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微表达”

2018-01-25江明亮

新媒体研究 2018年20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

摘 要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媒体融合成为大势所趋。在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在传统电视传播基础上,积极创新传播方式,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多种“微表达”方式,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与互动性,使民生新闻能更好地发挥其舆论引导力。文章主要分析了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微表达”进行了重点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 融媒体时代;视民生新闻;微表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8)20-0078-02

1 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第一,传播途单一造成影响力削弱。电视开机率降低,收视率下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守着电视看新闻的时代已经远去。观众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多元化,收看习惯的变化也会倒逼节目生产,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必须“一次采访多次传播”,才能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但不少地方台还在墨守成规,轻视融媒体的发展,这势必造成新闻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第二,融媒渠道搭建不力,运营模式机械落后。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电视媒体传播具有单次性和滞后性的特点,由于这种天然劣势,导致媒体传播落后。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效融合,则实现了新闻的多次传播、多级互动以及保存转载。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的地方电视台运营思维过于僵化,将工作重心放在了电视台播放方面,却忽略了新媒体优势的运用。再加上官方网站搭建不力,观众无法流畅的播放视频和浏览信息,且新闻App客户端、手机直播等新兴传播方式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观众互动与用户交流的匮乏,使得电视新闻仅仅停留于“信息移植”表面。当地我国传媒业发展突飞猛进,传统媒体若无法突破思维,革新运营,长此以往必定会淹没在传媒浪潮中。

第三,固守传统的采编模式,新闻素材来源单一。当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人们通过微信、微博、视频网站以及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可以更加便捷的浏览新闻,同时还能够实时发表自身意见。面对快速发展的媒体环境,地方电视台若是固守传统的采编方式,是无法调动起民众参与积极性的。另外,由于信息来源单一,话题互动不足,新闻采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本质上看,电视民生新闻具有较强的本土和亲民特质,只有与民众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电视台才能从中获得更多新闻讯息和民众建议。

第四,突发新闻播出滞后,深度报道缺乏精耕细作。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人们只需要一部电脑、一只手机就能够一览天下,电视新闻与之相比,时效性相对较差。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是当代人获取突发性新闻的第一接收渠道,以2015年的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为例,这条新闻信息最早是由某微博用户发出来的,其后还有不少天津网友也通过视频的形式将其扩散,即便这些目击视频并不清晰,但却是该新闻的第一手资料。由此可见,电视新闻因时效性方面的缺陷,已经难以成为“独家新闻”。这说明,电视新闻不仅要努力提升时效性,还要从多个角度着手,树立社会公信力、权威度,同时加强专业化解读。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民生新闻节目重“量”轻“质”,思维方面的限制导致新闻报道缺乏深度,甚至还引发了假新闻的问题,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2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首先,新媒体的发展,为电视民生新闻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为民生新闻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多数新闻节目都开通了相应的微博、客户端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实现的新闻在电视和网络上的同步播出。台网的有效结合,弥补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优势,同时新闻节目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受众群体愈发广泛。

其次,新媒体平台大大增强了电视民生新闻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电视民生新闻的最大特征在于本土性和亲民性,而互联网又具备“低门槛、交互性”的特质,这无疑是为新闻节目的互动创造了机会。民众处理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发表看法和意见,还可以为电视节目提供更多的新闻线索,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热点民生话题的讨论,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更好的解决问题。如《南京零距离》是我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的典型,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该节目提出了“民生新闻3.0”的概念,具体指的是:“1.0时代,主要是以平度的视角记录普通人群的柴米油盐和生老病死;2.0时代,更加注重舆论导向,同时提升节目品味,正面报道和主题宣传的比重都有了大幅增加;3.0时代,实现了电视与网络的有效结合,将电视栏目打造成了吸纳民众意见的平台,增强了电视与电视观众的全方位互动。”

再次,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电视民生新闻的时效性不断增强。以往的新闻播出往往要经理繁琐的采编程序,事件发生后,首先需要记者亲临现场进行新闻采集,再进行后续的编制,这一缺陷拉低了电视新闻的实效性。而网络平台的迅捷性,恰好能弥补这一缺陷,利用网络技术,相关工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视频新闻,为大众所知,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民众也可以扮演记者的角色,通过手机来实时直播新闻。

3 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的“微表达”策略

“微表达”就是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进行再次传播,扩大电视新闻的影响,因为现在看电视的中年为主,“微表达”可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留住老观众,吸引新观众,提高节目收视率与影响力。

1)建设电视民生新闻官方微信公众号。电视民生新闻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些人都玩起了微信,从网上了解新闻和信息,有逐渐远离电视的趋势。电视对接微信等新传播方式,可以增强观众的收看忠实度。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其对于微信的接受程度更高,获取信息也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微视频等。建设电视民生新闻官方微信公众号,将各类活动纳入公众号,对当天的内容提要,在公众号、微信号进行预告性传播,发动“微友”进行评论,以求多角度,多观点评论新闻。让记者不好讲的话,通过“微友”“特约评论员”表达,呈现观点交锋,增强节目的火药味。通过“网上、网下”“电视、微信”,进行多维、立体传播,可以增加粉丝,提高群众对节目的关注度以及节目的品牌形象、知名度与美誉度。湘潭电视台在主打民生新闻栏目《都市日记》官方微信公众号里开通“都市锐评”板块,对网友在公众号里的留言进行加工,呈现各方观点,这些观点和评论有时比电视报道本身还精彩。新闻报道也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提升传播力,例如,2018年4月7日,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回湘潭寻祖,湘潭电视台记者現场发回手机视频和照片,通过 “这里是湘潭”“湘潭都市日记”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量达到10万+,公众号运营小编特意加上“详细内容请关注今晚18:50播出的《都市日记》”的文字,借助微信推文发布节目预告,为节目成功进行了一次营销。

2)通过多元的媒介融合,深度探索融媒传播力。为了进一步加大群众对于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力度,电视台要促进媒介融合,以此来增强融媒的传播力,如大力推进手机、电视、网络三大平台同步直播,同时积极创新新闻节目。这样一来,观众在观看网络新闻的同时,可以通过弹幕来发表意见,并在特定的评论窗口留言反馈。这种情况下,电视新闻节目也要相应的做出改变,如在手机客户端增加新的节目板块,为观众创造更多的评论机会,又或是在节目进行的同时,大力开展手机摇一摇抽奖活动,该项举措能够有效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既加强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电视台也能够集思广益,不断完善电视新闻节目。媒介融合在打破了电视与观众互动局限性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民生节目的收视率,以便于相关部门帮助民众解决问题。电视民生新闻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以媒介融合为切入点,积极寻找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方法,以此来明确节目定位,使自身在融媒体时代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不仅能够化解社会矛盾、监督政风行风,还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台应顺应融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微视频,对电视民生新闻 “微表达”,有利于电视媒体发挥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舆论引导水平、提升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翟巧玲.新媒体时代的民生新闻探索——以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直播海南》为例[J].当代电视,2018(4):73-74.

[2]倪红艳.探索融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自我转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107,134.

[3]陈云娟.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民生新闻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7,92.

作者简介:江明亮,湘潭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记者(中级)。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
融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专题策划原则
融媒体时代综艺节目的发展研究
融媒体时代主持人角色定位与能力塑造研究
论融媒体时代宣传报道策划的多重性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人员职业素养研究
融媒体时代对编辑的能力要求
融媒体时代电台文字编辑发展战略研究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