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保障学》的“课堂志”研究框架探讨

2018-01-25黄晓瑞胡新月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黄晓瑞 胡新月

摘要:大学课程是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计划安排的内容,以及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内容,其教学改革是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教育学“课堂志”理论作为切入点,探讨以《社会保障学》课程为例的教学改革。根据“课堂志”理论的实践过程,《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改革可以分为三步走:确定研究对象→课堂中参与观察→撰写课堂志。本文采用“课堂志”考察“学生—教师—学校”的教学互动关系,构建出“课堂志”研究的框架,为高校研究团队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些许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保障学》;“课堂志”;教学改革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12.023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12—0086—04

“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期与决胜期,又是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从长期试验性改革状态经过全面深化改革走向成熟、定型的决定性时期。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探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此背景下,《社会保障学》课程也逐步进入大学的课堂中,成为社会学、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重要课程。但是,课程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如具有劳动经济学传统的社会保障课程授课内容偏重社会保险;具有社会学传统的社会保障课程授课内容侧重于社会学基础;财经类院校偏重专业性教育,侧重强化《社会保障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专业的糅合,在知识体系设计与课程设置上偏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科教学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如何提升本科教学水平也需要重视方式方法,本研究尝试性地将《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与“课堂志”理论结合起来,探讨《社会保障学》的“课堂志”研究框架,为更好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些许建议。

一、“课堂志”理论

课堂志一词源于民族志(ethnography)的名称与方法启迪。所谓民族志,即对某地方或某族群的社会和文化的全面描述。作为人类学的专业术语和一套方法,民族志的奠基者是马林诺夫斯基。1922年,以《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出版为标志,马氏开创了现代人类学的“科学民族志”。“科学民族志”以系统的田野工作方法和文化全貌观以及功能主义的科学文化理论为其突出特征,并成为一项传统。民族志指对于一个特定的人类社会的描述性研究或进行这种研究的过程。当代民族志几乎完全是根据实地调查,并要求人类学家完全沉浸在他的研究对象的文化和日常生活里……由于民族志具有“主体间性”的性质,它必然是从事比较研究的。鉴于人类学家在田野中的研究难免会有一定的偏见,他们的观察和描述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的……当代民族志通常着眼一个社区,而不是个人;关注当前的情况描述,而不是历史事件……详尽的现场记录依然是田野工作的核心。

所谓课堂志研究是指教学研究者对特定的研究场域中的教育制度、教育过程和教育现象的科学描述过程。课堂志研究者要全面深入地描述所研究对象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就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之中,直面研究的现象,或探究其发展规律,或进行合理的解释与说明,进而将自己的发现和体验用一种较微观的整体描述方法进行描述、归纳和分析,这是课堂志的撰写。

二、《社会保障学》教学探讨

课堂志研究作为一种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方法,需要遵循或体现研究的基本规范或基本程序。一般来说,课堂志研究涉及以下环节:一是确定课堂志研究的对象;二是在课堂中参与观察;三是撰写课堂志。下文将结合《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来分析课堂志研究的过程。

(一)确定研究对象

课堂志研究是从研究者与课堂建立一定的联系开始的。研究者从事课堂志研究之前就要选择一定的学校及其课堂作为自己的“自然研究室”,从而对研究的规模有所限定,使研究的内容能够深化。

本研究选取华侨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的核心必修课程《社会保障学》(3学分,共54学时)作为“自然研究室”。选择这一研究对象有以下原因:一是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专业课学习基础。根据华侨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社会保障学》开课学期为本科生第四学期(即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学概论》、《社区概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主干课程。二是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社会学本科生人数为30-50人之间,规模为一个标准班,且生源地域遍布全国,这可以使得研究对象数量上和地域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研究具备较好的主客观条件。从主观条件来看,由于研究者为任课教师,与研究对象课上课下有很多机会接触,所以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接纳程度较高。并且社会学系学生较乐于参加社会调查活动等科研活动,为研究提供可行性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研究对象已参与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和华侨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一般项目,对于参加教学研究课题有一定经验。除此之外,华侨大学教学环境较好,社会学本科生的教学生活位于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多媒体设施完备,还设有多媒体教室供开展翻转课堂。

在开展本次研究时,研究者还注重加强与学校负责人、院系负责人等教师建立联系,选择调查合作人和做课堂观察等。通过对《社会保障学》教学课堂的长期观察来进行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方面研究,理解本地教育教学的本土术语,能够从本地人角度考虑课程与教学问题。

(二)在课堂中参与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进行的活动,可以将课堂中参与观察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两类。开展课堂志研究强调研究者的参与观察。所谓参与观察,是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参与观察研究又可介于两个层面的水平:一是“参与者的观察”;二是“观察者的参与”。所谓“参与者的观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观察水平,即观察者成了被观察者所接纳的成员,被观察者不会因为观察者在场而改变其典型的行为。在本研究中,笔者身为教师對自己课堂教学的观察就属于“参与者的观察”,同样,本文的第二作者为课堂的学生,也属于“参与者的观察”。相比“观察者的参与”,参与性观察更加自然流畅,在进行观察中,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来选取不同的观察内容。

在课堂上参与观察的工作中,以学生为观察对象时,需要观察其在交往、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并通过这些观察,进行详细记录,以了解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其他有效信息。针对手机电脑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现象,有些高校进行了努力的尝试,如2014年广西师范学院学生会发起了“无手机课堂”倡议活动,21个活动试点班级的学生率先响应,体验上课不带手机、主动上交手机的感受。但追本溯源,同学们注意力集中与否,除手机原因外,最关键的还是老师的教学内容与质量。授课教师应注重从学生需求出发,将授课知识与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并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授课时,笔者观察到当讲授到学生身边或有类似经历的知识时,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往往很高。

例如,在关于“养老”的教学主题时,教师进行了如下的课堂设计:第一,引出案例——小组汇报调研感受;第二,发起讨论——吸引学生关注案例,并讨论养老问题;第三,总结延伸——引出中国老龄化现状下养老问题和中国养老保险热点问题。

第一步——引出案例,胡新月同学带领的易悦小组运用PPT的形式汇报实地调研情况。该小组赴厦门莲花爱心护理院调研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情况。厦门莲花爱心护理院是由厦门市老年基金会创办的非营利性民办社会福利机构,也是厦门市发展较好的一所医养结合机构。莲花疗养院负责人向他们讲解了服务老年人的要求以及如何满足老年人在生活中的各项基本需求,同时,还对大学生参与对老年人服务作出了积极的表态,非常支持大学生将青春的活力、热情带给老年人,在老人们的生活中增添一抹亮色。当发起讨论时,易悦小组成员先是发出了“我要是老了不愿意住在这样的地方”“莲花爱心护理院入住的老人的家人都不怎么来看他们”的感慨,其他同学也逐步加入到了讨论中,有同学以自身经历分享自己去养老院做志愿者的感受,也有同学结合自己家人住养老院的体会,分析其家人将老人送去养老院的原因等等。

最后,授课教师总结并引出知识点:一是对于学生观察社会发出的一些感悟给予了评价,二是介绍我国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这里包含老龄化的相关知识点,如老龄化的衡量指标是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人口老龄化成为本世纪中国社会的常态,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老龄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趋势。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占总人口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9%。分析了我国养老保险的背景和内容,并介绍了养老保险入市的相关内容。以养老金入市为例,2015年8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提出养老基金投资应当坚持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原则,确保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并对养老资金的投资范围、对各类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养老金属于追求绝对收益的长期资金,目前我国债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从规模、可配置品种等角度看都已经相对成熟。

课堂观察除了针对学生的观察之外,还需要对授课教师进行观察,内容包含教学态度、教学能力、教学智能等方面,这些都需要非教师的研究者进行观察。本文的第二作者为授课学生,在研究中从学生角度完成了对授课教师的观察。

(三)撰写课堂志

当完成了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观察之后,研究者需要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整理,撰写课堂志。在撰写课堂志之前,研究者需要收集三大素材:

1.有关学校文化与制度的信息,这部分信息使研究者更方便地观察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课程实施与教学活动。研究者所在的华侨大学是由“中侨委”于1960年在周恩来总理直接关怀下创办的中央部属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高水平大学。华侨大学一向重视教学质量,经常开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教学竞赛,如青年教师“精彩一堂课”比赛和教师教学课件制作大赛,资助一系列的课程建设项目,旨在通过资助选拔优质课程,提升本科教学水平。

2.研究者观察到的课堂生活的真實记录。

3.一系列的课堂志说明,以及对被研究学校教师的叙说风格、典型的口语表述、学校文化、教学模式等的说明,这是对被研究者思维方式的一种间接描述。

三、结语

大学课程是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计划安排的内容,以及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而开展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内容,其教学改革是提升本科生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何从多维度出发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如今,高校渐渐重视本科教学,通过建立教学评价指标,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方式构建出外部激励机制,但是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回顾以往研究,发现《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往往从教学案例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切入,只关注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本研究从多维度角度出发,采用“课堂志”考察“学生一教师一学校”的教学互动关系,构建出“课堂志”研究的框架,为高校研究团队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些许经验和借鉴。

[责任编辑:马妍春]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