相应的发展建议。希望对知识生产有所助益,以期借助网络学习加强大学生知识生产流程,达到优化知识生产条件的效果。
关键词:虚拟学习;组织结构;知识生产;发展机制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33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0122—04
知识就是生产力,但知识生产却是一个复杂、漫长、需要不断论证、分析、辩证、博弈和实践的过程。借助现代网络技术,MOOC(慕课)在大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虚拟型学习共同体越来越多地存在于大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由于知识经验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往往拥有跨空间、时间、多领域、多维度的差异化、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激荡,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思想的火花,优化知识生产的过程。但是,如果这些“想法”仅仅是碎片化的,不连贯的,那么它还不具备知识的本质特征——内在一致性。因此,如果无法将“想法”转变为逻辑连贯、概念化、系统化的“理念”,其对于知识生产的价值恐怕很难被激发出来。因此,本文探讨了虚拟型学习共同体的基本结构和知识生产特征,分析其中“想法”转化为“理念”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等,以期借助网络学习加强大学生知识生产的便捷性、时效性、实践性,达到优化知识生产的目的。
一、虚拟学习型组织的基本形式
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就是通过学习,培养高校学生的超前意识、创新能力,进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竞争。这种学习机制更加符合现代化快节奏的知识生产要求,对处于并未系统开发的零散化知识构建了一种学习路径,为更多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便捷通道。在校期间难以充分认知的专业问题,亦或学科难点,皆可利用共同学习、团队学习、共享学习成果的诸多优势与便捷性达成零散知识的生产目标。但是在开发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由于高校学生并不处于统一的学习地点,亦或学习时间上存在冲突性(课时、实习、见习方面的时间差异性),并不容易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内完成学习型组织的定期活动。那么必然对高校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生产、学成效果产生诸多限制和阻碍。为了突破这种现实空间和时间的阻碍,高校创新性地开发出虚拟学习型组织。这种组织机制更加灵活,当高校学生具备了共同学习的愿望、远景、目标,即可借助网络环境的间接管理构建虚拟化的学习型组织形式。因此,虚拟学习型组织,是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再次升级,可弱化由于异地学籍、课时冲突、学习时间不足、地点无法统一、学习沟通时效性较弱的诸多问题。因而,虚拟学习型组织的形式备受高等教育推崇。
二、虚拟型学习共同体的知识生产特征
(一)从零散化知识中提炼
知识生产具有鲜明的零散化特征,高校学生如果仅凭书本中的系统化知识作为职业发展技术,实则已经偏离了职业岗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要求。零散化的知识往往潜藏于实践生产环节之中,这一特征决定了知识生产的精准淬炼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诸多知识经验潜藏在各行各业的网络系统终端,很难被快速发掘并整合。而虚拟学习型组织恰恰具备了这样一种零散化知识的整合优势。举例说明,当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网络终端探讨同一商品的销售问题时,虽然同属市场营销学范畴,对商品价值的分析维度相同。但北京大学的学生在一线城市,哈尔滨商业大学的学生在二线城市,市场反馈信息完全不同。即便同一商品在销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营业额相同,其消费心理、使用感受、接受程度、文化共识等诸多层面的知识信息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那么其中的差异度在现实空间内很难探讨,故而对市场营销学的创新性知识生产速度较慢,存在空间交流的制约性,两位高校学生在异地探讨同类型商品知识时,所产生的视角、分析维度、外界因素等,受到了空间限制。而虚拟学习型组织为处于不同地域的两位高校学生构建了同一学习平台,对于知识创新性的演化提供了迭代加速反应的便捷路径。
(二)从漫长性时间中加速
虚拟学习型组织具有人力远程化的特点,可通过信息网络构建不同时间维度的学习对接。诸如处于北京和纽约两地的高校学生,在共同探讨同一知识点时,一方在白天上课时间,另一方在夜间休息时间。此时,休息者借助了网络异端高校学生的校本课学习资料,处于日间上课时间的学生也借助了休息者的本校學习资源,双方在时间节点上处于非平行线,但相互利用了对方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所需的资源类型。那么必然对知识生产形成了一种多方资源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在短期知识生产中很难发掘其固有的生产价值,但在漫长的知识精炼过渡环节中,这种互补性产生的支持作用非同凡响。假设,清华大学并未与牛津剑桥建立深入合作关系,在教育资源上也并未相互协调。那么两地的学生即便所学专业完全相同,但得到的教育资源差异度极高,并不利于其职业发展和专业学术研究的深入总结。但是在借助了虚拟学习型组织之后,完成国际间的学术交流已经初见端倪,势必对知识生产的再造产生加速作用。处于世界两端的高校学生,进行了本校学习资源的昼夜互换,这种虚拟学习型组织形式本身便是对知识生产资源的最大利用率开发。因此,在知识生产的漫长岁月中,虚拟学习型组织具有加速功能,辅助了知识生产再造速度的不断提升。
(三)从辩证度博弈中实践
实践是验证知识应用价值的必要过程,知识生产离不开这样的实践验证,也是基于知识生产辩证度的要求。但是实践验证需要在更为广泛的大数据环境下完成,且需要来自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不同知识使用条件下的多维度实践验证。高校虽然具备了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但是并不一定完全掌握处于产业终端的具体知识经验。为了获取来自不同产业的知识应用反馈信息,需要进行极为广泛的普遍社会调查。但是这种社会调查所得结果仅为大数据特征,而并非产业精英的知识经验探讨,那么高校研究与实践生产必然存在从理论到实践维度的鸿沟且难以跨越,学生的学习范畴或教师的教学案例皆会产生脱离实践层面的弊端。虚拟学习型组织对知识生产最大的支持在于扩增了学习者身份特质,来自异地高校、不同行业、专业领域、社会层级的学习者,可在虚拟学习型组织平台中分享自身的知识经验。这种经验本身便是零散的,并不具备明显学科知识特征的生产经验。那么知识生产在借助这些经验进行论证时,本身也是来自实践维度的经验探讨,故而辩证分析的基础条件更为清晰和精准。来自不同学术探讨维度的知识经验在同一平台内相互博弈,不断运用实践经验论证了新知识的可利用价值。
三、从“想法”到“理念”的知识生产虚拟学习型组织结构要求
借助虚拟学习型组织可在很大程度上优化知识生产的过程,提供异地高校跨空间、时间、多种专业、多种学科维度、多种实践维度的知识经验障碍。但是利用虚拟学习型组织优化知识生产,只是一种“想法”,如果无法将这种想法变成一种社会共识度较高的“理念”,其对于知识生产的价值恐怕很难被激发出来。高校之间所構建的理论共识并不足以支撑“理念”形成,只有高校与社会共建这种“理念”并达成共识,才能够支持处于不同网络终端的学习者,发自内心地期待知识经验分享,愿意将自身的研究成果拿出来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分享。这不仅是构建虚拟学习型组织的技术障碍,也是知识产权的芥蒂,高校联盟的制约,亦是学习者心理认同的界限。因此,对于知识生产的虚拟学习型组织结构要求也更高,需要不断促进从“想法”到“理念”的社会认知达成,才能完善其应用机制真正实现。具体可界定为如下几项基本要求。
(一)突破构建虚拟学习型组织的技术障碍
在构建虚拟学习型组织平台,完善对知识生产的支持作用时,需要不断突破诸多技术障碍,最为浅层的技术指标是开发多种技术资源,其中涵盖了:人力远程化、结构虚拟化、信息网络化,等等。
一方面,虚拟学习型组织必须加强人力远程化资源的开发。虚拟学习型组织本身是借助信息网络完成的学习平台架构。需要将来自异地高校的学生充分调动,完成远程操作工作目标的技术升级。
另一方面,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结构的虚拟化条件。在虚拟学习型组织中,必须能够代替实体组织的多种学习资源利用,在分布到不同学习者身份时,需要借助虚拟化的组织结构调整知识生产的资源再造功能,因而终端设备需要不断升级,虚拟化条件也需要不断完善。
(二)打破知识产权共识度的社会心理障碍
知识产权的共识度越高,处于不同网络终端的学习者资源交互才会更为频繁。相反,如果处于虚拟学习型组织中的各方学习者,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心理芥蒂,其合作学习与共同成长的目标也会难以实现,间接完成知识生产的目标也难以达成。当异地高校合作研究知识生产再造的双方产生了知识产权的博弈心理,无疑会在合作交流中有所保留,必然对知识生产形成诸多阻力。
一方面,需要强化作业分布化的加速机制。虚拟学习型组织中异地高校成员的活动,在空间上是分散的,在时间上是并行的,信息网络为这种工作方式提供了便捷性支持。而社会个体学习者需要不断加强对知识生产的认可度,乃至远期前景。进而在虚拟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协调细分中找到自身贡献价值,促进知识生产的远程人力资源被不断开发和利用。
另一方面,是激发组织动态化的发展收益性。虚拟学习型组织的成员,只有在具备了共同愿景的基础上,才会自愿贡献自身的学习研究成果,亦或提供对知识生产有益的实体资源类型。在这样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是动态化发展的,并非实体会员制的牵制与控制。那么虚拟学习型组织在扩增远程人力的过程中,虽然是以知识生产为目标,但也需要考量该名学习者的心理远景和分享意识。进而在保障心理层面视野的基础上,优化虚拟学习型组织内部的成员素质,为知识生产突破知识产权的心理芥蒂提供保障和支持。
四、实现从“想法”到“理念”的虚拟学习型组织知识生产发展建议
(一)完善知识成果分享性
在促进虚拟学习型组织超前生产诸多知识类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诸多知识成果的分享价值予以肯定,支持知识经验分享者的个人贡献。这样的个人贡献价值认可,是不断消解和弱化不同网络终端学习者知识产权心理芥蒂的重要方式。例如:高校联盟形式可在网络平台建设,或各校内部的学术研究团体,均可以自身的知识资源类型作为等级评价指标,依据自身高校的团体贡献获得知识产量的平台认可,而后获得更高的知识资源获取条件,以供本方高校学生使用该平台的学习资源。
(二)加强知识边界共识性
虽然处于虚拟学习型组织不同层级的学习者具备了知识生产意识,且愿意主动分享经验成果,但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较高的知识共享价值。其中的限制条件是知识便捷的共识性。在诸多学术领域所界定的标准词汇,并不一定能够迁移至其他专业,其知识标识具有显著的独特性,应用于其他领域并不符合知识衍生条件。诸如:市场营销学界定的“终端”特指线下实体业务,计算机学科中所界定的“终端”特指网络媒介。因而,处于不同学科范畴的两名在校学生,需要在虚拟学习型组织平台内,尽量加强知识边界的共识性。这种共识性可从专业词汇的总结开始,由不同产业、专业、领域的学习者共同完成知识词汇的定义和理念探讨,扩充知识点的通识性学科认知,为知识生产创造便捷条件。
(三)补偿知识验证实践性
新知识被生产之后,第一重应用价值必然来自实践验证。那么在虚拟学习型组织平台内,完成知识生产的加工再造之后,亦然需要快速投入到实践层面,验证其理论知识与实践维度的对接性与适应性。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可借助虚拟学习型组织平台的远程人力资源基础条件,在高校学术研究成果,亦或学生的论证内容中,找到新知识生产之后的线下实践学者的经验或由该平台内学习者先行使用,并提出宝贵意见,为知识生产提供验证的实践渠道。
(四)加速知识迭代时效性
在知识生产的成果分享、边界共识、验证条件均已具备之后,证明这样的生产规律已经得到初步验证。那么,下一阶段的知识生产开发在于效率,需要不断加速知识迭代时效性,促进知识生产的速度超越以往任何时期。这样的加速条件较多,如同知识巨轮在诸多学习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基础参量的反复叠加。需进一步强化社会个体学习者与高校学术研究者的共同理想与追求,给予精神层面的高度肯定,认同其对于知识生产所付出的诸多贡献。进而支撑知识生产的巨轮能够在虚拟学习型组织平台加速运行,达到快速生产新知识的实际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知识生产是极为复杂的过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而虚拟学习型组织提供了这样的资源互补与共享的便捷性,高校可在其平台优势之下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实践教育资源,实用性更强的自主学习条件与环境。但是其中也容易产生技术层面或心理层面的障碍,突破这些障碍的关键在于强化社会共识度,从“想法”到“理念”真正形成对于知识生产的认知与觉醒。在完善知识成果分享性,加强知识边界共识性,补偿知识验证实践性,加速知识迭代时效性之后,达到充分利用虚拟学习型组织平台资源的优势,支持知识生产的过程更为便捷,生产速度时效性不断提升,达到知识生产预期的优越性。这样方能为高校借助网络学习资源加强在校学生知识生产的便捷性、时效性、实践性创造优势环境,达到优化知识生产的最终结果。
[责任编辑:周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