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入学准备理论的发展薄弱小学生低年级教育策略

2018-01-25李大维党书坡盖笑松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小学低年级

李大维 党书坡 盖笑松

摘要:入学准备状态是影响儿童未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存在差异,某些儿童运动技能发展薄弱、学习方式不良、认知与一般知识发展薄弱、社会性发展薄弱、言语技能发展薄弱制约他们的后续学习,在小学低年级采取相应的训练和教育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教育,可以降低或化解影响他们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

关键词:入学准备;小学低年级;教育实践

doi:lO.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0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0005—05

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近年来,西方国家通过纵向研究,制定了对适应学校生活有重要预测作用的早期发展指标。在此基础上,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包括学习方式、认知与一般知识、情绪与社会性、言语能力、身体健康及运动技能等五个重要领域。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从二者内容比较来看,四个领域上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通过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但是,由于各类幼儿园设施配备、课程设置、教师素质、儿童的家庭状况及其自身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也存在差异。其中,那些在某个领域发展处于落后状态的儿童,其入学准备水平相对较低,在未来阶段的学习适应会出现困难。因而,要在小学低年级针对各方面欠缺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教育,以化解影响未来发展的风险。

一、对运动技能发展薄弱的儿童的教育

入学准备状态中的身体健康与运动技能发展包括成长速率、慢性疾病、大肌肉动作、精细动作、自我照料能力,它们是儿童早期发展和学习的基础。身体健康指人的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更多取决于人的遗传素质。而运动技能是后天习得的,是人利用身体动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因而,运动技能发展的高低将决定完成任务能力的强弱。在幼儿园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快速时期,通过健康领域活动和各种体育游戏等的广泛开展,儿童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大幅提升,但仍有一些儿童发展相对薄弱。进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发展,他们在学前阶段运动技能发展不良将不利于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因而,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要对他们进行运动技能的训练。

(一)加强对大运动技能的训练

儿童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大运动技能。所谓大运动指的是由大肌肉收缩引起的身体各个部位相对位置的改变,主要包括身体的姿势及粗大动作。大运动技能是通过大肌肉运动来实现的,需要大力气和大幅度动作的技能,如抬头、爬、走、跑、跳、投掷、游泳等,这些动作技能发展良好能够促进他们与外界交互的能力。在儿童早期的家庭及学前教育中,家长和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对儿童进行了训练,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进入小学以后,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与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他们对外界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他们,尤其是动作技能发展薄弱的儿童进行大运动技能的训练,以为他们的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进行大运动技能训练时,要注重以下方面。

一是依据学生个别差异,选择适宜的训练项目。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学生发展有不同的效果。教师在指导儿童进行大运动技能的训练时,除了让他们熟练地掌握体操、徒手操等必备的内容外,还要按照儿童身体发展水平和运动能力的差异来选择有针对性的、适合的训练项目,促进他们运动技能的整体提升。如:想要提高速度,可以运用短跑、滑冰、踢足球;想要加强耐力,可利用跳绳、长跑等;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可以用拍球、走平衡木等。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运动过程中的表现,按照他们的长处和兴趣,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擅长的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自信心,进而乐于参加运动。

二是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应充分考虑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游戏化或活动化的课程,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多样化并经常变换,对运动技能欠缺的儿童也不能单纯地进行单调的训练,要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以及课间活动中,设计一些运动游戏,激发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游戏中情绪愉悦地发展运动技能。如:通过“老鹰捉小鸡”、“猜拳捉人”等训练奔跑运动;通过“花样传球”、“我抛你接”等来训练球类运动。通过这类游戏活动在发展学生体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

(二)重视对精细运动的训练

精细运动是由小肌肉完成的、动作幅度较小的运动,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来完成。精细运动技能主要指完成精巧的、协调的精细动作的技能,如写字、打字等技能。这些技能需要经过多次练习才能发展起来,通过技能训练,儿童逐渐能够做到手眼协调,这样动手动脑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进行精细运动技能训练,主要是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要激發低年级小学生动手的兴趣。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结合课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如语文、英语老师可启发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的手抄报,数学老师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几何图形或用“七巧板”玩具进行创意拼接,品德与生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植物或昆虫标本。通过这些操作实践,使他们对动手活动产生兴趣,养成动手的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动手训练。教师在对精细动作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训练时要循序渐进,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如:在生活活动中,让儿童穿衣时自己系扣子等,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在家里帮妈妈择菜,在学校值日时擦桌子等;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书写、绘画、折纸、泥工、学习乐器、操作小棒等学具、动手测量等活动来锻炼手部的灵活性,从而发展精细动作技能。

二、对学习方式不良儿童的教育

入学准备状态中的学习方式包括对任务和挑战的开放性和谨慎、想象力、注意力、坚持性、认知方式等。这些因素发展不良的儿童很难适应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幼儿园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小学生的主导活动是学习。进入小学意味着儿童必须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导活动。虽然幼儿园为儿童未来的学习适应方面进行了准备,如培养幼儿小学学习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对言语指示的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但是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内容存在梯度,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一些学习方式不良的儿童在入学后就会出现不适应现象,他们在学习上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不能自觉完成作业,不会集中注意力听讲等。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重视对这些儿童的教育。

(一)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并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幼儿园阶段儿童的学习随意性较大,对学习任务没有硬性的要求,进入小学后,低年级学生多数仍自制能力不强,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差,学习方式不良的儿童更是如此。因而,对待学习方式不良的儿童,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开展愉悦式教学,设计一些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玩中获得知识;创设有趣并富于教育意义的情境,诱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心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自己规划与掌控自己的学习活动,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帮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终身受益。学习方式不良的儿童多数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是创设利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情境。低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认知水平有限,单纯的说教不利于他们的理解与接受,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良好习惯形成的情境,让他们在丰富、生动、有趣的氛围下,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是加强课堂教学中习惯的养成训练。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进行反复训练,长此以往他们能够做到认真听讲、敢于发言、勤于思考、书写整洁、认真完成作业等。

三是善于利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小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教师和家长自身要成为他们的榜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良好习惯的示范作用来熏陶和教育他们,如爱读书、读好书等等对于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教师还要以名人、小学生身边学习习惯良好的儿童为榜样来激励他们形成良好习惯。

四是加强外部的监督和管理。学习方式不良的儿童会在不经意间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和习惯,这时如果能及时地予以纠正会防止他们的行为进一步地偏移,教师和班委会成员要强化班级纪律和管理常规并认真执行,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检查,让他们增强对正确或错误行为的认知,使他们的行为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三)指导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

掌握学习策略是提升学习效率的有效手段,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工具及方法进行有效地调控、操作的过程。刚入学的小学生,尤其是学习方式不良的学生,在没有摆脱以游戏为主的活动方式情况下,很难适应小学学习生活,他们还没有掌握学习策略,需要教师加以指导。针对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教师要让他们了解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时间及资源管理策略,教会他们听课的方法,能够清楚、完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阅读、心算等方法,并让他们能够科学地规划与运用时间,逐步养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形成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的优良学习品质。

三、对言语技能发展薄弱儿童的教育

言语是思维的“工具”,二者的发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言语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对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规则的掌握与运用等。对低年级小学生要加强听、说、读、写的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养成注意听讲、认真听课的好习惯,说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读是要反复讀书,边读边想,写是动笔练习。入学准备状态中的言语能力包括口头言语能力和最初的读写能力等。对于言语技能发展薄弱的学生要着重从口头言语的培养和读写能力的训练人手。

(一)加强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人的语言发展是先产生口头语言,再由口头语言转变成书面语言,因而要对低年级小学生,尤其是言语技能发展滞后的学生多进行口语训练,给儿童提供听、说的机会,并对言语表达进行正确指导。

一是教师要让学生说完整话。人们习惯于在口头言语表达上欠规范性和准确性,言语技能发展薄弱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只说一个词或几个词,甚至无法用句子表达,教师要帮助他们把话说完整,并让他们用学过的词汇进行造句练习,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开展引导进行“故事大王”比赛,通过讲故事,既丰富了他们的词汇,又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是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朗读对于人的语言驾驭能力要求较高,言语技能发展薄弱的儿童难度更大,要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必须对他们进行朗读训练。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可以进行朗读示范,并让学生比较正确读法和不正确读法,来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也可以用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进行评论的方式进行训练。教师要变换朗读的形式,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分角色阅读等激发阅读兴趣,进而使学生愿意自主朗读,逐渐使他们能够正确、流利而有感情地表达。

三是加强课堂中的师生对话。师生对话是发展小学生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的极好形式,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学生的对话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正确运用交流技巧,要注意自己表达中的语调、口吻。教师要善于运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让他们进行讨论、互动,从而在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言语技能。

(二)科学训练提升读写能力

读写能力是在口语表达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语言发展薄弱的儿童读写能力需要在进入小学后通过科学的训练加以强化,使他们补偿读写能力的不足。

一要利用仿编续编进行词、句写话训练。在小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经典的词、句以及小学生喜欢的故事、童话、寓言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经典的词、句作为范例,以“填字游戏”“改词游戏”等进行仿编、创编,训练他们遣词造句的能力。另外,可以利用教科书中的故事让学生续编,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想象与表达,初步具备写作的能力。

二要运用插图进行写话训练。小学阶段是儿童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优势。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配备了丰富的图片,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把画面的内容用语言描述出来,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图文结合地把教学内容向学生交待清楚,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同时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词句表达。

四、对认知与一般知识发展薄弱儿童的教育

入学准备状态中的认知和一般知识包括关于客体的知识、关于客体间关系的知识、关于社会习俗的知识等。当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小学化”的现象,多数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学习了拼音、算术、英语等内容,即便如此,儿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并不全面,况且这些单一的、机械的知识学习并未能让儿童的认知与一般知识得到总体提高,这些知识结构不合理及发展薄弱的儿童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特殊关注。

(一)生活实践中拓展知识的广度

现在的小学生,尤其是城市中的小学生,很少有机会去亲近大自然,这不符合这个时期儿童“生活中学”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而,教师除了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实际,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外,还要和家长多带他们去公园、野外、养殖场等地方,去认识动植物、植树种草、采花摘果、喂鸡喂鸭等,了解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等,感知季节的更替、气候的变化,教师要指导他们写观察日记,培养观察的兴趣和能力,以此来使他们与自然相融,增大他们的自然知识。此外,教师和家长可以带儿童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让他们了解有关社会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带他们到工厂、商场、影剧院等调查,让他们了解吃穿住行等與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就能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

(二)教学活动中促使掌握逻辑运算规则

人小学后,大部分儿童进入了皮亚杰所说的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对直观、具体、形象的内容容易接受,并且思维已经具有了可逆性,他们可以同时注意事物的多方面特征。此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完成一系列的具体运算阶段的任务,如:让他们理解守恒,能稳定地掌握概念;学会物体的分类,发展对类别关系的认知;让他们巩固序列知识,能够按物体大小递增或递减排列;强化他们对距离、面积和体积的认知;发展对时间的认知。因这些内容相对抽象,教师宜以数学游戏等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保证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融入教学活动,积极思考,这样才能通过完成这些具体运算阶段的任务,使认知与一般知识发展薄弱的儿童实现思维的飞跃。

五、对情绪、社会性发展薄弱儿童的教育

入学准备状态中的情绪、社会性发展包括积极的同伴师生关系、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表达情感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敏感性。社会性能力的发展是低年级小学生顺利完成学校中各项活动的基本条件,幼儿园阶段为幼儿入学进行了社会适应方面的准备,如培养幼儿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主动性、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是仍有一些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不良,因而必须强化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

(一)要注重培养积极情绪

积极的情绪对人的行为有增力的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高兴、快乐等情绪体验可使他们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增强自信心,这样他们就能乐于参加各项活动,有利于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校要发挥培养学生积极情绪状态的主导作用,开展主题班会、联谊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和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尽量依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经常感受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也可运用“猜词游戏”等活动,教师呈现喜笑颜开、眉飞色舞等积极情绪的词语,让学生们猜,并表演一下动作,在游戏过程中,增强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要努力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高级情感,包括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理智感,通过音乐和美术等艺术课,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情趣,发展他们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教会他们调节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如用注意转移来释放愤怒的情绪,通过读书或倾诉降低焦虑情绪,增强他们的情绪调控能力。

(二)要鼓励进行主动交往

当前儿童中独生子女较多,缺乏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一般交往能力都比较差,进入小学后,教师要耐心地指导他们主动与同伴、老师和家人进行交往,发展他们的社会性。首先,教师要鼓励低年级小学生积极参与班集体活动,让他们感受集体温暖,使他们愿意与人交往、乐于助人,也可运用“班干部轮换制”,让他们相互进行监督管理,加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升他们处理和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能力,掌握班级运行规则,并逐渐实现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交往的情境,给他们提供交流的机会。在课堂上,让他们学习聆听和说话的技能,教师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讲故事比赛等不断提高他们的同伴交往能力。在生活中,鼓励他们多交朋友,指导他们关心同伴、解决冲突。最后,教师作为小学生信任的权威,要创设任务,支持他们与父母或其他成人交往,提升与成人交往的能力,如在家庭中,可督促他们多与父母交谈,让他们孝敬父母,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总之,入学准备状况不良儿童在以上五个领域的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紧密合作,对这些发展薄弱的低年级小学生有耐心、有信心,尊重、爱护他们,给他们充分的帮助,使其各种能力得到提高,为未来的学习和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黄可心]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小学低年级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之我见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如何开展小学低年级英语的活动教学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
对高校传统音乐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的思考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