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2018-01-25刘月香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古诗文传统教材

刘月香

语文教学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重要时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十分重要,既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能增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但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教育却并不尽如人意。为此,本文对当下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对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语文课程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课程标准之所以格外注重语文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作用,是与当前我国的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的。很多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导致其不愿意了解、学习本民族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保持独立性的基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因此我国必须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语文教学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师生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地学习传统文化,既能增加学生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兴趣,还能推动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使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成为当代人的精神财富。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1.满足社会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后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衡量综合国力的要素除了经济与军事水平外,还有文化。近年来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但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却少之又少。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华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劣势,因此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提升国家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谈话中明确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认为要实现“中国梦”、塑造“中国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继承起来。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密切相关,因此要将传承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2.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使学生能够便捷地接触国外文化。低年级学生对于外界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与此同时,其思维水平、判断力还处于懵懂状态,因此对于国外文化,很难辨别是精华还是糟粕,只要新鲜、新颖,便乐于了解和接受。当前很多学生对于外国明星十分感兴趣,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去追星,日常娱乐也是以追美剧、韩剧为主,在此过程中对美国文化、韩国文化等产生浓厚兴趣。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他们则很少了解,认为其中的理念、习俗十分落后。这无疑是不利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是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迫在眉睫。“少年强则国强”,只有让少年热爱传统文化,我国才具备成为文化强国的可持续发展力量。

3.陶冶学生思想情操

当下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溺爱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助人为乐、理解他人等品质,加之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父母都努力为孩子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很多学生不具备勤俭节约的意识。这种成长环境使一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将家庭条件作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缺乏集体荣誉感。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也不能理解文章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美德,如在学习《夸父逐日》时,很多学生不理解夸父的英雄精神;对《真正的英雄》中七位宇航员的奋斗精神、爱国精神、牺牲精神也往往不解。由此可见学生在个人品质、文化素养、思想情操等方面的缺失。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提升个人品德情操的内容,因此可在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文化不断陶冶其思想情操,推动学生健康品格的形成。

二、当前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在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往往更出色。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状况,还要关注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具体掌握方面,语文教师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历史名人等都有较多了解,对戏剧文化、民间艺术这些并不大众化的传统文化知识则了解较少,但总体而言,仍然具备较为充足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从传统文化知识的获取途径来看,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大都来自自身知识储备、备课资料、阅读等方面,很少有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专门研究。大多数教师尽管对于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持鼓励态度,但并没有主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语文课堂上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大都只是要求学生背诵。

大部分学生较为喜欢了解传统文化,较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当然也存在部分十分熟悉和完全不熟悉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较为了解,对课外传统文化则知之甚少,对历史名人、戏剧文化了解较多,但对民间文化了解较少。在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上,学生最主要的是通过游览古迹获知,其次是通过课外阅读和课文,通过教师教学了解的传统文化内容反而较少。

2.问题的原因

我国语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状况并不乐观,教师很少主动引导学生了解熟悉传统文化。这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

首先,语文教师有较大的教研压力,无暇关注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师担负着较重的教学任务,在备课上已经花费大量时间,此外还有教学考核任务,因此主要精力大都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上。教师的语文教学具有了功利性,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要考的知识点,而非真正传播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而很少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

其次,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存在问题。我国的语文教材大都有涉及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但由于教师不重视,因此也不会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很多教师的传统文化教學只是要求学生背诵其中的知识点以应付考试,却没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而对于不涉及考试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一般只是进行简单介绍或要求学生自己了解,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

最后,学生承担着升学压力,很少有时间了解传统文化,而枯燥的语文教学方式也不能激发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在课余时间,很多家长会为孩子报补习班,重点学习主要课程,学生很少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去接触传统文化。

三、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教育路径分析

1.基于语文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2017年9月,我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开始全部采用教育部编写的版本,其中古诗文内容大幅增加,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古诗文总篇数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课文的51.7%。由此可见,我国将小学语文教材看作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当前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很少重视教材中文化的传承,忽视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要想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教师需要立足教材,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而非单纯为了考试学习古诗文。如教学杜甫的《望岳》时,应让学生体会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奋进豪情,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应让学生体会作者求学的辛苦,并意识到主观努力比天资、家庭条件更重要。教师通过深挖课文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传达给学生,使之受到激励和熏陶,不仅能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塑造学生的品格。

2.以课堂为阵地,传承传统文化教育

学生主要在课堂上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时间,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很多学生因为古诗文难懂而不愿意学习传统文化,为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诗经》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吟唱的方式来读诗,因为《诗经》所收录的作品本来就是古代各地的歌谣,其词如画,节奏优美,通过吟唱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意境。再如学习杜甫的长篇叙事诗《石壕吏》,由于年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光靠背诵课文,可能很难理解文中所说的百姓生活之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来进行角色扮演或情景演绎,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揣摩文中老妇的心境,进而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的了解,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对古诗文的印象。

3.重视课外活动实践,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课堂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陣地,但毕竟课堂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通过语文来传承传统文化,还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延伸至课外,开展与传统文化传承有关的课外活动。如学校或者班级可以举办诗文朗诵活动,为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可以借鉴《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赛制来举办古诗文背诵比赛等,吸引学生参与,提升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阅读兴趣。再如,还可以让学生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期间了解节日习俗,了解语文教材中的相关文学作品。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传统文化教育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领域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猜你喜欢

古诗文传统教材
教材精读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少年力斗传统
何处觅诗意 添翼其自飞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